狮子的五大危险(浅谈环境变化对狮子的影响)
狮子是我很喜欢的一种动物,有着与老虎差不多的体型,是全世界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在几千年前,狮子遍布非洲、西南亚和中东地区,甚至在南欧洲的部分地区也有它们的踪迹,但是后来随着人类世界的发展,狮子的栖息地呈现大面积收缩,发展到如今,非洲就只生活在东非、南非,及西非少部分地区,北非已经无狮子存在了。而亚洲狮更是退居到印度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里面,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再无分布。
非洲狮
很多人都知道狮子是唯一群居的猫科动物,有着雌雄两态,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狮子也是唯一一种在尾尖会有流苏状黑毛的猫科动物,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一不起眼的地方,事实上,狮子独特的尾巴对它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狮子们能用它们的尾巴来传达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成年狮子的尾巴上的黑毛簇是幼崽的玩具,在高高的草丛里面,雌狮挥舞着尾巴,更方便于幼崽追寻母狮,在战斗中,雄狮的尾巴会保持笔直状态。
亚洲狮
狮子在不同场合下,尾巴能起到不一样的作用,我们对这种习以为常的小事不会有疑问,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件事情,为什么亚洲狮与非洲狮在外形上会有一定的差异呢?
比如亚洲雄狮身上的鬃毛比较短,遮不住耳朵,而非洲狮的鬃毛较长,很容易就能遮住耳朵,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都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于野生动物来说,也是一样的。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其实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达尔文的名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对环境影响生物的诠释。
泥盆纪时,脊椎动物上岸,陆地的环境改造了动物外形结构;
三叠纪时,恐龙出现并迅速成了地球霸主;白垩纪时期,超级大陆解体,使得原本同宗的生物因地理隔离逐渐形成生殖隔离;新近纪时人类出现,再次改变了世界生物格局。
那么环境具体是怎么影响动物的呢?我们以狮子为例,从自然环境变化、人为影响的环境变化等多个纬度来探讨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狮子起源于12.4万年前的非洲东部和南部,直到2万多年前才走出非洲,经西南亚最远到达印度次大陆。
在人类文明还不发达之前,野生动物主宰着世界,人类在大自然所带来恐惧下生活,相对而言,这段时间是野生动物们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疾病、干旱、生物竞争等元素依旧能够干扰狮子的种群发展,但却无法完全摧毁这一物种,毕竟依靠大自然的调节,狮子这一物种生生不息。
狮子历史分布图
很多人都关心过狮虎斗的结果究竟会怎样?也有许多科普创作者都分析过二者各方面的差距,不过大家就真的搞清楚过狮虎在历史上有没有共存过吗?
其实历史上狮虎真的共存过,时间段大概是距今1.17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期间,共存的区域是印度次大陆、中亚、西亚等地区。
老虎与狮子在生存需求上高度一致,所以在同一生境中存在很强的竞争关系,但是即便是这样,狮虎共存的时间也持续了千百年,这就说明,没有了人类的干预,大自然的动物们也能够发展成平衡的模式。
狮虎历史共存区域
环境变化对狮子的影响,其实细分下来,最主要的还是环境影响狮子的猎物,而食物影响狮子的生活方式。
比如在盖伦盖蒂大草原上,由于野生蹄类动物数量丰富,所以狮子们的食物也主要是一些肥美的蹄类动物,鲜少猎杀它类动物,但生活在干旱地区的狮子们,就没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了,相对应的,豪猪在狮子的食物来源中会占据更大的比重。
南非一只狮子与开普豪猪搏斗
豪猪虽然腹部柔软,但是背部和侧身都长有容易脱落的棘刺,一旦狮子攻击了它们,就很容易被刺伤,这种小小的伤害有时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有统计发现,单单是2019年,就有50起狮子因为被豪猪刺伤而死亡的事件。
如果被刺中的部位是下巴、牙龈或者鼻子等地方,狮子的狩猎能力就会下降,从而捕获不到食物,而这些狮子,极有可能就会把目光盯向人类、家畜之类更容易被捕食的对象。
可能很多人会问,豪猪的体型很小,即便是成年的大豪猪,也才不过30千克左右,为了这么一点点的肉,而冒这么大的风险,值得吗?这太值得了!
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填饱肚子是第二大事(第一大事是交配繁殖后代),不然也会不有这么多的狮子前赴后继地去捕杀豪猪了,因为在它们的眼中,获得的回报是值得自己冒险的。
在这些差异的对比中,在我们眼中,可能干旱地区的狮子过得没有食物丰富地区的狮子好,但是无论是那一处的狮子,都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并且世代在此生存,生生不息。
南非卡拉加迪公园的雄狮脸上挂着豪猪棘刺
说了这么多,我主要想说的就是其实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果没有达到如寒武纪这般,让生物一下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亦或是如冰川期的到来,使得许多物种一下子灭绝那么大的变化时,依靠自然的调节,物种之间是能够达到数量平衡的,就拿加拿大猞猁来说,白靴兔每隔9-10年间会出现一个种群数量的波动,而加拿大猞猁随即便会受到影响,呈现有滞后性的增加或者减少。
在人类没有大规模狩猎狮子之前,依靠山川沙漠屏障,狮子在世界的分布算是稳定了下来,从非洲一直延伸到西南亚便停滞不前了,没有触及有更多老虎分布的亚洲大陆。
猞猁与白靴兔的数量波动
随着智人的出现,千万年来人类彻底的改变了世界野生动物的分布格局,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但却重新建立起了一个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新平衡局面。人类世界的发展,对狮子的第一个影响就是使其生态位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在以前,狮子作为顶尖的捕食者,可以说百兽都是它的猎食对象,但是人类文明出现之后,站在狮子之上的,还有人类,尤其是自封建王朝之后,人类科技越来越发达,狩猎狮子就不再是难事了。
当然,人类除了狩猎野生动物之外,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也是超强的,历史上狮子遍布非洲大陆,除了撒哈拉沙漠这种不毛之地没有狮子之外,各地均能发现它们的身影,但是自从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对自然大肆掠夺之后,水土流失、草地荒漠化等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对于狮子来说,最大的问题便是栖息地丧失。
发展到如今,非洲狮的栖息地已经非常少了,而且破碎化严重,各栖息地之间无法相连,导致野生狮子基因多样化减少。
现存狮子分布图
在坦桑尼亚的马赛人,以前是猎狮的,男子的成年礼便是要独自猎杀一头雄狮,然而如今他们却是保护狮子的卫士。在以往,马赛人的生活区域人狮冲突很平常,由于人类的活动所致,狮子的栖息地不断缩小,狮子的数量也相比于1980年,减少了将近4万只。
如今在环保主义者和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的帮助下,马赛人升级了隔离人类与狮子生活区域的围栏,使得狮子无法越过围栏捕食牲畜,同时也让狮子避免被人类生活所干扰。显然,在坦桑尼亚的马赛狮,已经适应了与人类毗邻的模式。
志愿者帮助马赛人建立围栏
生活在亚洲的狮子,自从1965年印度将吉尔森林作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并将核心区域作为国家公园之后,亚洲狮就在绝境中迎来了新生机。整体来说,保护区的环境发生了两次比较大的变化,对狮子的影响也十分突出。
首先在保护区建立的头几十年时间里面,保护区里面的原住民马尔哈里族并没有迁出,它们在里面放牧,一方面使得当地的蹄类野生动物种群受到影响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对狮子的饮食构成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牲畜占狮子食物来源的75%,尤其是那些生活在保护区边缘的狮子,牲畜所占的比重更大。
但是自1972年开始,印度就禁止人类在吉尔森林国家公园里面活动了,马尔哈里族则被迁至保护区的外围,由于没有了人类的干预,使得保护区里面的野生蹄类动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种群数量增长很快,在最近的调查报告里提到,野猪、瞪羚、鹿类、羚羊等蹄类动物的数量相较于之前增长了600%。
一方面野生蹄类动物数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搬迁,核心保护区的牲畜数量大幅下降,狮子的饮食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牲畜的占比下降到了25%。
亚洲狮群
近几年我们常常听说气候的问题,各国都重视了起来,那么气候对野生动物究竟有什么影响呢?相信大家都知道雪豹,是一种生活在雪线附近的猫科动物,全球气候变暖对它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首先使得它们的栖息地减少,林线上移,专家估计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雪豹的栖息地将会往更高海拔的山上退缩大约30%左右。
气候的变化还为它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者,以前雪豹与金钱豹一个在林线之上,一个在林线之下,当气温变暖之后,金钱豹的猎食范围往更高海拔的地区扩展,与雪豹相遇的机会变大了许多。
事实上现在雪豹的活动区域与金钱豹的活动区域在垂直度上已经有重叠的地方了,在2016年2月28号的那天,四川贡嘎山保护区一处山脊上的红外相机先后拍摄到了豹子与雪豹,它们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只是两者出现的时间点不一样而已。
金钱豹是下午4点42分被拍到的,而雪豹是下午6点56分被拍到的,它们都是凶猛的捕食者,且食性相同,遇见了极有可能会引发一场争斗。
金钱豹、雪豹在同一位置出现
气温的上升,对狮子也同样有着重大的影响,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加大非洲狮与人类之间的冲突。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面,非洲狮的数量已经下降了42%,其中栖息地丧失与人类之间的暴力冲突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狮子捕杀牲畜或者攻击人类,就会遭到人们的报复,不过在非洲东部的某些地区里面,由于人类生活区域远离狮子的栖息地,所以人狮之间的冲突并不大。
但是研究表明,全球气温升高,将会导致舌蝇传播疾病的地理范围发生变化。舌蝇在采食牛血的时候,会将携带的病毒传染到牛的身上,从而导致疾病在牲畜之间传播,每年因此给非洲牛群造成了300万头的死亡。
研究发现在未来的30年内,温度升高可能会导致津巴布韦、卢旺达、乌干达等部分地区疾病传播的风险增加,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地的疾病传播风险下降。
未来舌蝇疾病传播疾病的范围变化
疾病传播在某些区域的风险下降,那么就会导致人们将牛羊放牧迁徙到该区域里面去,受温度影响,到2050年前,舌蝇传播疾病的威胁可能会在非洲东部大部分狮子栖息的地方消失,而一些没有狮子分布,或者鲜少狮子分布的区域,风险将增加,如果不采取措施,农民就会迁往这类疾病风险较低的区域,从而增加人狮冲突。人狮冲突加剧所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在这里我就不多加赘述了。
死于陷阱的狮子
如果说单单看一只安静狮子,你能分辨出它是野生的还是圈养状态下的吗?这可能有点难,毕竟无论是野生状态下还是圈养状态下的动物,它们在外形上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异,可能野生的会瘦点。
但是如果能观察起行为的话,我想这个问题会很简单,具备了一定野生动物知识的人都能够轻松分辨出来。圈养的环境的确能够从多个方面直接影响狮子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014年的时候,研究者对成都动物园的三只亚成年非洲狮进行了圈养环境丰容前后观察对比,实验一共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期为丰容前,将狮子关在狭小的检疫馆里面,二、三期分别为丰容期间和丰容后,则是把狮子转移到狮虎苑里面去。
- 观察结果显示第一期里面的狮子休息行为明显低于二三期,相对的,运动、警惕、采食等行为较高;
- 第二期狮子休息行为要高于第三期;
- 第三期狮子运动、玩耍的行为占比较高。
对非洲狮的研究数据
研究表明狮子从狭小的空间转移到较大的空间,其行为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无独有偶,另外一些研究者也对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3只东北虎进行了类似的观察实验,发现老虎在丰容前后的行为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警觉行为、采食行为,变化最为明显。
其实我们只要到动物园里面去看看就知道了,这些狮虎除了野性较低之外,警觉性与纯野生的相比也差了些,休息时间明显变长。
对东北虎的研究数据
圈养环境对狮子的“改造”,同样也表现在生殖方面,野生的狮子靠其自然发展,能够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但是圈养状态下的狮子,有时候却会因为“伙食太好”而发生不孕的情况。
常州红梅公园动物园里面有两只狮子,雄狮叫“小狮”,雌狮叫“大虎”,由于长期投喂高脂肪量的食物,笼舍运动场地的狭窄等原因导致“大虎”太胖,“小狮”无法爬跨而未能交配成功,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大虎”终于怀上了。
可能事情有点滑稽,但是其背后的知识点是对的,野生状态下即便是猎物丰沛的季节,狮子们也无法单靠自己就吃得太胖,因为它们捕食的过程要消耗大量的热量,此外进食的肉量有限,脂肪含量也没有人造的食物那么高。
而人工饲养的狮子,如果不对食物加以控制,增加笼舍活动面积的话,肥胖很容易就成为动物们的通病。
随着人类世界的发展,基础建设等同样会对野生动物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大多数时候都是有害的,但有些时候却能够对它们有一定的帮助。
比如生活在博茨瓦纳乔贝国家公园萨沃蒂地区的狮子,在每年干旱的季节,就不得不面对事物短缺的问题。
虽然乔贝国家公园有着数量丰富的野生蹄类动物,但是在每年8月到11月的这段时间,是干旱的季节,对水草有着严重依赖的食草动物会大规模迁徙,离开这里去到水草更加丰富的地区。
原先赖以生存的蹄类动物走了,这里的狮子就只能将目光放在大象的身上,它们通常成群结队驱逐象群,然后发起攻击,直到击倒大象,从而获得食物。
其中有观察到30多只狮子联手捕猎大象的场景,它们通过驱逐将一头大象与象群分割开来,然后狮子从四面八方冲上来撕咬大象,有些咬腿部,有些咬尾巴,有些跳到背部啃咬,最终大象被击倒,狮子们获得了足够分量的大餐。
狮群捕食大象
无独有偶,在南非的克鲁格国家公园里面,狮子们面临同样困境的时候也会把目光盯向比角马更大型的动物身上,那就是长颈鹿。长颈鹿虽然是一种食草动物,也没有尖牙利爪,但是却跟大象一样难缠,它们庞大的体型和有力的蹄子能够给狮子造成重创,所以想要捕食长颈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生活在现代的狮子,似乎找到了一种更为简单,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利用人们建造的柏油路。
狮子追逐长颈鹿
狮子们会先通过追逐,将长颈鹿赶到铺满沥青的柏油路面上去,光滑坚硬的路面与长颈鹿角质化的蹄子之间的摩擦力变得很小,因此长颈鹿很容易就会在被狮子追逐的恐惧中摔倒,一旦长颈鹿摔倒,对于狮子来说,捕杀它就成了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了。
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南非的狮子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同样出色的还有远在北美的郊狼,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面,郊狼的生境扩大了40%,已经渗透到北美大部分城市里面去了,俨然成为城市的“新居民”。
柏油路上摔倒的长颈鹿
除了静止不动的环境能够对狮子产生巨大的影响之外,人类作为地球环境中的一员,同样也能够对狮子产生影响,而这个影响不仅表现在狩猎、侵占栖息地等方面上,甚至人们不干什么,只是看看就能影响它们。
研究者通过对南非阿多大象国家公园的狮子进行研究观察发现,它们在有游客时跟在没有游客时会有不同的心理压力,从而表现在其行为动作上面。
研究发现,当有游客观看它们时,狮子打哈欠、站立、坐下、行走等不安的行为会显著增加,而当没有游客的时候,狮子打滚、舔舐毛发等放松的行为会显著增加,另外研究者还测量了狮子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以此来断定狮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发现当有游客的时候,狮子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会增加,表明它们心理压力较大,专家称若狮子长期面临这种心理压力,可能会降低它们的免疫力,从而增加患上一些疾病的风险。
不难理解,人类长期处于高压紧张的状态下,也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或者增加患病的风险,对于动物来说也是一样的生活在动物园里面的动物,由于狭窄的环境等因素,会更容易出现应激障碍等问题。
(原创用心的作品,喜欢请个赞,关注我,看更多科学、有趣的野生动物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