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生境界的叶朗(人生的四重境界)
什么是人生境界
“境界”,就是经常讲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中国文化的环境当中,“境界”这个概念,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学问、事业的阶段、品位;二是指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向;三是指人的精神境界、心灵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
冯友兰先生认为,从表面上看,我们共有一个世界,但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也不相同。人和动物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有所了解,人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知觉到,自己在做某一件事。这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人的生活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
宇宙间的事物,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有了人的觉解就有意义了。宋代哲学家朱熹,引用一句诗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句诗中的仲尼——孔子,可以作为人的代表,意思就是说,没有人的宇宙,只是一个浑沌、无明的宇宙,对每一个人来说,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他的意义也不同,这种宇宙人生的意义也就构成了每一个人不同的境界。
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是根据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知觉,这件事对于他们可以有不同的意义。举例子说:两个人同时去游一座名山,一个是地质学家,他在山里面看到的是某种地质构造;另外一个是历史学家,他在这个山里头看到的是某些历史的遗迹。因此,同样是一座山,对这两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张世英
张世英先生认为,用王阳明说的“人心一点灵明”来说明人生境界。人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这一点灵明,正是这点灵明,照亮了人生活的世界。于是,世界有了意义,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动物没有自己的世界。
境界乃是个人在一定的历史时代条件下,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的社会体制下,在某些个人的具体遭遇下,所长期沉积铸造起来的一种生活心态和生活方式。也可以说,境界是无穷的客观关联的内在化,这种内在化的东西,又指引着一个人的各种社会行为的选择,包括他爱好的风格。
从时间的角度看,境界是个交叉点,是一个由过去、未来构成的现在,或者说是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这就是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自己的世界。一个人的过去,包括他个人的经历、思想、感情、欲望、爱好等等,都积淀在他的这种“现在”之中,构成现在的境界,也可以说构成他现在整个的一个人。他对未来的种种向往、筹划、志向、志趣、盘算等。通俗点说,他对未来想些什么,也都构成现在整个的一个人。
境界对一个人的生活有一种指引导向的作用,境界指引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实践。一个有着低级境界的人,必然过着低级趣味的生活;一个有着诗意境界的人,则过着诗意的生活。
叶朗
张先生的这个说法和冯先生的说法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张先生说的境界,完全是理性层面的东西,他所说的境界,并不限于主观的觉解。他认为,每个人的境界都是由天地万物的无穷关联形成的,这些关联是每一个人形成自己境界的客观因素。所以从张先生的论述可以看出,他理解的境界,是人精神世界的整体,并不限于理性的层面。
张先生对精神境界的论述,可以看作对冯先生论述的一种补充,把他们的论述融合后,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境界”就是经常讲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包括冯先生说的觉解,对宇宙人的了解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也包括张先生说的感情、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在他内在的心理状态。中国古人称之为胸襟、怀抱、胸怀。当代的法国社会学家称之为“生成心态”。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他外在的言谈笑貌、举止态度和生活方式,中国古人称之为气象、格局,又称之为“生活风格”。胸襟、气象、格局,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好像是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别人能够感觉到的。
人生境界的品位
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最低的境界是自然境界。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照习惯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义,也可能做出一些大的事业,但是做这些大事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义。
比这个高一层的是功利境界。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他的一些行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对这一点是自觉的。他可以积极奋斗,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比功利境界再高一层的是道德境界。处在这个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了行义。所谓行义是为了求社会的利。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
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境界是“取”,即便有时 “予”,目的还是为了“取”。而道德境界的人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目的也是为了“予”。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最高的觉解: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宇宙有贡献。这就是知天,知天是因为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同天。乐天就是所见所行对于他总是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有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同天,就是自同于宇宙大权,消解了我和非我的分别。
这四种境界从高级的品位或者等级来讲,是一种辩证的发展。冯友兰先生认为,因为境界的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也有不同的地位。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所享受到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境界高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境界低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能实际享受的世界,必定是他所能够感觉和了解的世界。
冯先生对人生境界的区分是一种大的分类,实际上人生境界可以作更细的区分。比如功利境界,处在这个境界中的人,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可以分出不同的等级和品位。同样,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还可以做更细的区分。而就某一个人来说,这种人生境界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可以既有功利的成分,也可以有道德的成分,而不一定是纯粹的功利境界,或者纯粹的道德境界。冯先生所说的最高人生境界是天地境界,是消除了“我”和“非我”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这个在我们看来就是一种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的审美境界。
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日常生活层面,工作或事业的层面,审美和诗意的层面。前面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层面,最后一个层面是超功利的。人生要做一番事业,但是人生还要有一种诗意。人生的概念和事业的概念不是相等的,人生不等于事业,除了事业之外,人生还应该有审美这个层面。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工作压力非常大,竞争十分激烈,人们忙忙碌碌,往往把审美活动忽略了,或者看成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不对的。审美活动尽管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却是人生必须的,没有审美活动的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人生的三个层面应该有一个恰当的安排和比例。人不能把个人生活的俗物层面搞得太膨胀,把事业也挤掉了,把审美也挤掉了,整天想着柴米油盐,整天和朋友一起吃吃喝喝;人也不能把工作和事业的层面搞得太膨胀了,整天忙忙碌碌,生活毫无诗意,这样的人生也不是完美的人生;当然,一个人也不能把审美的层面搞得过于膨胀,把生活事业层面都挤掉。
人生的这三个层面可以互相渗透、转化。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具有审美的意味。事业的层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升华成为审美的层面。很多大科学家,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感受到宇宙的崇高,从而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这就是从事业的层面,升华到了审美的层面。反过来,审美活动可以拓宽人的胸襟,因此,也可以有助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审美层面转化成了事业的层面。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最能反映胸襟和气象。冯友兰先生在90多岁高龄时,依然在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他眼睛不行了,想要翻书找新材料已经不可能了,但是,他可以从以前掌握的材料中,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理解。他说,“我好像一头老黄牛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把已经吃到胃里的草料再吐出来,细嚼慢咽,不仅津津有味而且其乐无穷”。
古人所谓“乐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冯先生所说的“乐道”就是精神的追求、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就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就是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转载:美学文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