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想郎民谣小调 千山小和尚单家还俗记

#踏青正当时#**

在千山风景区深处,曾经有位特别的小和尚,他原本是有姓的,姓“单”,就是那“隋唐演义”中那位“单雄信”的“单”。刚刚四岁时,他就被狠心的父亲送来千山里头当和尚,到十六岁时才有机会独立下山去化缘。 他真想回家看看,但在他的脑子里,那“家”的概念很模糊,他似乎只记得妈妈好像暗中嘱咐过他说,等长大了、想家了你就可以试验着这样找: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初次自己下山,小和尚满怀新奇,跚跚而行,左顾右盼。他仔细观察,那男人、女人,那民间的男女老少;他尤其发现,那女人,特别是年轻美貌的女人,怎么?为啥?就好像那寺院山里的奇花异草,那好看、那艳丽、那有些沁人心扉的样子就是和别的人不一样…… 穿过几处小屯子,他走进了甚是热闹的一个大村落。嚇,那有几个顽皮的孩子,冲着他挤眉弄眼、摇头晃脑带唱歌: 小和尚下山去化斋, 老和尚有交待,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 遇见了千万要躲开…… 暨此,小和尚虽非“丈二”,可也是摸不到头脑。为防惹事生非,他即想匆匆走开,可是那几个小孩又扮着鬼脸,声嘶力竭地接着对他吼: 走过了一村又一寨, 小和尚暗思揣, 为什么老虎不吃人, 模样还挺可爱? 听到这,小和尚不禁暗想,“咳,这……刚才我心里的那点“动静”他们怎么能猜到?” 紧接着那几个小孩竟然有声有色、装模作样地这样“揭露”: 老和尚悄悄告徒弟, 这样的老虎最呀最厉害; 小和尚吓得赶紧跑, 师傅呀... 坏坏坏, 老虎已闯进我的心里来 心里来…… “谎谬、荒唐!”小和尚心里嘀咕,嘀嘀咕咕,竟然“嘀咕”到了不知道究竟是谁荒谬?谁荒唐? 回头再说,这小和尚小时候那年间,就在这千山角下“一望二三里”处,有一大村,那里头真有 “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那里头还有位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号称“单员外”。那年,单员外的爹爹病了,且病得很重,一连半年卧床不起。孝顺的单员外找了很多的医生都说没办法,都说不行了。 有一天,单员外一筹莫展中做了个梦,梦里告诉他到千山里求佛拜仙很灵验,于是他开始研究千山,并要到千山里头,找到最好的寺庙去拜求。 到哪去找呢?单员外迷茫了:那千山的地盘可老大了,这即使不比大海里捞针,也需要有个大概定位和方向呀。 他知道,千山为长白山支脉,山峰总数近千,故名“千山”,又名“积翠山”、“千华山”、“千顶山”、“千朵莲花山”;千山“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无处不幽”。 单员外还知道,这千山,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组成四大景观,但如何穿越这些景观,找到那可能深潜于哪个部位的哪方神灵?这可是个大问题、大学问。 只怪那时没有“导航”,即使有,那善于“指点迷津”的网上女“导师”,也不可能断定哪里头的、哪路子的神仙更灵验。 于是,单员外从到处“拜山神,求土地”开始,竭诚努力去完成他那“力尽孝道”的——初心和使命。 “临山已谛金钟响,入庙先闻玉炉香”。一位老者神秘兮兮地告诉单员外: 千山宗教文化厚重,源远流长,是东北最大的宗教聚集地,不仅具有佛教、道教同居一山的独特文化,并且具有“千山为东北祈福第一山”的特别的美名。 老者特别提醒单员外:这千山有寺、观、宫、庙、庵等多处,宛如一颗颗闪光的宝石,镶嵌在奇峰秀谷之中。 老者反问单员外,这里究竟哪颗“宝石”对你有用?你我谁能弄得清?此时的单员外更加迷茫了。 临别时老者对他说,心诚则灵,情真则明, 只要心诚、情真,那石头都会开出花来…… 对此话,单员外似懂非懂。 他举步抬头,由近渐远,但见那些古老而宏伟的寺庙,有的高耸于险峰之上,有的依偎于群山环抱之中,有的坐落在向阳坡地之上,有的隐蔽在古松怪石之阴,与自然景物彼此烘托,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幅雄浑、优美、雅致、幽静的奇异画面。 “只要心诚,那石头都能开出花来”。单员外一边琢磨,一边又开始持续不断地“拜完山神拜土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单员外终于得以拜到了他自己深信不疑的一处“神灵寺”。 他还不断地告诫自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寺不在名,深信则灵”。那深信不疑,竟然还使他坚定许愿:如果爹爹的病好了,我就把自己的亲儿子送来侍奉您! 后来,单员外爹爹的病真的好了,单爷爷的孙子也就真的被送到了寺院里。 单员外家已经三辈单传,就那小儿子一个独生子。送走了唯一的儿子,单员外的心里空空荡荡、酸涩交加,不滋何味。 “屋漏又遭连夜雨,行船偏遇打头风”。老人家的病好了,他发现自己的小孙子不见了,待多天打探,终于得到实话时,老人家几乎气疯了,他对着自己的儿子一阵怒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我这个苟延残喘的老家伙,你竟敢私自逞能,断了我们单家的香火,你这还不如让我早点死了! 老人家,整天以泪洗面想着孙子,怨着不能再续“烟火”,竟然很快就一命呜呼,可能是去祖宗那里去惭悔了。 单员外和爹爹一样,都是非常守信用的人,他们认为,送出去的孩子就像泼出去的水,那“沉舟可补,覆水难收”,无论对人、对神,甚至对鬼,都不能说了不算,都不能出尔反尔。于是他和夫人暗自在心里流泪,且终日愁苦不已,连续煎熬十几年。 人们都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话说得真叫准。后来,可能是在“善有善报”的“启灵”下,单员外的头脑从稍有开窍到顿开茅塞:啊,真的,那出家的和尚可以“还俗”,并不算背信弃义,而且那身子“还俗”,心里可以照样继续“虔诚”,甚至还可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呢! 也许是老父亲在天有灵,也许是老单家祖上有德,也许是老子、儿子“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就在单员外夫妇心里刚刚有点“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时候,那阔别十几年的小和尚儿子,竟然鬼使神差地回到了家里边…… 小和尚听说可以还俗,并不惊诧,因为在他们的寺院里,已有前车之鉴。于是,他与父母一拍即合,连忙去请教几年前曾经的“大师兄”。 当和尚的“还俗”,那头发照样可以长出来。那老大哥抱着宝贝儿子,像“打样”般地亲了又亲,并对曾经的师弟传授那再简单不过的“还俗程序”。 大师兄笑眯眯地,得意地看了看身边的美颜娇妻,又面对“目不斜视“的小和尚说:喜欢女人,并娶妻生子,这是男人的天性,任何礼教、清规戒律,包括师傅的“谆谆教导”也限制不了; “大师兄”还有点像当年当和尚一样摇头晃脑地说,都什么年代了,对和尚“还俗”还有顾虑?那不过就是和师傅打个招呼就完事了。 他还一本正经地告诉曾经的小师弟:听说过“处级和尚”吗?那可是一批照样娶妻生子的,有家有口的,还和公务员待遇差不多的寺院职业工作者呢! 当小和尚高高兴兴告别师傅,走出宏伟的千山山门的时候,他想着要尽快见到自己的爹和妈,见到街坊邻里和乡亲父老,更是不由自主地想着尽快见到,那曾经模糊中“两小无猜”的“邻妹妹”,想着那已经出落成一朵花的那个她。 这回,刚刚解脱的小和尚,竟然情不自禁地自己唱起了那几位顽皮的孩子,曾经用以戏弄他的那首歌: 走过了一村又一寨, 小和尚暗思揣, 为什么老虎不吃人, 模样还挺可爱? 老和尚悄悄告徒弟, 这样的老虎最呀最厉害, 小和尚吓得赶紧跑, 师傅呀... 坏坏坏 老虎已闯进我的心里来 ,心里来……

原创:冯贵华 助理:陈 静 辽宁东北雄风文化传媒 东北文创思为特写 20210502-01:05

十二月想郎民谣小调 千山小和尚单家还俗记(1)

十二月想郎民谣小调 千山小和尚单家还俗记(2)

十二月想郎民谣小调 千山小和尚单家还俗记(3)

十二月想郎民谣小调 千山小和尚单家还俗记(4)

十二月想郎民谣小调 千山小和尚单家还俗记(5)

十二月想郎民谣小调 千山小和尚单家还俗记(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