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奥数和不学奥数的区别(一文彻底说清楚)

开阔眼界、趣味驱动,培养4-12岁孩子的求知欲

好的教育,不是给他世界观,而是带他观世界

小学学奥数和不学奥数的区别(一文彻底说清楚)(1)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海淀胖爸爸”(ID:haidianpangbaba)

小学学奥数和不学奥数的区别(一文彻底说清楚)(2)

奥数,即使浅尝辄止,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在家庭教育这个环节,数学和英语有所不同。

英语说到底,只要家长肯陪着下功夫,就差不到哪里去,但是数学,有很多家长自己都是有些犯怵的。而且,一旦开始系统的交流数学学习,有一个问题注定绕不过——要不要学奥数。

今天,我们来把这件事彻底说清楚。

01:什么是奥数

01

小学学奥数和不学奥数的区别(一文彻底说清楚)(3)

80多年前,前苏联搞了个中学数学竞赛,冠以奥林匹克的名字。

建国后,在华罗庚等数学家的倡议下,我国也开始举办中学数学竞赛。

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

奥数正式进军国内话语体系。

都是中国人,大家都知道的,因为曾经有过“东亚病夫”的耻辱,所以对于奥林匹克的热情从来都是旺上加旺的。

数学奥林匹克,原本和竞技体育一样,也是一小撮人干一大群人看的事。

时光来到1998年,小升初全面停止考试。奥数作为一种替代性选拔手段被发现,不仅成为优质初中,甚至成为优质高中的掐尖工具。

然后,全民奥数的噩梦就开始了。

2018年,教育部全面叫停小学和初中各类竞赛。奥数进入了“迷茫期” 。

请注意:高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仍然是在办的,自主选拔的通道依然是敞开的,这是后文极为重要的一个伏笔。

我之所以引述前面这些资料,主要是为了跟大家提示奥数的竞赛属性。

既然是竞赛,那就和传统的教育和考试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奥数和学科数学,是两个不同的赛道。

这一点,我曾经跟大家交流过。我们的数学学习和考试是有大纲的,各类正式数学考试(现在只剩下中考和高考了)中,是不可能出现奥数题的。

否则,一定会炸锅。

关于奥数是什么,我个人比较认同一个类比:体操。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当然,也有人拿跑步比,我觉得有些夸大。因为跑步还是比较普适的,不适合跑步的人,比例比较小。

但是,奥数这件事,即使浅尝辄止,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02:关于奥数的两个错误观点

奥数有害论

十年前,有个叫杨东平的人,其实这么说有些大不敬了,我记得他还有着不太小也不太少的头衔,但是,懒得去查了。杨先生喊出了“打倒万恶的奥数”的口号,一时成为网红。

奥数一时如过街老鼠,很多人群起而攻之。

从时间来看,这似乎刚好是个转折点,98年风起云涌,十年后广泛争议,再十年后命令取消。

奥数有害么?

看看十年后还在学的孩子们就知道了,看看80年来奥数的发展就知道了。

即使偶见天才陨落的新闻报道,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数学拓展学习的领域,目前还没有超越奥数的。

别说什么学奥数的没几个成为数学大师的,够格称为数学大师的,原本也没几个。

把大师缺乏归因为学奥数,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话外音:你把奥数说得这么好,为什么不让安安去学?)

对不起,请再次读一下我上面的话,我把奥数说得这么好了么?

这就是我反对的第二个观点。

奥数有益论

你知道哪些人最支持这种观点么?不是家长,不是学校,甚至不是教辅机构,而是部分以升学为主要内容的公号。

为什么?

大家细想想就知道了。

奥数有益论有两套逻辑:

一是正面推,学奥数,不用参加高考,就可以被清北等名校自主招生。

二是反向逼,不学奥数就上不了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大学。

前者的问题在于泛化,别说被自主招生,就说能有资格参加联赛的人,都是极少数。

后者的问题在于绝对化,即使在奥数当门票用的时期,这样的逻辑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样的论调只能制造焦虑。

有多少家长和孩子,为此精疲力尽,结果还是一场空。

小学学奥数和不学奥数的区别(一文彻底说清楚)(4)

我一向认为,教育也好,教育公众号也好,都不能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

03:要不要学奥数

其实,这个问题和要不要买学区房,异曲同工。

关于学区房,我写过三篇文章(回复“学区房”可以快速阅读)。有个重要前提——买得起。买不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老老实实的接受局限,没有地利,人和补之。

学奥数也有个重要前提:学得来。

你必须承认,孩子和孩子不一样,家长和家长不一样。有的孩子确实数学思维强,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家长启蒙的好,当然前者占主要因素。更多时候,家长是一个发现者,发现孩子数学有兴趣,然后再有意识的启蒙。

要不要学奥数,可以从数学启蒙和学习两个阶段说起。

在我看来:

1.如果发现孩子对数学启蒙的反应低于预期或者不那么快,以及三年级前不能保证课内数学始终毫无压力且接近满分,基本可以说,学奥数是有点费劲的。

请注意:我没有说,不能学,但是家长要有合理预期,不能别人超常班,你也逼着孩子超长班,这种事急不来。

2.如果给孩子做数学启蒙,发现小家伙反应挺快,学得快,举一能反三,能联想,能拓展,以及上学之后,发现校内数学轻轻松松,刷题也好,买练习册也好,搞起来不费力气,这样的孩子,确实可以报奥数班拓展一下。

即使是这种情况,我也提醒家长保持良好心态。

一方面,孩子的“灵光”可能是表面的,如果发现不太适合,咱就乖乖回来,千万不要硬杠。钢琴还可以“棍棒逼一下”,因为大不了他就再也不摸琴了,数学这件事,真的伤不起。

另一方面,要边走边看,尽量还是以校内为主,谨防顾此失彼。

数学竞赛的赛道,看上去不用高考,很美好,其实非常煎熬。

举个例子,今年北京市的高考ZY,黄子晴,在接受采访时就曾爆料,他们班确实有通过联赛被牛校点招的,但她自己是搞不定竞赛的。

不管专家说的只有5%的人适合学奥数有没有道理,但是,这件事只适合少数人,肯定是真的。

不是只有数学,任何一件事,到达奥利匹克的级别,都是这样的。

3.如果孩子数学天分一般,要不要学奥数,完全看家长心态和现实需求。

我的建议是,如果家长能学懂,有能力带着孩子学,可以试试,如果不行,那不如算了,好端端的干嘛互相为难。

又不是离开奥数天都塌了。

04:不学奥数行不行

01

当然行!

跟大家报告一个情况,我了解过,安安学校,高年级学奥数的比低年级少的多,同一个班级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为什么呢?家长看明白了,孩子真的学不下去了。这也侧面验证了,适合学奥数的,比家长们以为的,少得多。

说到底,奥数和很多兴趣班差不多。你可以认真思考谨慎决策,也可以在不断试错中做出选择。

不学奥数有什么后果?

最可怕的后果,无非是上不了好的初中,或者进不了实验班(因为有的学校分班考会有奥数题)。

但是,那又怎样呢?

奥数是强求不来的,这是孩子的局限,与其跟那为难,不如接受局限,在其他方面努力就是了。

同样的时间,让一个对奥数不敏感的孩子,死磕奥数,倒不如让他用来学英语或者读书,效果更好。

只要教育部没说高考开放奥数,就没必要把它作为必修课。

但是,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01

不学奥数可以,但是不学数学可不行

一定要帮助孩子扎扎实实打好数学的底子,练好基本功,确保在任何考试中把该抓的分数,一定要抓到。

这也就是安安不太喜欢数学,但我仍然坚持辅导的原因。这也是我建议大家,无论孩子天赋如何,都要认真启蒙的原因。

即使数学注定是个坑,至少保证不能是大坑。

02

不学奥数可以,虚度光阴可不行

数学不擅长,看看英语行不,英语也不太行,那多看点书行不?

05:怎么学奥数

01

这个不是我的专业领域,也不适合大多数人,所以,不说太多。

但是,想提示几件事。

第一,看看学的是真奥数还是假奥数,三年级学五年级知识,那很大概率不是奥数,而是超前学习。

第二,好老师比好机构重要,奥数学习和普通学科学习有不同。

第三,何时开始没有标准答案。

我对这个问题,会一反常态的激进。如果孩子启蒙时感觉不错,或者学习时一脸轻松,就可以试着往奥数方面导引一下,管他几岁几年级呢。

上次有个读者,说自己孩子一年级轻松刷高斯,我说那还等什么,果断鸡起来吧。

第四,适量刷题必要,但是,如果用刷题来学习,不可取。奥数学习更是如此。只教“是什么”不教“为什么”的,都是耍流氓。

至于学奥数有没有用,学好了当然有用。前面说了,高中的数学联赛,不是还在嘛。

只不过,这条路只适合少数人而已。

06:尾声

查找资料的时候,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这是我国刚刚举办数学竞赛时,华罗庚说的:

(数学竞赛的目的是)“选拔有数学才能的青年”“鼓舞青少年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要学生普遍参加,只是给一些有数学才能,在功课以外有余力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现在都讲不忘初心,学奥数这件事也是时候回归初心了。

小学学奥数和不学奥数的区别(一文彻底说清楚)(5)

关注公众号“泡爸讲知识”

回复“历史26”,可免费收听

《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历史》泡爸语音版全集26节

泡爸绝版“让孩子着迷”系列纸质书,

所有知识语音课,请点这里

让孩子着迷的语文之美、数学之美

让孩子着迷的宋词宋史、唐诗唐史

适合6-99岁的史记故事课

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地理、自然百科

西游记泡爸改编版(最好听的西游记)

找到教育的规律泡爸公开课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泡爸讲知识”

知识传播 家庭教育

泡爸:

  • 童书作家。出于给泡泡讲知识的原因,“不小心”成为作家。已出版《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历史》、《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地理》、《大人孩子都能懂的时间简史》等十多本知识童书。

  • 教育学者。“顺应天性的教育”思想创建人。著有亲子教育书籍《你的蜜糖 他的毒药》、《天性》。

  • 以大人感兴趣、孩子更喜欢的故事型知识,开阔眼界,趣味驱动,培养4到12岁孩子的求知欲,提升家长知识储备。

  • 以“顺应天性的教育”方法,解决亲子教育问题,培养孩子正向性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