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理念的升华与形成(人文课堂孔子因材施教促成长)

人文课堂

孔子因材施教理念的升华与形成(人文课堂孔子因材施教促成长)(1)

孔子

他是光芒万丈的至圣先师,是读书人顶礼膜拜的素王,但他也是一个真实洒脱的人,《冬颖老师讲孔子》还原一个丰富又充满魅力的孔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阅读之声《人文课堂》推出《冬颖老师讲孔子》,更多完整音频,欢迎移步“云听”APP。

孔子教导学生是如同我们今天一样,一个班级很多同学坐在一起听老师讲同样的内容吗?

不是。

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首先,区分智力的差异,讲授不同的内容。

为了因材施教,孔子非常注意区分人在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把人的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说,中等智力以上的,可以给他讲授较难理解、比较深奥的问题;中等智力以下的就给他讲授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

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的学生,就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

再次,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论语·先进》篇中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听到别人说某件事应当去做,那么是否应该马上行动呢?”

孔子回答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怎么能不同他们商量就干起来呢?”可是,当冉有问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却说:“立即去做吧!”

看到这一幕,旁边的公西华同学感到有些迷惑不解,就问孔子:“这两位同学问同一个问题,您的回答怎么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有平时胆小,做起事来容易退缩、保守,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胆量过人,做事莽撞,所以我有意限制他一下。”

孔子就这样“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孔子因材施教理念的升华与形成(人文课堂孔子因材施教促成长)(2)

播讲人简介:

刘冬颖,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古诗词吟唱的传播与推广,出版《诗经八堂课》等多部作品;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