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芳村早期属于哪个区(从广州原芳村区地名词看其语词特征)

【摘 要】: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词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地名词其实也就是语言系统中的词或固定短语‚它们除具有其他语词所共有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而这个特征往往是通过当地的方言来表现的作者对广州芳村地名做了比较广泛的调查‚从所收集到的地名资料来看‚广州芳村地名词和语言系统里的其他词汇一样‚除了具有一般词语所共有的形、音、义等要素之外‚还有自己的语词特征:第一‚具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派生方式‚其中以当地标志性词语为地名词首组合成一系列的地名词‚是地名派生方式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第二‚地处粤方言区的芳村‚其地名词自然表现出鲜明的广州方言的特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广州芳村早期属于哪个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广州芳村早期属于哪个区(从广州原芳村区地名词看其语词特征)

广州芳村早期属于哪个区

【摘 要】: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词。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地名词其实也就是语言系统中的词或固定短语‚它们除具有其他语词所共有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而这个特征往往是通过当地的方言来表现的。作者对广州芳村地名做了比较广泛的调查‚从所收集到的地名资料来看‚广州芳村地名词和语言系统里的其他词汇一样‚除了具有一般词语所共有的形、音、义等要素之外‚还有自己的语词特征:第一‚具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派生方式‚其中以当地标志性词语为地名词首组合成一系列的地名词‚是地名派生方式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第二‚地处粤方言区的芳村‚其地名词自然表现出鲜明的广州方言的特征。

【关键词】:广州芳村;芳村地名词;地名词特点;方言特征

芳村是广州市原八大城区之一‚2005年并入荔湾区。解放后的芳村就曾经历过“三建两撤”的划归变动。虽几经分并建撤‚但是‚芳村原管辖区域内的地名系统并无因行政区划的变动而有大改变。因此‚本文考察芳村地名词的语词特征‚仍以原芳村区地名词材料作为考察的对象。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地名词属于词汇系统里的专有名词‚ 和语言里的其他词汇一样有自己的形、音、义。芳村地名词同样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语音形式及一定的书写形式。当地人赋予芳村地名某种描述意义‚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其地理位置的认识或该地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使地名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虽然地名词有规范的书写形式‚用汉语拼音按普通话标音‚但人们在日常交际时仍习用广州方音来指称地名。所以‚芳村地名的使用‚ 实际上是书面上的普通话语音拼写和当地人的广州方音并用。和语词一样‚地名都有一定的语法结构‚芳村地名词也有自己的构词特点和派生方式‚其中以核心词组合派生出系列地名词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此外‚地处粤方言区的芳村‚其地名词还表现出鲜明的广州方言特征。本文主旨是讨论芳村地名词的结构方式及粤方言特征。

一、芳村地名词的结构方式

按照汉语的构词法‚地名应该有单纯词、复合词和短语的分别。所谓单纯词地名是由一个不可分割的语素构成‚一般分有单音单纯词和双音单纯词。这类地名大多是最早产生的汉语地名。例如‚春秋战国时燕国的地名“蓟”就是单纯词地名。再如‚王力先生曾举 “江”“河”为例来说明这两个在上古汉语都是单纯地名:

[江]古人所谓“江”‚专指长江。

[河]古人所谓“河”‚专指黄河。

据统计‚《说文解字》所收9353个单字中‚单音地名用字近400字。双音单纯词也就是联绵词‚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分有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三小类。如:秦代的会稽、盱眙‚汉代的扶风、乐浪是双声的;秦代的邯郸、汉代的昆仑是叠韵;琅琊、苍梧、敦煌则是非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单纯词地名在芳村地名材料中显然是不存在的。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复合词和短语这两类结构的地名词。

(一)复合词地名

复合词地名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词。根据对芳村地名材料分析‚合成的方式主要是偏正式‚最常见是专名加通名‚专名在前‚通名在后。这种方式合成的地名‚通名总是名词‚在口语中大多可以单说;专名大多数也是名词。例如:桃湾、茶滘、果围、沙巷、鹅湖、棉村、蔗基;有些是加形容词‚如:大田、大沙、小涡、黄墩、新围;还有的是与方位词组合‚如:东漖、西塱、南丫、北埠;动词和副词就极少‚如:招村、增滘、永围。其中通名“湾、基、巷、围、村”等‚口语中可以单说‚但“滘”往往要说成“水滘”。

(二)短语地名

这类结构地名词特征是音节量的增多‚结构层次比复合词地名复杂‚但是所指称的地域范围却明确、清晰得多。短语地名与芳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城区不断扩建、人口增加及聚落复杂化等是密切相关的。聚落的复杂化‚以致地名不再是结构简单的复合词‚不仅结构上双音化‚而且还衍生出多层地名词。芳村短语地名主要有如下几类:

1. 偏正式短语地名。这类结构的地名‚专名不仅有普通语词‚而且有些本身就是一个复合地名词‚与通名组合成短语后表示的是某个地域概念。例如:花海/街、百花/路、白鹤/洞、仁义/坊、知道园/、将军/巷……这些地名的专名是普通名词;东漖/镇、堤岸/街、海中/村、南约/围、沙涌/路、中市/码头……这些地名的专名同时也是复合词地名。

2. 多层地名。标准地名大多数是多层地名。因为小的地域总是从属于大的地域‚行政区划名称也总是分层分级管理的。因此‚结构完整的标准地名都要冠以所属层次的地名才能明确地为地域定位;作为通讯地址‚也一定要有多层地名的罗列才能保证投递的准确无误。例如:广东省/番禺区/新垦镇/北围村‚由省、区、镇、村等四个管理层级构成了四个层次‚少了任何一层都无法辨别它的实际地理位置。多层标准地名‚主要着眼于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笔者主要从语词的角度分析多层地名结构。芳村不少地名是多层次的‚例如:茶滘/汾水/围、招村/南约/围、海中/东约/路等是三个层次;白鹤/洞/罗涌/岗、坑口/村/西坑/围、芳村/长堤/大马路/街等则是四个层次。这些地名词的每一个层次都可以单说。

3. 成语地名。这是用固定短语或成语来命名风景区的景点‚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这在全国各风景区都能看到。据史载‚广州自宋代起就评选“羊城八景”‚其中的“大通烟雨”遗址就在今天芳村花地河东岸。建国后‚广州也曾几次评选新“羊城八景”。去年广州白云山管理部门请市民评选 “云山八景”‚候选景点多达18个‚ 例如:白云松涛、古城辉煌……‚这些都属于成语地名。

二、芳村地名的派生方式

芳村的复合词地名不少是在通名的前或后加单音方位词:东塱、南埠、西滘、北约、外约、上村、下村、中市、海北、海南等。再就是用表示方位的口语词‚如“口、头、脚、尾”等‚一般附加在通名之后‚例如:冲口、滘口、墩头、埗头、墩脚、岗尾、贝底……这些只是地名的结构方式而不是派生方式。所谓地名的派生方式‚是指在原有地名附加方位词、数词或形容词等来衍生新地名词的方式。由于地名是用来为大小不一的地域定位的‚原地名和这些附加成分组合成新地名是极为常见的。派生的方式主要有如下5种:

(一)原有地名加方位词

芳村大道是芳村区主干道路‚沿珠江方向作西北东南向加方位词‚派生出芳村大道东、南、西和中4条路名;花地河纵贯中部南北‚沿河所建花地大道‚加方位词“南、北、中”派生出3处地名。再如‚墩头街分为墩头东街、墩头西街;石围塘街以“东、西、北”派生出3条;荣阳里分出“前荣阳里”和“后荣阳里”;解元巷分出“解元上巷、解元下巷”两段。

(二)原有地名加数词

按数字顺序对街巷名进行编排。例如:鹰爪树街‚加一到四派生出4条街名‚桥梓里一到五巷‚南巷从一到六巷。再如‚鹤松里按一至八巷排列‚三凤巷一至九巷排列‚ 信联巷从一排至十巷‚大策则从一到十二巷。据统计‚此类地名在芳村多达348条。

(三)原有地名加形容词

主要在原有地名词加上“大、新、横、直”等形容词来派生‚其中以“大”为最多。如:南塘大街、青紫大街、上市大街、民治大街、景兴大街、陇西直街、杉栏直街、天后新街、山溪新巷、五眼桥横街、永乐横街。

(四)以某一原有地名为中心词派生相关地名

即以一个原有地名作为地名中心词‚附加方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等不同词类派生地名。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在中心地名词附加不同词类构成同一层次的地名词。例如‚以“沙涌街”为中心地名词‚附加方位词“东、中、西”派生3段‚形容词“横、新”派生2段‚合共派生出5条街巷名:沙涌东街、沙涌中街、沙涌西街、沙涌横街、沙涌新街。或者同时附加方位词和数词‚例如:以“竹涧”为中心地名词‚加数词“一”和“二”‚加方位词“前”与“后”派生了竹涧一巷、二巷;竹涧前街、直街同一层次的4条街巷名。

第二‚围绕中心地名词附加不同词类形成多层次地名。例如‚花地一小河名中市涌‚被淤填后修建的路命名为“中市街”。以“中市街”为中心地名词派生出两个不同层次的地名:先附加方位词“南、后”和形容词“横、直”派生第一层次的4条街名:中市横街、中市直街、中市南街、中市后街;再在第一层次派生出来的“中市横街”加序列数词一至五分出中市横街的5段;“中市直街”附加数词和“横”派生中市直街一横巷、中市直街二横巷‚派生出了地名1条。再如‚中心地名词“鹤园路”‚用方位词“东、中、西”划出第一层次的鹤园东、鹤园西、鹤园中3段;再分别排列数词派生第二层次地名:鹤园东一至十五;鹤园西一至二十;鹤园中一至二十一‚派生出来的地名达59条之多。这种方式派生出来的地名‚其数目是相当可观的。

(五)以核心词组合的方式派生

所谓“核心词”是指以一个标志性词语为地名词首‚ 组合成系列的地名词。例如‚“芳村”是区名‚以其为首‚ 有芳村冲(原名英护浦‚又称腰带水)、芳村大道、芳村大围、芳村花园、芳村金融大厦等名。“芳村”的“芳”有“芳香”之义‚以这个核心词组合成芳兴路、芳信路、芳华苑、芳泰苑、芳雅苑、芳景阁、芳园居等名。芳村区域内河溪众多‚水网密布‚以“涌”为核心词的地名有:涌岸街、涌沿街、涌尾坊、涌边巷、涌口街等。广州人向来称江、河为“海”。正如清初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屈大均所说“凡水皆曰‘海’‚所见无非海也”。以“海”为核心词的地名:海滨街、海龙街、海傍街、海北村、海中村、海南村。以核心词派生地名‚再附加方位词、数词和形容词‚产生出来的数字是相当庞大的。例如:“白鹤洞 ”简称鹤洞‚有鹤洞山顶、鹤洞路、鹤洞巷、鹤洞大桥。当地人崇拜 “鹤”‚以“鹤”为核心词‚有鹤围圃、鹤翎路、鹤建里、鹤培路、鹤盛路、鹤松里、鹤园路、鹤苑、鹤景楼、鹤园大厦等‚再附加方位词、数词和形容词‚产生出来的地名达88条。派生方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由此产生了大量地名‚充分说明了芳村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深入。

三、芳村地名词中的方言现象

地名是语言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行于一定地域里 的地名词‚必然带有这个地方的语言特征。芳村地处广州地区‚粤方言的一些特点自然会反映在地名上‚特别是比较早期的地名‚方言口语词入地名的情况比较普遍。还应该看到‚除了方言词外‚地名词还有一些是古汉语词在方言里的留存。

(一)古代地名用字的留存

有些方言地名用字本来就是古代汉语沿用下来的‚因为只保存在局部地区‚其他地方不用了‚于是成了生僻字或生僻义‚也有些地方把一些字改成异写‚因而成为生僻字。芳村地名就留存了古代地名用字。略举数例如下:

花地原名“花埭”‚是河滩草坦之地。所谓“草坦”‚大致是指珠江三角洲淤积涨生的田坦。因为泥沙淤积日久‚蔓草滋生‚谓之草坦。这里地势低平‚河流密布‚花农需筑土坝才可种花‚故称 “花埭”;在海里边用海涂围的堤叫海埭。埭‚也是一个古汉语词‚《广韵》徒耐切:“埭‚以土堨水”。今广州读音应tɐi22‚因与“地”tei22音近‚当地人谐音成“花地”。今地名词写作“花地”‚“地”在口语变读为35调值即tei—35。

《广韵》平声删韵‚乌关切:“湾‚水曲”。现代汉语多指海洋深入陆地的部分即海湾‚如渤海湾。但是粤语区除了指海湾:雷州湾、北部湾(湛江);大鹏湾、深圳湾(深圳)之外‚凡水流弯曲之地也可称“湾”。例如:广州人都熟悉的“荔枝湾”。芳村有花地湾、桃湾、龙湾、茶滘湾等。

古代指江海边凹进可停船之处。《宋史·河渠志六·东南诸水上》:“镇江府傍临大江‚无港澳以容舟楫‚三年间覆溺五百余艘。”芳村的“中澳”曾名“澳尾村”‚南宋时为大通港内避风塘‚清初建村‚以所处位置改作“中澳”。广州话“避风塘”是指供船只躲避大风浪的港湾‚与古汉语相同。所以‚屈大均《广东新语》也说:“凡番船停泊‚必以海滨之湾环者为澳。澳者‚舶口也。……嘉靖间‚诸番以浪白辽远‚重贿当事‚求蚝镜为澳。蚝镜在虎跳门外‚去香山东南百二十里‚有南北二湾‚海水环之。”

通津原指四通八达之渡口。《梁书·武帝纪上》:“追奔逐北‚奄有通津。”广州自古就是一个大海港‚不少地名保留了“通津”通名。例如:同庆通津(越秀区);观荫通津(荔湾区);厂后通津、寺贝通津、云海通津(东山区);聚龙通津、龙导通津(海珠区)。芳村的大通津据说宋代已是一个大码头‚是当年由广州转往四邑、中山等地的要道。芳村山村桥北的一条叫通津街的小巷‚在山村桥未建之前‚是花地大通津连接山村(地名)的通道。再如“东漖通津”渡口‚正面对着茶滘‚往右通至招村。清代时在下市码头还曾嵌有“淝水通津”之碑‚ 1951年修筑下冲口堤围时拆毁。

粤语区用于地名往往表示某地点在不同方向的分叉。例如广州番禺市桥东南的东丫村‚是沙鼻梁村往东的一条村子。佛山水道有一段称作“五丫口河”‚有五个分叉河口:东向是经西滘通往东漖水道和花地河‚西向流入盐步河‚在迥龙夏滘处又分出两支‚分别注入夏滘河和流往佛山水道;南边的支流通往平洲。芳村地名有南丫、北丫和三丫。这个“丫”其实是古汉语词义在地名中的保留。《集韵·麻韵》:“丫‚物之岐头者。”《正字通》:“凡物叉分者皆曰丫”。

(二)芳村地名里的方言词

芳村地名一些表示地形、地貌的通名用字‚有的字形虽然常见‚但读音及用法与历来字书所载相异‚有的则无“本字”可考‚显然是定居本地的先民就地创造的。例如:

tʃ‘uŋ55(普通话读chōng)‚河汊‚用作河流之名‚通行于广东省及港澳地区‚是粤方言特有的通名用字。不少用作自然村名。例如:三丫涌、湛涌、罗涌、沙涌等‚这些“涌”当初是河流名‚人们沿河聚而居之‚自然也就成了村名。

kau33(普通话读jiào)‚此字形见于古字书‚指水之名称。《玉篇·水部》“漖‚水也。”《字汇·水部》:“漖‚水名。”但在广东主要用作地名‚其义是分支的河道。笔者认为‚表水名的“漖“与表示分支河道义之间无任何关联‚ 而这个意义又罕见于其他地方‚应是粤地人的同音借字。“漖”又俗写作“滘”‚用作河流名‚也用于村名。例如:花地河西岸的增滘‚当年四面环水‚明初建村;东漖早年也曾是河涌交错之地‚建村时因在花地河东岸故以“东漖”名之。

lɔŋ13(普通话读 láng)‚也是粤方言的地名专用字。例如“东塱”“西塱”。据统计广东带“塱”字地名达108 处。带“塱”字村落多在水边地势较平较低的地带。

“涌”和“漖”虽然都指河流‚在广州地名又极常见‚但两者用法有不同。使用频率上“涌”远高于 “漖”‚据统计‚全广东带“滘”字地名269处‚而“涌”字则达2585处。仅以芳村来计‚“漖(滘)”5条‚而“涌”有10条之多。构词上“涌”有“涌仔”、“水涌”、“河涌”、“臭涌”等词‚可进入文章组词:

小溪小涌也是祖国在地的微血管‚哺育过这片鱼米之乡一代又一代人‚……

还用于当代新地名的命名。例如:海珠区的“瑞宝生态公园”改为“上涌生态公园”。这些都是“漖(滘)”所少见的。

芳村地名有些专名可在口语中称说。因为当地人命名地名‚使用口语词是很自然的事情。普通话方位词的后缀“边”广州话用“便”‚如前便(前边)、后便(后边)‚例如芳村的“北便祠”和“南便祠”(今称谢家祠)。广州话说的“边”是“边缘”‚与普通话同。例如:广州人“河边”说“涌边”‚“水塘边”说“塘边‚芳村的“涌沿街”原名“涌边直”‚ 因在河涌旁边而得名;“塘边街”是建在谢家祠前的大池塘边而名。“洞企石”的“企”是广州话的“站立”。芳村爱国主义基地“裕安围”原名“蠄蟝窿”。“蠄蟝 ”广州话指“癞蛤蟆”‚“窿”是“洞”之义。

这些带有方言口语词的地名‚大多是一些原生地名‚标记着小范围的地域。随着历史的发展‚地名的标准化‚ 芳村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不少方言地名词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新地名。特别是楼盘的兴建‚不少地名就沿用了楼盘名称来指称周边的街路。因此‚不仅方言地名词在消失‚就是很多富有历史价值的原有地名词也是或消失‚或名存实亡。虽然说不断涌现的新地名富于浓厚的时代气息‚是城区建设变化的标志‚但是透过时尚、新异的新地名词‚我们看到的是地域特色的日渐淡化。如何在城区建设和发展中保留有价值的原有地名、命名新地名如何凸现地域文化特征‚这都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

文章作者:黄小娅 唐晓阳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

选稿:何铂羽

编辑:洪珊

校对:张纯瑜

责任编辑:刘优华

江西地名研究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