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哄自己入睡(哄人入睡别成了)

自己哄自己入睡(哄人入睡别成了)(1)

资料图。图/IC photo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两年,市面上出现了哄睡服务以及助眠APP等针对睡眠障碍群体的各种产品,消费者花费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就能享受到一套助眠服务,更有哄睡师一小时收费高达450元,睡眠似乎成了一门好生意。也因此,有机构近日发布公告称,将出资近6亿元参与设立睡眠数字疗法基金,主要投资于睡眠数字疗法的新兴技术产业公司及生态相关的其他优质公司。

这些年来,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群体,睡眠质量下降都不是一个小问题。受职场竞争激烈、社会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日益丰富等因素影响,当前受睡眠障碍困扰的人越来越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睡眠障碍率达27%。2022年世界睡眠日前夕,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发布《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调查显示,近3/4受访者曾有睡眠困扰,入睡困难成头号问题。19岁至35岁的青壮年,是睡眠问题高发年龄段,“睡不好”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普遍痛点。

睡不着、睡不好,不仅当时折磨人、事后打不起精神,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罹患慢性病的风险上升。专设国际睡眠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睡眠门诊等现象,均说明睡眠障碍已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改善睡眠的方式很多,如药物治疗、心理疏导、改变生活习惯等。近年来出现的哄睡服务,也是其中比较前卫且温和的一种。

下载一个助眠软件,听一些雨打芭蕉、风吹竹林的声音,或是由真人通过电话呢喃耳语、低吟浅唱,这类数字产品与服务,对一些人的确可起到助眠作用。有睡眠障碍的人超过3亿,只需其中极少一部分购买这类产品与服务,就会形成庞大的市场需求,哄睡服务产品开发自然受到资本的青睐。

“哄人入睡”成了一门好生意,这样一个巨大市场的存在,也更需谨防服务乱象。夜深人静、耳边丝语,要当心哄睡故事里出现色情等内容。这类不良现象,其实过去已经出现,且引起了舆论关注。一对一的聊天服务较难监管,需要使用技术手段加以克服。

此外,有哄睡师1小时收费450元,这个收费高不高,花钱值不值,服务是否达到了效果等,尚未推出统一的标准。一旦出现消费纠纷,不太好评判,消费者容易“有苦说不出”,因此这块短板也要尽早补齐。

也要看到,尽管哄睡服务已经趋于专业和正统,但也只能发挥助眠作用,不能成为治疗手段。睡眠障碍的治疗,仍然要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遵循专门的医疗流程。

受诊疗规范和医疗法律的约束,哄睡服务不过是为顾客营造利于睡眠的环境,因此,这类服务不能宣扬有治疗功能,更不能宣扬可以代替规范化诊疗。这对于购买助眠服务的消费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要知道,真正因疾病导致的睡眠障碍,还是应该到医疗机构接受诊疗。

除了服务方要守住助眠和治疗之间的边界,平台要强化内容管理与约束之外,消费者也应该做甄别服务优劣和维护自身权益的第一责任人。谨记睡眠不好和睡眠障碍、生活服务和医疗服务等概念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一旦将这些概念搞混,部分患有与睡眠障碍相关疾病的患者,就可能在社会服务中寻找治疗手段,极易耽误诊疗,甚至导致病情加重。

当然,对于哄睡服务这个新兴技术产业与市场探索,社会也不妨宽容以待,这类创新或真能催生一些极具发展前景、有助于缓解睡眠障碍的好产品。

要注意的是,服务创新既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也需要引导与约束。新兴服务值得鼓励,但规则亦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前提。只有“刹车”和“油门”都很灵敏,哄睡服务方能快速和安全地行驶在发展的轨道上,避免“哄人入睡”成了“哄人钱财”。

借助互联网解决一些传统的健康问题,有望成为新的创新风口。以哄睡服务为代表的睡眠数字疗法,是众多数字疗法或数字药物中的一种。这些年,不仅哄睡服务得到迅速发展,通过游戏治愈相关疾病等数字疗法也方兴未艾。为哄睡服务立规矩,其实也是在为同类创新立规矩,其意义或远超这项服务本身。

撰稿 / 唐传艳(医务工作者)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刘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