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之恋(家国之情牵良渚)

家国之恋(家国之情牵良渚)(1)

3

从“入遗”的兴奋中迅速抽身,杭州良渚考古与保护中心里工作气氛浓郁一如往常。“防洪、灌溉、运输功用之外,宏大的外围水利系统或是服务于良渚古城而规划建造的大型水资源管理工程!”近日,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外围水利工程考古领队王宁远与河海大学专家议论正酣。

良渚考古进入后申遗时代,跨学科联合、跨地区联动的研究工作持续推进。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的科教系统“国家队”。该校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玉峰教授牵头组织的10余人团队被省考古所誉为“贡献最巨大的‘编外人员’之一”。

外围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遗址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申遗文本中的相关基本数据,均由该团队无偿提供。在距离2018年9月的专家现场考察仅1个月时,国际古迹遗产理事会通知要求良渚方面做水利专题报告。团队“临危受命”,出色完成任务。

双方的合作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良渚水利系统‘超视距’的规模实在令人震撼!科研好奇心与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促使我们加入。”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袁俊平说。该团队原是省考古所另一个项目的“救火队”,在2016年10月经实地调研,认为良渚外围水利系统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了解到良渚申遗工作缺乏专业的学术支撑之后,主动要求参与联合研究。2017年4月,河海大学还在良渚主办召开了全国性水利考古论证会。会议纪要作为申遗文本附件提交。

家国之恋(家国之情牵良渚)(2)

“关于良渚古城建设,考古人往往只知其‘果’,不知其‘因’,以致工作进入僵局。多学科辅助的科技考古不仅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也不断给予启发。”王宁远介绍,在省考古所提供的遗存信息、卫星地图等原始素材基础上,河海大学团队进行合理推算和假设。“他们帮助我们确认了五千年前的河道走势、找到了保证水坝系统正常运行的溢洪道、初步解释了古城择址的原因。”

“浙江省考古所事情做得细,眼界放得大!”团队中的外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赵晓豹说,他们走遍了良渚遗址的每一个“山包”,范围广达1000多平方公里。他还打趣:“感谢考古所无私的素材共享,圆了我们‘工科生’的人文情怀!”

“过去,良渚文化辐射全国;而今,良渚考古长达83年,历经数代人。入遗的成果,凝结着全国很多和河海大学一样,不计回报付出的业内外朋友的心血!”王宁远满怀感激之情。

良渚考古是中华文明的探源。双方的“推托”,真实地反映出全国专家学者为“国之大事”不分彼此的协力。

目前,省考古所与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联合的古代水利系统与工程技术合作研究中心,分设杭州、南京两地。随着考古的深入,双方将继续破译迭出的良渚水利建设之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