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齐康谈雨花台建设(中科院院士齐康谈雨花台建设)

宏伟壮观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寄托着人们对先烈的绵绵哀思,并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清明节期间,南报融媒体记者专访了它的主要设计者——中国当代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今年90岁高龄的齐康,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中科院院士齐康谈雨花台建设?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科院院士齐康谈雨花台建设(中科院院士齐康谈雨花台建设)

中科院院士齐康谈雨花台建设

宏伟壮观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寄托着人们对先烈的绵绵哀思,并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清明节期间,南报融媒体记者专访了它的主要设计者——中国当代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今年90岁高龄的齐康。

齐康1948年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雨花英烈成贻宾、程履绎都是他的校友。这些“红色印记”伴随着齐康的成长,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9年4月19日,成贻宾等人牺牲后,全体师生悲痛不已。“我们学生一边哭,一路跟着棺材送行,一直走到雨花台,把烈士落葬了。”齐康回忆说。

1982年,齐康所参与设计的第一个红色建筑,就是与他的老师,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合作的雨花台烈士陵园总体建设规划项目。当项目进行了一小半的时候,老师去世了。1983年,齐康接手恩师的未竟事业,主持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碑)的总体规划和建筑群设计。

如今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门上方的“日月同辉”大型花岗岩浮雕十分醒目。“日月同辉”是纪念馆的馆徽,中心为一圆球,四周为行星围绕圆球运转轨迹,象征着英烈精神与河山共存,与日月同辉。

“日月同辉”的灵感,是齐老的妙手偶得。“有一天,我给建筑学院的学生们上课,看到一个涡旋,从它的图案上,我联想到了星球、宇宙,想到了可以用它来寓意烈士精神的永恒和伟大。”齐康说。

雨花台最早立的烈士纪念碑仅有6.8米高。而今天大家看到的高达42.3米的纪念碑,则是齐康当初的设计。“最初专家们考虑到绿化、整体协调等问题,觉得高度不能超过17米。但最后我坚持做了42.3米,用这个数字来寓指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日。”齐康说。

有心人会注意到,纪念馆屋顶的琉璃瓦,不是常见的绿色,而是白色的。“我觉得烈士的品格洁白无瑕,所以就建议把琉璃瓦改成白的。”齐康说,“我在雨花台做的每一个设计工程,我都想着,既要传承,也要转化、创新。”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李子俊 通讯员 张璐 周菲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