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毛泽东的子女教育观(重温毛泽东的子女教育观)
毛泽东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1941年1月31日)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家教家风”首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同时,报告还指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
家风正,则子女兴。作风正,则民心顺。多次强调,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崇高风范,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本版刊文阐述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作风,敬请关注。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格风范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而家庭的前途命运又与父母秉承的子女教育观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人既要“治国”“平天下”,也要“修身”“齐家”,培育和践行正确的子女教育观。在这方面,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崇高榜样。他将个人生活与党的事业、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其所秉持的子女教育观时刻彰显着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对我们今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营造优良的家风,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毛泽东与长子毛岸英、儿媳刘思齐、小女儿李讷在一起。
艰苦朴素 不搞特殊
从贫困落后的旧中国走出并历经艰苦战争环境磨炼的毛泽东,始终将艰苦朴素的作风融入对子女的教育中。他不仅自己坚决抵制特权思想,不搞特殊化,同时也严格要求子女和普通群众一样过俭朴的生活,而且时常从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督促他们。
1946年1月7日,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在延安,毛泽东并没有因为毛岸英是自己的儿子就加以溺爱。一天,毛泽东询问毛岸英在苏联学习情况后,说:“你在苏联长大,对国内生活不熟悉。在苏联大学读书,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这就是农业大学、劳动大学。”毛岸英对父亲的话心领神会,高兴地说:“我愿意向农民学习。”不久,毛泽东把毛岸英介绍给当时著名的劳动模范吴满有,让他到吴家学种地,上起了“劳动大学”。就这样,毛岸英脱去大头皮鞋,换上父亲送给他的硬帮布鞋,穿上父亲穿过的布满补丁的灰布棉袄,背上随身衣服、铺盖和1斗多小米,步行20多里路,来到了吴家枣园。从此,吃惯了洋面包的毛岸英,和陕北的乡亲们同吃、同睡、同劳动,丝毫不惧脏活重活。最终,毛岸英用布满老茧的勤劳双手换回了“毕业证书”。这则事迹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后来毛岸英随志愿军入朝作战,仍保持着艰苦朴素、不搞特权的风格。毛岸英的身边人曾回忆说:“他从没有向人透露过自己的出身,也没有高干子女的架子,直到他牺牲时,总部的一般干部还不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儿子。”
重视学业 上进好学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博览群书的学问家。作为父亲,他对子女的学业自然是格外重视,还会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指导。即使毛岸英、毛岸青两个儿子远在苏联,他也会通过书信过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并想办法提供帮助。1939年8月26日,毛泽东写信给正在苏联学习的儿子。信中说:“你们近来好否?有进步否?”“我还好,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不如你们是专门学习的时候。”“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不知收到否?”但遗憾的是,毛泽东这次寄到莫斯科的书在途中遗失了。后来,他又亲自选了21种书共60册寄往莫斯科。这批书不仅包括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还有武侠小说和经济地理,既有知识性,又富趣味性,很受远在苏联的“小同志”的欢迎。这足见毛泽东对下一代在学业上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
毛泽东对在身边长大的小女儿李讷的读书指导就更多了。毛泽东喜欢让孩子们先读《水浒》,因为《水浒》好读,故事也比较引人入胜,然后读《红楼梦》《三国演义》,还有诗词。这些诗词都是毛泽东从各种诗词集里选出来的,被订成了好几本,打印成册,包括李讷的表哥、堂弟在内,人手一份。李讷经常就相关内容与父亲交流,还会背诵一些篇目,毛泽东很是高兴。后来李讷在北大念书,毛泽东还不忘在给她的信中传授自己的读书心得,他提到:“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
胸怀祖国 心系人民
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其一生都以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在生活中,毛泽东一直教育子女要胸怀祖国和人民,追求进步。父亲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着毛岸英,使毛岸英始终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一生都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他曾说:“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其中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亲戚在内。”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组织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准备入朝参战。毛岸英抱着对于祖国的热爱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向毛泽东、党中央递交了参加志愿军的申请书。毛泽东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关爱,寄予了厚望,但他并没有把毛岸英看成只属于自己的儿子,而是将其视为属于党和人民的儿子,赞同其报效祖国的想法。这样,在父亲的支持下,毛岸英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保家卫国的战斗之中,担任志愿军司令部的俄文翻译和机要工作。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盛赞他“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不幸的是,11月25日毛岸英在美军的空袭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后来得知噩耗的毛泽东压着悲痛的心情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经毛泽东同意,毛岸英烈士和千万个志愿军烈士一样,长眠在了朝鲜的国土上。
毛泽东与毛岸英历史启迪
毛泽东秉承的子女教育观有着鲜明特质。一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毛泽东对孩子的教育注重言传身教,他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和子女始终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和党内规定,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遵循党的政策及规矩。二是严慈相济,有威有慈。对子女们而言,毛泽东既是一个严父,也是一个慈父。他对子女们的细心和柔情不亚于一位慈祥的母亲。虽然国事繁忙,但他并未因此疏忽身为一名父亲的责任。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毛泽东都少不了过问。三是从小事做起,润物无声。毛泽东从来不尚空谈,他总是以生活中的小事为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教给子女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正所谓“爱子,教之以义方”。孩子们的良好习惯,便在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教育环境中慢慢养成了。
毛泽东的子女教育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共产党人时代使命有机结合的产物,带有革命领袖家庭独特的韵味和风采。这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和回味。领悟毛泽东子女教育观,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家教,将鼓舞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张嘉升,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