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衰落原因(贫穷究竟出什么)

桐城派衰落原因(贫穷究竟出什么)(1)

徽州

说到黄山,文化人多想到徽州。就名字给人的印象,“黄山”多一些奇山异水,“徽州”多一些历史文化,这些都是纯主观的东西。

桐城派衰落原因(贫穷究竟出什么)(2)

恩施大峡谷

奇山异水,说白了就是穷山恶水,游客感受的是快感,居民感到的是度日如年。但是,没有这“穷山恶水”,日子怕是一天也过不下去,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痛。

黄山脚下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间则有一句俗语:“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二者的意思,都是差不多的。这些听起来怪有道理,其实也不一定有多少道理。“为富不仁,无商不奸”,毕竟也是事实。

桐城派衰落原因(贫穷究竟出什么)(3)

桐城龙眠山

传统社会中,“奇山异水”与“穷山恶水”,基本上是个等义词。相对于世界著名的景区,桐城山水亦很闻名。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顺便说过这个地方:“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

桐城派衰落原因(贫穷究竟出什么)(4)

姚鼐文稿卷

所谓“黄舒”,指的是当时的黄州、舒州。舒庐大地地倾东南,广袤大地上的自然来水,由桐城而注入长江。由东及西,溯江而上,这是他们当年的基本社交范围。姚鼐笔下的“奇山水”,明显是一种文人情怀。因为对苦于生计的百姓来说,这就是十足的穷山恶水。民国时桐城县域约35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不足60万亩,联想到明朝,这么一方土地,耕地自然是少得可怜。

桐城派衰落原因(贫穷究竟出什么)(5)

菜子湖

桐城有句古话,叫做“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什么叫“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现代人的解释,通常都以为是“穷人要念书,富人要养猪”。其实, “猪”与“书”熟语,准确地讲,它是“互文”。也就是说,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家里都要养猪,都该给孩子读书!养猪,是这里的人们维系生存之后的副业与经济。旧时桐城,水网发达。这些湖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湖泊,而是季节河——雨季是湖泊河流,旱季变成湿地,或是水田旱地,水生植物或作物,十分丰茂。可耕土地资源的馈乏,优厚的山水资源给予了弥补。因为这里有独特的资源,辛苦种地,不至于饿死,养养猪成本低廉,家底子薄也掏得起给先生的份子钱,读书人的队伍,相对壮大起来,读书成为地方风气。地方风气崇文,前提是要有这样的经济基础。粮食填不饱肚,谁还去念书?口袋里掏不出钱,有谁来教书?孔夫子与陶朱公都不是雷锋,那些“自拱自食”的猪,天生的牺牲与献身精神,着实才是令人敬佩的。土地维系生存,山水在孕育着文化。正是有这样一头不平凡的猪,显得格外生逢其时。

桐城派衰落原因(贫穷究竟出什么)(6)

陈瑶湖

桐城东乡有一句熟语:“陈瑶湖母猪,自拱自食”。陈瑶湖是旧桐城众湖泊中的一个,水浅,多青草,多莲藕。除了人食,惠泽于猪。尤其是富有见识的“老母猪”,白天带着小猪下河,晚上自己回来,一年的生计,基本上都能“自收自支”,不需主人拨款养活。主人只要放它们出去,它们就能茁壮成长,长大成猪。生存危艰,心存亢奋,在一头猪的物质掩护下,这个地域才急速的迈向了文明。物质匮乏,孤独无助,文化繁荣的担当者,是猪不是人。正是这类猪的介入,加快了这个地域的开化进程,使这个地域逐渐显露人文精神。

桐城派衰落原因(贫穷究竟出什么)(7)

桐城派文会

自明至清,“桐城派”崛起,雄居中国文坛三百余年,为中国文学(文化)史所仅见。“舒黄之间,天下之奇山水也”,姚鼐如斯解释“桐城派”的起源,实质上是一种概念化的地灵人杰之说。桐城的“人杰”,可见于三百年间近千名“桐城派”的桐城籍作家。 “桐城派”终于清末民初,但相关学术研究迄今仍方兴未艾。就“桐城派”研究的学术层面而言,今人多着眼或局限于作家与作品自身。这种研究方式,付诸一般的学术领域,并无多少不妥之处。但就“桐城派”研究的个案而言,小题大作的倾向也很明显。

桐城派衰落原因(贫穷究竟出什么)(8)

对联

“天下高文归一县”——“桐城文派”的流派特征,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作家群。姚鼐所言的“天下之奇山水”,同时见证的除山水绮丽外,是地方农耕不能发达之状。农耕发展的困难,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桐城商业便不会走徽州之路,使“读书—科举—仕宦”之路成为必然。但能走到“第三步”的人,毕竟极少。而走到“第二步”的读书人,最终多以执教授馆为生。即便是走到了“第三步”,如姚鼐、吴汝纶等,最后仍常见辞官谋馆,作书院山长。他们锁定科举的指挥棒,因教学的需要既要作文,亦要讲文,文风必须介于“庙堂文学”与“山林文学”之间,即须讲“义理、考据、辞章”,以保证应试的需要和文章的精彩。

桐城派衰落原因(贫穷究竟出什么)(9)

方苞 书法

早年,姚鼐欲投戴震门下,为戴震拒绝。但戴在给姚的回信中,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的治学要求。姚鼐将戴说作文学解,本是曲解,或言赋予戴说新的内涵。

桐城派衰落原因(贫穷究竟出什么)(10)

马其昶

纵观“桐城文派”的作家作品,流派特征并不明显,只有“教师”这一身份十分醒目。方苞、姚鼐、刘大櫆、吴汝纶、马其昶、姚永朴如此,桐城之外的管同、梅曾亮、张裕钊、林纾同样以执教为业。而终身为官的张英、张廷玉、姚文然等桐城人,虽有文章传世,便不能计入“桐城文派”。刘大櫆的曾祖父、祖父、父亲,这四代全都是教师。

桐城派衰落原因(贫穷究竟出什么)(11)

梅曾亮为杨以增刻 田黄石闲章

所谓的 “天下之奇山水”,原本是“穷山恶水”。“穷山恶水”出这出那,在桐城出的则是“教师”……

桐城派衰落原因(贫穷究竟出什么)(12)

古代 教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