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被认为国宝的理由(争议仍在的情况下司母戊鼎为何改名)

说起司母戊鼎,应该是无人不知的,很多人也早知道了他改名为“后母戊鼎”了。鼎是古代重要的礼器,象征了王权。圆型鼎比较常见,方型鼎是十分稀有的。而司母戊鼎是目前为止出土最大、最重的一件,真正的国之重器。根据已有的发掘,考古人员曾得出一个规律:商朝的方鼎大多成对出现,这可能是当时的习惯。比如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发现的方鼎就是一对,殷墟侯家庄出土的方鼎也是成双的(鹿鼎、牛鼎),所以,司母戊鼎最初很可能也是成对入土的。

  • 后母戊鼎·商朝,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为方便将事情叙述清楚,本文在描述时统一称呼为“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被认为国宝的理由(争议仍在的情况下司母戊鼎为何改名)(1)

司母戊鼎第一次被发现是在1939年,由河南武官村的几个村民发现,鼎很快就又被埋入土中了。直到1946年考古学家来到这里,司母戊鼎才得以真正的重见天日。此时距离司母戊鼎第一次被发现的时间已经过去了10几年,但是民间挖宝活动很猖獗,司母戊鼎的最初发现地早就被破坏了。所以,遗址中到底有没有另外一只鼎也就不得而知了。“司母戊鼎”这个名字也是在1946年定下的,此后一直沿用。直到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很多人发现“司母戊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件一模一样的“后母戊鼎”,实际上就是同一件方鼎……问题来了,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司母戊鼎”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

文物的定名规则:“自名”优先

司母戊,后母戊,还是戊鼎?

文物的取名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其中“自名”优先,也就是说若文物上有相关信息,那就要以“印”在文物上的文字来定名。司母戊鼎就是因为在鼎身上发现了“司(后)母戊”这3个字才定名为“司母戊鼎”的。“司”通“祀”,“戊”是庙号,按照“司母戊”理解是通的,即“祭祀母亲戊”。

司母戊鼎被认为国宝的理由(争议仍在的情况下司母戊鼎为何改名)(2)

“司”与“后”经常混着用

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所以,最初定名为“司母戊鼎”并非草率之举。只是后来在安阳小屯村的妇好墓发现了类似的方鼎,经过细致的研究后认为若作“后母戊鼎”似乎更说得通。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在甲骨文、金文中“司”与“后”互为镜面字,而古人经常会反着写字。而对于为什么“后母戊”更合理,前前后后我看过有3个版本了:

司母戊鼎被认为国宝的理由(争议仍在的情况下司母戊鼎为何改名)(3)

妇好墓发现的“后母辛鼎”

  • 版本1: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内说明:因器内铸有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商王母亲的庙号。这么说好像跟没解释一样,依旧不懂为什么改名。这也就不能怪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网友不理解、不赞成改名了。

  • 版本2:

“后”并非指王后,周代才有了“王后”的意思。在商代“后”意为“王”或“先王”,指代商王或前一辈的商王,因此,“后母戊鼎”直译为商王母亲戊的鼎。(这个版本是我2018年在某篇论文上看来的,具体哪篇不记得了)这个版本的解释与博物馆内的说明应该是一致的。

  • 版本3:

依据商王的世系,作“后母戊”解释更说得通。“后”即“姤”,表示君主的配偶,铭文记载的就是商王配偶的庙号。

还有一个更加颠覆的版本,有学者认为鼎内实际上是两个字,“母”是女部,是偏旁,所以“司母戊”应该为“姤戊”,代表商王配偶的尊称。按照这种解释,这件大方鼎应该叫“戊鼎”。

个人觉得版本3比较有说服力,版本4和版本3不冲突。即铭文为“后母戊”3个字,“后母”理解为“姤”,表示君主的配偶,不过这也是有点望文生义了。不过,明显地争议仍在,那么,是不是保持原名就好。其实名字存在争议的文物何止“司母戊鼎”,如果不是有了板上钉钉的铁证,一般来说都是能不改就不改。

名字有争议的还有这3件国宝
  • “铜奔马”乎?“马踏飞燕”乎?

司母戊鼎被认为国宝的理由(争议仍在的情况下司母戊鼎为何改名)(4)

铜奔马是它的官方名,这个名字其实也算是写实了,尤其是“奔”字,很有气势,不过这显然不是设计者想表达的,马蹄下的鸟完全被忽略了。只有名字中包含了这只鸟,这件器物的表达才是完整的。不过,马蹄下的鸟究竟是什么鸟呢?

除了大家熟知的燕子说,有学者依据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古人评判好马,一等逮鹿,二等逮麋,三等袭乌。”推测马蹄下的应该是乌鸦。

此外,有学者认为它的形态是,也就是猎鹰。这件铜奔马的出土地是甘肃武威,而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驯化猎隼、游隼等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匹好马驰骋的地方也该是广阔的草原,所以,叫“马踏飞隼”更科学,我个人也比较倾向这一观点。

  • “小口尖底瓶”还是“酉瓶”?

司母戊鼎被认为国宝的理由(争议仍在的情况下司母戊鼎为何改名)(5)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内页

“小口尖底瓶”属于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彩陶,因其尖尖的底而得名,这也是一种文物的定名规则。对于器物上没有铭文的,可以根据它的造型来定名,比如“击鼓说唱俑”、“四羊方尊”,“铜奔马”也是根据这一文物定名规则,需要达到“见其名,如见其物”的效果。

司母戊鼎被认为国宝的理由(争议仍在的情况下司母戊鼎为何改名)(6)

酉字

小口尖底瓶在最初被认为是汲水器,认为其符合重力原理,在河水中取水时水满而瓶立,实际上经过实验发现,只有部分尖底瓶能达到这个效果。有考古专家认为这个陶瓶应该被定名为“酉瓶”,“酉”才是它的造型。因为,小口尖底瓶的器型几乎与甲骨文的“酉”字是一致的。并且这样一件造型别致的陶器,不应该是水器,而是酒礼器。

司母戊鼎被认为国宝的理由(争议仍在的情况下司母戊鼎为何改名)(7)

埃及的Rekhmire墓中壁画上的酒礼器

  • 该称呼马王堆1号墓墓主为“辛追夫人”还是“避夫人”?

司母戊鼎被认为国宝的理由(争议仍在的情况下司母戊鼎为何改名)(8)

马王堆“辛追”夫人这是大家熟悉的称呼,不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指出老太太的名字被误读了,这篇文字被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上,一时间引起广泛热议。马王堆一号墓墓主之所以被称为“辛追夫人”是因为在墓中发现的一枚疑似印章的文物上有“妾辛追”3个字,现在就是有学者质疑“辛追”2字实为1个字,即“避”字,老太太应该名“避夫人”。根据这个线索我去查阅了西汉的私印,一般来说,印文若为3字,印章布局如下:

司母戊鼎被认为国宝的理由(争议仍在的情况下司母戊鼎为何改名)(9)

司母戊鼎被认为国宝的理由(争议仍在的情况下司母戊鼎为何改名)(10)

即要么左边2个字,右边1个字;要么左边1个字,右边2个字。并没有发现像马王堆这样3字并列的印文。而两个字的私印其印文如图。

司母戊鼎被认为国宝的理由(争议仍在的情况下司母戊鼎为何改名)(11)

不过,这到底是不是一件私印也是存疑的。有人认为这根本不是一枚印章,而是一件装饰品。不过,像前面所说的后母戊鼎、铜奔马、小口尖底瓶一样,谁也难以给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论据。所以,学者李维明曾说:从司母戊鼎到后母戊鼎是改名,而不是正名!在没有确凿证据支撑的情况下,还是别轻易改名。

(文:阿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