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傩戏表演(泸州有个非遗戏种)

泸州有个非遗戏种,写出来九个人不会念——傩戏。张艺谋《千里走单骑》的电影就是表现这个原始而古老的戏种。

非遗傩戏表演(泸州有个非遗戏种)(1)

它现在仅在四川、陕西、贵州、湖南极少地方流传。如果你读滩字的发现那就错了,如果你读难字的发音,那也错了,就像四川人常说的:四川人生的憨,认字认半边。那么这个字读什么呢?傩(nuó二声同挪音)戏。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演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但是据说早期傩戏是上古巫师通灵天地时候主演的巫戏,也是古巴蜀两地,通灵祷告的远古祭祀传承,积极原始色彩。

非遗傩戏表演(泸州有个非遗戏种)(2)

泸州的傩戏当地的叫法其实是——端公戏。

泸州的土语端公和药猫一男一女都属于道士、神婆、巫师一类。因为端公戏就是沿于傩,其任务是驱鬼、祈神、还愿,。如“庆坛”时演隋朝嘉州太守赵煜为民除害消灾的故事,表演时要装扮,戴面具,有唱有跳,怡神娱人。因其表演过程中,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至今,几乎销声匿迹。目前就只有纳溪还有人表演傩戏,而且年岁较高,后继乏人,好在已经纳入泸州非遗项目,希望能得以保存发展。

非遗傩戏表演(泸州有个非遗戏种)(3)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笔者收集的一些泸州古老傩戏的资料和图片,我估计现在即便有会演的以下的很多方式都可能不会了,比较难得哦,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交流哦。有些仪式方法具体操作过于神秘,已经没有表演或者失传了,实在可惜,亟待拯救啊。

非遗傩戏表演(泸州有个非遗戏种)(4)

扎坛墩

供坛神的标志,在堂屋上首左角,立一牌位,写上赵煜的名讳,其侧用纸扎一亭阁式样,插于有孔的石础上。这一石础俗称为坛墩,开坛时即将此墩搬开,结束圆满时又将此墩复原,如此过程,称为“扎坛墩”,掌坛师是这一表演的主角,或是前进,或是后退,其步法皆有一定规律,称罡步。手法(俗称挽诀)变化花样,多至几十上百。每种手法均有名称如:大金刀、小金刀、日月二光等,表示一定意义。

砍红山

表演时用白皮纸一张,写好主客的名字,然后铺在地上,待唱念完毕,当事人把额头在火上烤到微红,手持利刀,几个身法,几句唱、念在锣鼓的节奏中,猛然用刀向额上砍,旋即对准地上铺的纸,使血滴在名字上,谁的名字上血多,预示来年顺利。(这个未免有些自虐倾向,不过这也符合原始人的敬畏神灵献祭的思想,只是这个东西笔者总觉是有什么技巧的,可以无法考证)

非遗傩戏表演(泸州有个非遗戏种)(5)

打火棍

在一根齐眉竹竿两端各系一束点燃的香,晚上由“打棍”者边舞边唱,另一人执燃点的蜡烛,一同配合舞蹈,历时半个多钟头。香火划出一道道一圈圈红色的线条,连成一条条彩带,绘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图,令人眼花缭乱。其意义是通过这一形式。把东南西北四方妖气扫尽,所唱的内容虽多,目的务使鬼怪望风而逃。

打粉火

表演者头包红帕,腰系红带,画脸谱,手持油筒(火把),两起装有松香粉的挂包,装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从堂屋开始,口中念念有词,词同时将松香粉撒在火把上顿时火烟弥漫,随即依次在该户内外、房郎、卧室等如法施行,最后跑出大门将火把抛却即告结束。俗谓鬼是阴物,故以火逐之。

非遗傩戏表演(泸州有个非遗戏种)(6)

背茅人

是“还愿”中的主要节目。需用茅草扎一“茅人”,穿上病人衣裤,放在堂屋侧边,由掌教人充当主角,对茅人连说带唱,辅以酒肉,劝它把病人的灾难带走,而病人所有危难,均要由它去承受,好话说尽了,表演结束了,才由掌教的将茅人背出大门空坝处火化似乎一切病剜与不幸,皆被茅人带走。因此,泸州民间劝说人要使人心悦诚服不辞唇舌谓之日:“像劝茅人一样”不厌其烦。(这个背茅人还有点意思,古人的思想也算脑洞大开)

踩九州

是驱鬼的一种普通形式。坛内或院坝铺上草席一床,,掌坛师手持长剑,身着道袍,左手挽上诀法,踏着一定的步法,分东南西北中等方位,在席上踩来踩去,唱念结合,每一段落完毕,打锣鼓的要帮腔,其台词纲要,是本着《尚书·禹贡》及《礼记·月令》之文而写的,如唱:“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为柴州,黑水西河为雍州…“,苍庚鸣,九盘儿州上船行等.唱完踩完后,提起席子用剑一刺,再抛入纸扎的船中即告结束,最后将席子烧掉,所谓踩九州,是把席子看成九方,每方都要踩到的意思,是要将九方的瘟神都清洗出来,驱在船上,抬到荒郊去抛了。所以每年二月端公“打清醮”即以“踩九州”为主,并一定要扎一纸船,由两人抬起,所到之家若只表演这一幕,则名叫“行个船”。(其实这里面还是满有内涵的,难怪孔子都评价傩戏说:“傩,驱逐疫鬼也”。《论语·乡党》记载,有一次,孔子遇到老百姓在举行傩事活动,就穿着朝服恭敬的站在傩堂门前观看,可见,对于傩,人们往往会遵守一种约定俗成的清规戒律。)

非遗傩戏表演(泸州有个非遗戏种)(7)

以前泸州端公班的人员约十多个,拿坛一人,灵官一人,扫荡婆一人(男扮女),打锣鼓四五人,会首三两个。如果演戏,不外乎是对对戏,或角色较少的戏,有时川戏班的艺人也参加端公“庆坛”活动的演出,因其重在走乡串户,从不在场镇表旗,所以后来泸州老一辈人把演出质量低,人员少的川戏班,戏称为“青冈林班班”即本于此。

以前泸州地区端公庆坛,除“赵侯运”以外,还有“蓝蛇坛”其内容和表演大既相仿,只在小处有异而已。“娘娘坛”则大不相同了,根据娘娘坛的神是女的,谓之“仙娘”,俗称“小神子”,喜欢捉弄人,又特别小气,由女的扮演,表演比较俚俗,有时还把枕边言、衾内语一一唱出,说不了就是很多荤段子,据说因要如此娘娘才高兴,而观众也在这跳闹嬉戏中得到了娱乐,也算是民俗文化低级趣味的一种了,只是这个东西现在就彻底没有人会了。笔者也没有收集到相关详细资料。还有叫“篼篼坛”或其它什么坛的,虽名称各异,表演形式有别,其怡神娱人之义则同。

总之,傩戏作为古老相传的巫戏种,今天来说就是古老民风民俗的表现,它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意义大于它的表演意义,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还是希望它能保存下来,不要真的湮灭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