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桥历史故事(五里桥文化魂归虎头山)

[闽南网]

五里桥历史故事(五里桥文化魂归虎头山)(1)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鲁迅先生这样说。

在水头提起英雄,大家一定首先想到郑成功。日前,我去拜访许一民老先生,他嘱咐我一定要多多去写海都的地方历史文化,特别是要写沈佺期和何廷斌,他们可是复台的关键性人物,是水头的骄傲。

这么多年,我几乎是第一次听到这两个英雄的名字,很诧异的是,他们都是水头人,近在咫尺,我竟然一无所知。我猛然想起一个学生就是后园人,通过她联系上沈钰鋁先生,沈先生是村里研究沈佺期的热心人,当年他曾参与将这位英雄重新安葬在虎山。

沈钰鋁带着我在村口虎头山麓下,找到了沈佺期的陵墓。该墓应为明式墓,呈风字形,花岗岩墓碑,长方形圆首,高0.92米,宽0.43米,阴刻楷书直写“明赐进士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复斋沈先生墓”。在墓的右侧立有“沈佺期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碑)、“重修沈佺期墓碑记”两块石碑。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沈佺期在台湾辞世,葬于台湾。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郑成功灵柩归葬故里。明郑许多将士的灵柩也纷纷从台湾迁葬回家乡,沈佺期的灵柩便于此时归葬南安水头,原来是安葬在后园夏厝福灶后,邻近石壁水库。

五里桥历史故事(五里桥文化魂归虎头山)(2)

话说石壁水库修建的当年,就近取土构筑坝基,致使沈佺期的墓穴遭到损毁,同时出土还有一块沈佺期的墓志铭——“明赐进士通议大夫联络八闽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沈公墓志”,可惜出土时就已残破不全。墓志铭残片由南安文管会收藏,沈先生给我看的是拓片,拓片上依稀可辨认“……挈家入岛……庚申(1680年)复……形神俱瘁,遂于去岁五月构疾旋愈剧,缠绵百余日而……不孝及长孙泰云曰‘吾未及见中兴,目不瞑也!’呜呼痛哉……”等字样。

亡国之痛、黍离之悲,皆可于此窥见一斑。沈佺期一生忠心耿耿,至死还念念不忘“未见中兴”,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在沈佺期陵墓前,沈钰鋁拿出《侯源沈氏族谱》,讲述沈佺期的事迹。沈佺期(1609年—1682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是南安明代最后一位进士,《南安县志》《泉州府志》《小腆纪传》《台湾府志》《台湾通史》皆有其传记或事迹记载。

沈先生拿出“明故沈公洎余氏墓志铭”的复印件,原碑现收藏于泉州市博物馆内。这是沈朝(纯朴公)及其夫人余氏的墓志铭,再查《侯源沈氏族谱》可梳理出“沈尚—沈朝—沈潜居—(次子)沈天保—(长子)沈维翰—(次子)沈廷璋—(长子)沈佺期”的传衍顺序,沈佺期为后园沈氏七世祖。

盛放沈佺期骸骨的皇金一直放在大树下,正在商讨如何处置时,适逢吕振万先生、余新河先生斥资修建郑成功纪念馆,还剩下一笔资金,时任水头镇宣委的许一民先生建议用余款来修建沈佺期陵墓,两位先生都有浓厚的英雄情结,再加上沈余联姻的关系,便欣然同意。

五里桥历史故事(五里桥文化魂归虎头山)(3)

史料记载,南明时期,涌现了一群“宁作南鬼,不为北王”的英烈人物,阎应元也好,黄道周也罢,便是这些铮铮铁骨中的代表人物,沈佺期也是一把“硬骨头”。沈钰鋁激动地说起当年重新安葬的情况,他说,历经三百余年,骨头异常坚硬,比现代人大又长,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沈佺期一定也是一位高大威猛的勇士。

凭着儿时的记忆,沈钰鋁为我讲述沈佺期的一些民间故事,让我了解到沈佺期传奇的人生。

沈佺期从小聪颖活泼,记忆超人,唐诗宋词一教便会,四书五经过目成诵,入塾之后更是崭露头角,小小年纪便已文采四溢,远近知名了。沈佺期继承父亲高超的医术,行医为善。相传,有一次,沈佺期到妙高山采药,见一只乳虎遍体鳞伤,便悉心医治,止血接骨。乳虎恢复得快,日后为群虎之王,此虎通人性,约束众虎不得伤害沈家之人。

有一次,沈佺期一次夜行不慎跌倒,老虎飞身阻挡救了他,才避免跌入山谷。黑夜里,半醉状态中的沈佺期误将老虎当成黄牛,拿绳子将虎栓在村口的树上,翌日醒来才放虎归山,此后,人人都说沈佺期是天上的星君降世,连猛虎也听他使唤。

五里桥历史故事(五里桥文化魂归虎头山)(4)

后园村虽然四周山高林密,常见虎迹,四邻各村常遭虎患,但是后园沈氏之人却从未受到老虎的伤害,真是一件旷世奇迹,沈钰鋁也觉得不可思议。后园村的后山形似猛虎,人称虎山,山中还有两块巨大岩石,状似两颗“虎牙”,还有两块形似“虎蛋”,他们就在虎山的“虎口”上修建陵墓,安葬这位魂归故里的英雄。

沈钰鋁领我们走进村子,沈佺期故居旧址和沈氏家庙历经时光的洗礼,早已没落破旧,沈佺期辞世至今,300多年悄然而逝。无情的时光之轮轰然前行,却始终无法碾灭那早已深入人心的形象。门前歪斜旗杆石夹,再次把我们带回那段尘封的岁月。

话说当年,沈佺期中举后,立志高远,决心以张仲景为榜样,做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同时又是一个救死扶伤的良医。沈佺期在崇祯16年高中进士,入朝为官,看到奸臣弄权、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满清重兵虎视耽耽,大明江山已危若累卵。当时他虽然官职不大,但是他忠直敢谏,尽心竭力地匡辅崇祯帝。崇祯17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入北京,崇祯上吊,明朝灭亡了。佺期不愿作异朝之臣,相机逃回老家,隐居于白莲寺。

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于福州,擢沈佺期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福建巡按使。隆武二年8月,清军入闽之后,唐王被清军俘杀,清廷以高官厚禄招降沈佺期,但他不为所动,悲愤归家,先后隐居同安大帽山甘露寺、本山虎洞及南安水头鹄岭白莲寺。

五里桥历史故事(五里桥文化魂归虎头山)(5)

归隐期间,沈佺期号召亲友及四周乡邻团结一致,训练壮丁保卫家乡,誓死不降满清。水头鹄岭白莲寺迄今留有“沈佺期白莲寺聚众起义”的故事。相传1647年8月,沈佺期在白莲寺招募九溪十八坝数千乡民起义。白莲寺旁的山池长有白莲,年年花开如云。可在举义时,并非花开之季,于是沈佺期来到寺殿,跪拜在观音菩萨面前祈祷:“我沈某率众举义若成,请大士出示,池开莲花。”话音刚落,寺外大小山池盛开出朵朵白莲花,义军欢欣鼓舞,呼声雷动。

清明节(古称寒食节),他与族人共聚于祖坟之前,首先举杯望北哭奠崇祯、隆武二君,再祭祖先。他对亲人们说:“清明是以清盖明,我不忍闻。自今而后,我们沈家要用三月节祭祖,因为三月三日合起来是:明,明,明!在佺期的号召下,连九溪的各村之人都到白莲寺集中,然后一齐往安海投奔郑成功,参加反清复明的大军。直到现在,后园村沈氏一族依然保留着三月节祭祖的习惯。

沈佺期率领子弟兵投奔郑成功,受到国姓爷的热烈欢迎,并以师礼相待。而沈佺期也不负众望,为国姓爷出谋献策,不辞劳苦地为官兵治病,成为“军中神医”,并且在台湾发生瘟疫时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因而被台湾高山族和汉族同胞尊为“台湾医祖”、“医圣”、“神医”。后来,沈佺期病逝于台湾,其后裔便在台南一带繁衍至今。

五里桥历史故事(五里桥文化魂归虎头山)(6)

如今在后园村内,屹立着前后两落的闽南式建筑“沈氏家庙”,家庙前立有三副旗杆夹石,显示着沈氏一族古代在科举方面的不俗成就。家庙正门上有“吴兴世泽”石匾额,廊下有柱联:“护国保泉开漳辅圣王,平闽靖粤灭寇赠武德”。廊内左右各开一侧门,左边门上写着“善为传家宝”,右边书写着“忍是积德门”,这“善”与“忍”正是沈佺期的处世风格。

在唐代,有一位杰出的诗人也叫沈佺期,不过他是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南安后园的沈佺期虽然在诗界中,虽不如内黄沈佺期出名,但是他却对台湾文学有着不朽的影响,可惜的是,沈佺期大量的诗书文集大多没有保留下来。

在台湾民间,每逢迎神赛会,便可以从彩旗上、画屏里看到“沈中丞悬壶问世”的故事图。图中的“沈中丞”就是明代末年的沈佺期。如今在台南,每逢传统节日,还可见在彩旗、画屏、灯笼、楹联上,有沈佺期传说故事的诸多体现。据台湾文献载,明郑时期,沈佺期迁居今台南,沈佺期故去后,其后裔便在台南繁衍。

沈钰鋁告诉我,今年正月初二,儿时的玩伴朱建文先生回到后园村,这位当年随知青插队的少年,在阔别四十多年后,重又回来祭拜沈佺期这位英雄,慷慨拿出巨资修缮英雄故居。虽然朱先生儿时在后园村短暂生活过几年,但是英雄的事迹却鼓舞他的一生。

我很欣赏朱先生的一句话,“英雄是用来敬仰的,沈佺期是把硬骨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来源:五里桥文化 作者:黄长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