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不顶重(农村俗语头不顶桑)

农村俗语“头不顶桑,脚不踩槐”,讲的是民宅修建时,木料如何使用中的一种禁忌,这里特别指的是民宅使用部位的禁忌。意思是房屋顶不能用桑木,民宅用能踩踏之地不能用槐树木。

桑树和槐树都是木材中比较优质的,对于一些木材不多的地方来说,也算得上是上等的木材了。旧时,如果用这两种木材作为民宅的建筑材料,在木材的质量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因为有民俗禁忌,使一些地方的民众,由于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文化心态和较为稳固的心理定式,对桑树和槐树两种木材形成了地域性的民俗禁忌。有这种禁忌的地方,大多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

头不顶重(农村俗语头不顶桑)(1)

1、头不顶桑

头不顶桑,即修建住宅的房屋顶部不能用桑树木材,包括所有的材料,如房梁、椽子、倒板等。凡是在人头顶上的建筑木料,均不能出现桑木。

主要原因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做棺材时,桑树木材是一种比较好的木材,常常为民众所使用,因为这里的木材品种少,可供民众选择的余地不多。

古代北方南迁到长江以南后,一些风俗习惯也融入了南方的一些语言之中,至今仍保留下了北方的说法,然而在北方,此种语言基本消失。

比如,湖南一些地方,因宋在开边拓土时,在湘西南地区立砦(寨)长期镇守,一些官兵就留在本地,成为当地部分姓氏的祖先。在这些地方,至今还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原语言的影子。如这些地方把棺材称为“桑木”,把出殡称为“抬桑”。这种说法,在北方恐怕在北方很难找到了。

这里还举一个官兵驻守的例子。比如,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清代就在此设长安营,由京城派来的旗兵驻守。后来,这些官兵中的一部分在此落户,今天,旗兵的后裔所在地,依然带一口正宗的北京话腔。

以桑木做棺材这种说法,在湘西南是不可能的事,用来建房子就更不可能了。在此地,桑树除了用来养蚕外,相对来说是一种下等的木材,除了做农具、小家具使用外,大多做柴火烧掉。

头不顶重(农村俗语头不顶桑)(2)

江南四大名木楠、樟、梓、椆,在这里都盛产,还有优质的杉木及其它优质木材品种,此地最不缺的就是木材。这里的杉木顺江而下,将木排放到洪江阜口卖给木材商,再由木材商经沅水过洞庭运往武汉,再发往全国各地。因当时洪江属于会同县管辖,从这里运出的杉木称为“会同杉”,是古代全国有名优质杉木。

无独有偶,在黄河中下游有“前不栽柳,后不栽桑”之说,也是因为柳树和桑树都都与丧葬相关,属于所谓的“阴木”,柳树枝做孝棒、做幡杆等丧事用具,桑木做棺材。因而,民众因联想作用,很是忌讳,并形成了固定的传统文化心态。可到了南方,房前屋后并不忌讳栽桑树,相反,栽种桑树和梓树是这里的传统,因为“桑梓”代表故土、家乡。“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想必读者朋友们对这句诗比较熟悉吧。

这种风俗,是不是当时中原人南迁时带来的风俗,也就是说,房前屋后栽种桑树和梓树本来就是中原古俗,后来因人们的忌讳,或其他原因,这种古俗在社会发展中在当地消失。还有可能,中原人迁居南方后,因思念故土而形成的新风俗。这些已无法考究了,但两种可能都不能排除。

因此,“头不顶桑”,是地域性的民俗,是基于对桑木是当地做棺材木料引起的一种禁忌风俗。建民宅,把桑木做房梁,有的就称为“抬梁”,就有“抬桑”的意思,按古代的说法就是抬棺材,这样能不让人忌讳吗?

头不顶重(农村俗语头不顶桑)(3)

2、脚不踩槐

脚不踩槐,指民众在修建住宅时,槐树木材不能放在脚能踩到的地方,其中就能用来做门槛、地板等,与桑树木材相反,槐树木材可以做梁、椽子、顶版、壁板之类。

现在很多人对槐树在民间的习俗不是很了解,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脚不踩槐”的原因是因为“槐”的谐音为“坏”。这种说法自然太牵强了,与传统民俗的含义南辕北辙。按民众的心态,凡是“坏”的,恨不得都踩在脚下,不让踩“坏”,怎么也讲不通。这只能说,“槐”在古代的象征意义和民俗寓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致使现在的人把“槐”和“坏”联系在一起,用猜测的方式来诠释民俗,不能不让人唏嘘。

下面我就来讲讲,槐树之“槐”在古代史官文化和民俗文化中的含义。

一、“槐”象征古代位高权重的官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往往是槐官相连在一起。比如说,“槐鼎”一词,源见“三槐九棘”,古代用来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也泛指朝廷的执政大臣。

《后汉书.方术传序》:“故王梁、孙咸名应图箓,越登槐鼎之任。”《南齐书.褚渊传》:“裂邑万户,登爵槐鼎。”《宋书》卷四十二之《王弘子锡列传》:“陛下忘其不腆,又重之以今任。正位槐鼎,统理神州,珥貂衣衮,总录朝端,内外要重,顿萃微躬,穷极宠贵,人臣莫比。”

头不顶重(农村俗语头不顶桑)(4)

古代汉语之中,“槐”字与官相连的还有:

槐位,指三公之位;槐卿,指三公九卿;槐兖,喻指三公;槐宸,指皇帝的宫殿;槐掖,指宫廷;槐望,指有声誉的公卿;槐绶,指三公的印绶;槐岳,喻指朝廷高官;槐蝉,指高官显贵。此外,槐府,是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槐第,是指三公的宅第。

二、古代把“槐”视为科第吉兆的象征。古代士子们科举考试的最高理想,往往因胸怀大志,谁不想要博得三公之位?既然“槐”位高权重的官位,又因“槐”与“魁”的字体相近,人们也就把“槐”指代科考。也就因为如此,古人把逢科考之年称“槐秋”,将学子赴考称之为“踏槐”,而把考试月份称之为“槐黄”。

三、在传统民俗文化中,槐树是古代迁民怀祖的寄托。我国最有名的是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成为了从山西外迁到全国各地人的祖先之树,神圣之树。其他地方也往往把家乡的槐树作为怀祖之树。

四、在传统民俗文化中,槐树又是吉祥、祥瑞的象征,也是美好爱情的向往。我国民间有一句俗语就可以说明民众对槐树的寄托的美好期朌:“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可见槐树是吉祥、祥瑞的象征;我国民间传说故事,董永和七仙女的婚姻,就是老槐树做的媒。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民间故事,槐树槐花成了美好爱情的向往的象征。

头不顶重(农村俗语头不顶桑)(5)

槐树既然是官位的象征,古代民众忌官、怕官,修建房屋时把槐树木踩在脚下,也就是把官不放在眼里,自然是一件很忌讳的事。再说,民间既然把槐树视为怀祖之树,又是吉祥、祥瑞和爱情的象征,把槐树当成了神圣之树,就不能对槐树不尊重,因此,人们更忌讳把槐树木踩在脚步下了。

总而言之,民俗学认为,在什么样的观念意识驱动下,会让当时当地的民众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和方式,从而形成地方的民俗。俗语“头不顶桑,脚不踩槐”体现了旧时代人们在民俗事项中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民俗免不了要带迷信色彩。 这种陈习陋规已经不适应如今时代的发展要求,自然要受到冲击和批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