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朱旭:是他让舞台有了家的感觉(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

在经过昨天的乌龙事件后,9月15日凌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官方发布“走好,老爷子朱旭”一文,确认朱老去世的消息。官网上说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艺艺委会顾问、离休干部朱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15日凌晨2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逝者|朱旭:是他让舞台有了家的感觉(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1)

逝者|朱旭:是他让舞台有了家的感觉(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2)

今年1月6日,朱旭还出现在公众面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老爷子朱旭》在北京人艺菊隐剧场举办新闻发布会。作者是朱旭的妻子——已故北京人艺演员宋凤仪女士,书中记录了朱旭的人生之路与艺术之路。

逝者|朱旭:是他让舞台有了家的感觉(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3)

朱旭的《哗变》,是人艺最经典的剧目,今年的发布会上,同样出演《哗变》的冯远征这样说:“其实我和朱旭老师接触比较少,我们到剧院之后,朱旭老师已经很少演戏了。但我有一部戏《哗变》是接着老师的。老艺术家不是告诉你怎么演,而是你应该怎么去演。他来过剧组几次,我们很希望他给我指点。他说,你不要学我,但他告诉我们当时导演怎么说的,他在传达这个戏真正要传达的东西。还有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剧院用一个月时间排了一个戏《生.活》,我们一个月和老爷子在一起演下来,学习到了很多。人艺的老艺术家传递给了我们人艺的精神,人艺精神就是这么传递下来的。”

逝者|朱旭:是他让舞台有了家的感觉(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4)

好友陆小雅追忆:

她曾多次来成都拍电影,是令人尊敬的艺术家

峨影厂经典影片《红衣少女》是朱旭主演的第一部电影,该片的导演是陆小雅,她与朱旭交情很深,前不久,有朋友发给陆小雅导演发了一段朱旭老师住院的视频,场面十分感人。陆小雅导演随后把这个视频发给了《红衣少女》的主演邹倚天,邹倚天看了后也十分感动。

逝者|朱旭:是他让舞台有了家的感觉(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5)

前些年,陆小雅导演到北京录制节目,朱旭请陆小雅导演到他家中做客,“当时他的妻子还在,虽然我们谈话时间不长,给我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朴素的老知识分子的家庭,儿子就住在他对面那座楼,一家人十分幸福,过了两年,他夫人去世了,十分遗憾。我一直想去看望他,但是我不在北京,我很后悔没有抓紧时间去看他。”

逝者|朱旭:是他让舞台有了家的感觉(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6)

今年的北京电影节,陆小雅导演的《红衣少女》和《难以置信》举行观影活动,陆小雅导演有意邀请朱旭老师担任嘉宾,“当时他也答应了,但是那天下大雨,他儿子给我打电话说,朱旭老师出行要坐轮椅,他身体情况很困难了,只有算了。”陆小雅表示,朱旭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看过他在北京人艺演的戏,他是非常令人尊敬的艺术家,我们的兄长、老师。”

逝者|朱旭:是他让舞台有了家的感觉(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7)

1984年,朱旭涉足影坛,在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的《红衣少女》中扮演女主人公父亲,表演准确,自然。1985年,受峨嵋电影制片厂之邀,在故事片《小巷名流》中饰演卖花圈的司马二哥,表演自然、质朴,很有幽默感和喜剧性,深受好评。当时,朱旭曾来多次成都,他与剧组工作人员的关系非常好,特别是《红衣少女》的小演员邹倚天,两人情同父女。

逝者|朱旭:是他让舞台有了家的感觉(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8)

逝者|朱旭:是他让舞台有了家的感觉(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9)

“巴蜀鬼才”魏明伦:

朱老师是一个平时很谦和,但对工作很严格的好大哥

1995年上映的电影《变脸》,由吴天明执导,“巴蜀鬼才”魏明伦编剧。获得了包括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合拍故事片、优秀儿童表演奖和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奖在内的多项国内外重要大奖。而朱旭就在电影中扮演男主角“变脸王”,也和魏明伦结下深厚的友谊。

逝者|朱旭:是他让舞台有了家的感觉(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10)

魏明伦和朱旭合影

“朱老师是一个平时很谦和,但对工作很严格的好大哥,有时候工作上出现问题他要发脾气的。”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魏明伦对当年的点滴记忆犹新。“和他合作《变脸》,当时我55岁他65岁,这个片子选演员选了很久,最终确认了他来演,他才开始接触和学习变脸,他后来拿了96年东京电影节的影帝。他对这个变脸印象是很深的,当时专门学习了好久,也因为这个拿了影帝嘛,哈哈。”

对于朱旭的离去,魏明伦很遗憾,但他坦言并不悲伤。“我不悲伤,因为我两年前见到他的时候都八十好几了,他不是突然去世,就是年龄到了,人都会有那么一个经历的。”回忆起两年前的见面,是魏明伦在中央戏剧学院做讲座的时候。“那次请业内同行吃饭,来了四十多号人,朱老师后面也来了,拄着拐杖来了,颤悠悠的坚持着过来了,我一看,病了以后瘦了好多,八十多岁的人了。”

今年6月底,魏明伦带川剧《还我河山》去北京演出,还专门去医院探望了朱旭。“朱老师没办法来了,已经在医院了,我就到医院里去看他,那个时候他说话都很吃力了,当时老爷子觉得很伤感啊,拉着我的手一直在努力说话。”

北京人艺:

走好,老爷子朱旭

朱旭,1930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9年5月进入华北大学,在华大三部戏剧科学习戏剧专业并在毕业后进入华大文工二团工作,从灯光师到演员,由此正式开启了他的戏剧人生。同年11月,朱旭由华大转入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任演员。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立,22岁的朱旭成为了北京人艺的演员。这一身份伴随他六十余载,是他一生最珍视和爱重的身份。

话剧大师洪深曾说,“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 朱旭始终将这两句话作为自己从艺的座右铭。他善于观察,勤于学习,刻苦钻研,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先后塑造过数十个性格独特、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他风趣幽默、细腻传神的表演,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烙印。他扮演过《女店员》中的卫默香,《悭吝人》中的雅克,《三块钱国币》中的杨长雄,《蔡文姬》中的左贤王,《骆驼祥子》中的二强子,《请君入瓮》中的路奇欧,《左邻右舍》中的李振民,《咸亨酒店》中的阿Q,《屠夫》中的伯克勒,《推销员之死》中的查利,《红白喜事》中的三叔,《哗变》中的魁格,《芭巴拉少校》中的安德谢夫,《北街南院》中的老杨头,《生·活》中的王保年,《家》中的高老太爷,《甲子园》中的姚半仙等角色。2012年,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周年,82岁的朱旭还站在了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扮演《甲子园》中的姚半仙,这是他最后一个话剧角色,至此,他在自己最爱的舞台上站了整整一个甲子。

有人称朱旭是大器晚成,更有人说他是“老来红”,舞台之外,他通过电影、电视与观众结下了深厚的缘分。1984年,已经54岁的朱旭初涉影坛,从此便成为了银幕和荧屏上的常青树。他先后参演电影《红衣少女》《清凉寺的钟声》《小巷名流》《鼓书艺人》《阙里人家》《心香》《我们天上见》《变脸》《洗澡》《刮痧》及电视剧《末代皇帝》《大地之子》《似水年华》《沧海百年》《日落紫禁城》等。他是观众心目中儒雅的君子,慈爱的长者,可爱的老头儿。不留痕迹的表演,被评论为“完全不是在演戏,而是在生活。”

朱旭独具魅力的表演收获了观众的口碑,业界的认可,更赢得国内、国际无数话剧、影视大奖以及政府颁发的荣誉称号。1984年他因饰演话剧《红白喜事》中的三叔,获文化部表演一等奖。1991年获第二届中国话剧金狮奖“演员金狮奖”。1996年,66岁的他因《大地之子》蜚声日本影坛,获日本广播文化基金会颁发的“最佳男主角奖”和NHK颁发的“银河奖”。他因在电影《刮痧》中的精湛表演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1年同样因电影《刮痧》中扮演的许父,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2004年获第五届中国话剧金狮奖“荣誉金狮奖”。2004年因出演《北街南院》获第十一届“文华奖”表演奖;2005年获“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称号。2007年中国话剧百年之际,被授予“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同年获得“繁荣首都文艺事业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2009年获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11年获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等。众多的奖项面前,朱旭始终谦虚低调,他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座奖杯,还是始终闪光的做人从艺的品格。

朱旭离休后,一直关注并参与着北京人艺的建设和发展,尽管已经七八旬高龄,但只要剧院需要,他仍以高昂的热情参加到排练演出中。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时事、热心公益事业,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后积极捐款,并于第一时间投身《北街南院》《生·活》的排演当中,用自己所参演的艺术作品去鼓舞人心。

朱旭曾说,一位演员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习惯,而且还要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因此他热爱生活,有着丰富而广泛的爱好。下围棋、拉京胡、扎风筝、习书画、画彩蛋,他都广泛涉猎、得心应手。由喜爱到精通,他将爱拉京胡爱唱戏的技能用于艺术创作。在话剧《名优之死》中,他操着京胡上阵,技法娴熟,让人叫绝。他还曾为影视配音、配唱,让人感受到一位演员的超群技艺和深厚的生活积累。

他说,看一个演员,最终要落在其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上。“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不同,塑造形象也就必然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粗细之分。”他始终坚持读书,刻苦研究理论,更是勤于写文章总结提高,如“斯坦尼 民族传统试验”、“形象的矛盾和演员的创造,理、情、味、趣、噱”两个问题的论述,入情入理给人以启示。他撰写的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戏剧》《戏剧报》《戏剧论丛》等刊物上,收录在《攻坚集》《<红白喜事>的舞台艺术》等著作中,为后来的戏剧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素材和研究资料。

他待人真诚、友善,为人随和、热情。从艺六十余载,他舞台上下乐乐呵呵,有着睿智的幽默。在同辈艺术家面前,他是相伴一生的艺术伙伴,在晚辈面前是德艺双馨,高山仰止的艺术大家。在北京人艺,很多人亲切的称他“朱旭老爷子”。

他谈自己很少,谈创作很多,他常说自己很幸运,他取得的成就都受益于北京人艺。他始终与他最爱的北京人艺同在。

斯人已逝,而他爽朗的笑声还留在北京人艺,还留在每一位热爱他的观众心里。

永远怀念老爷子朱旭!

成都商报记者 任宏伟 张世豪

编辑 敬玲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