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扬帆起航(牢记嘱托功在当代)
牢记嘱托 沿着指引的方向前进,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牢记嘱托扬帆起航?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牢记嘱托扬帆起航
牢记嘱托 沿着指引的方向前进
5月13日下午,首先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实地察看引水闸运行情况,随后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并察看现场取水水样。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继续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帮扶。要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屈晓妍
上善若水。
总干渠绵延1432公里,流经豫冀京津4个省市,惠及7900万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奔流而上,从此,华北大地发展,藏蕴了如水般绵韧不绝的力量。
风光秀美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王铮/摄
南阳市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5月13日,来到这里考察。继2020年11月13日在江苏扬州考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时隔半年又考察中线工程,对此的重视,可见一斑。
寻访足迹、聆听教诲,方知以渠首为源的,除了一渠清水,更有工程创新之力、绿色发展之光、节约用水之思。
工程创新之“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龙头”与其说是陶岔渠首,不如说是横亘于此的这座大坝。
5月13日下午,考察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他在引水闸前驻足,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等情况介绍。
走近细看引水闸闸体,闸门、轨道、钢索,咬合传动,无一不是科技与智慧的结晶。放眼北望,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是在无数次穿江越河的攻坚克难中,诞生了一项项技术攻关的惊世奇迹。
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是南水北调中线施工技术最具挑战性的工程。要让南水自流进京,需要对丹江口大坝加高14.6米。为此,工程人员切割出一道道键槽、植入一根根钢筋,施工最高峰时3000人奋战在一线,历时近8年终于完成。
还有穿黄工程,黄河河底地质条件复杂特殊,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压力亦是动力。于是,国内最深的调水竖井、国内穿越大江大河直径最大的输水隧洞、国内水利工程中最深的盾构始发等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诞生,两条长达4250米的输水隧洞,从河底“穿黄”而过。
指出,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积累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昔日辉煌永载史册,今日使命又有新召。这一超级工程,还将不舍昼夜,书写新的历史。
绿色发展之“源”
7年前,清冽的丹江水从这里奔涌而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最重要的水源地,为守护好这一渠清水,淅川县淘汰落后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型。7年来,经历过转型阵痛的淅川尝到绿色发展的甜头,更加坚定了前行步伐。
“要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嘱咐,让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备受鼓舞。“一直以来,淅川县都以‘两山’理论为指导,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富民增收的‘幸福靠山’。”
在距离渠首约6公里的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远远望去,4000多亩连片的软籽石榴树像一片绿毯,护卫着南水北调中线干渠。
这里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蔬菜种植村,但种植蔬菜时间长了,化肥农药污染的问题日益显现,土壤出现板结,农产品质量也明显下降。
改变的契机出现在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从张河村穿村而过。为了保证水质安全,绿色转型成为张河村必须做出的选择。为了转型发展,张河村6000亩岗坡地全部种植软籽石榴,开启了生态农业模式。
部分村民留在石榴林当工人,负责日常除草、施肥、浇水、剪枝等。“只要不下雨,见天都有活,一年能干10个月,加上地租和分红,年收入近2万元。”张河村村民王洪才说,收入比以前多,环境也变美了。乡村采摘游悄然兴起,村里开办多家农家乐,引得游客络绎不绝。
听说到了渠首,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十分激动:“指出,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如今亲自来检验我们践行的成效,我们发展石榴产业的劲头更足了!”
抓住历史机遇,倒逼产业绿色转型,张河村乃至淅川县只是一个缩影。南水北调,调来的是水,又不止于水。绿色水路所到之处,绿色发展的实践光彩夺目。
饮水更要思“源”
节水,是对南水北调的又一个殷殷嘱托。
2020年11月,在江都水利枢纽,指出:“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水紧密结合起来,以水定城、以水定业,注意节约用水,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
5月14日,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要求,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
“饮水思源”,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先后动迁30多万的淅川人,对这四个字感受尤为强烈。背井离乡、乡愁无寄,依然是不少淅川人的共同记忆。“每次听到说节约用水,俺都会抹眼泪。”九重镇邹庄村村民刘红说,“守着恁大的水库,到现在洗衣服都不愿拧大水龙头,对水还是爱惜得很。”
从邹庄村出发,顺着蜿蜒的水渠逆流而上,越过一个小山梁,刻着“中线渠首”四个大字的石碑巍然而立。听说来了,在淅川旅游的王全夫妇,特意赶到这里。“节约用水的嘱托实实在在,需要我们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王全说。
石碑下刻录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历程,世纪工程,寥寥百字,昭示着南水北调不仅是一条简单的调水线,更是一条践行节水优先、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千顷澄碧思永续,还需且用且珍惜。
“为一泓清水北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倩
351.71m3/s!5月13日上午8时,清澈的水流伴着激荡起的白色水花,快速涌出陶岔渠首。当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满负荷输水2346天,位于淅川县的陶岔渠首闸昼夜不停地运转着。
护水员在水面工作。河南日报资料图
5月13日下午,来到丹江口水库考察,世人目光再次聚焦这条中华水脉。
“来的时候我们正在采集水样。”黄进说。作为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渠首中心”)副主任,当时他正在进行水质监测的第一个步骤:采集水样。
在丹江口水库库区,有20个水质手工监测点位和14个水质自动监测点位,分别在环库区以及在丹江河、老灌河、淇河3条主要入河河流入库口处。
一次完整的水质监测大致需要经过四个步骤:采集水样、实验分析、编制报告、上报数据,全程需要十多天的时间。“说起来简单,其实操作过程有严格的标准要求,一步都不能马虎。”黄进说。
就拿采集水样来说,一次“出船”采样,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样本,根据检验数据不同,就需要携带14到15个不同的瓶子。盛装水样的瓶子也不一样,有250毫升、500毫升、1升等容量的具体要求,也有是否避光,玻璃或塑料等材质的区别。
“我向汇报,南水的水质一直稳定地保持在饮用水II类及以上标准。”黄进抑制不住兴奋和激动,“没想到会到一线来看望我们水质监测人员,我们深受鼓舞,一定会把水质监测工作做好。”
“这里的水和其他地方的水不一样,水质监测数据关系重大。”黄进说,为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他把自己的工作看得格外重要,“这份工作是政治任务,自己手里监测的数据更是民生数据。”
“能吃苦,这是水质监测员必备的素质。”在黄进看来,做好水质监测的第一件事,是必须吃得下苦,能坐得住冷板凳。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陶岔渠首附近5公里以内没有村舍,连个小卖部都不好找,距离最近的陶岔村开车也要20分钟以上。面对水库面积大、气候多变的特点,监测员经常吃住都在船上,日夜坚守着一望无际的湖面。
“最担心的还是冬天遇到大雪封山,去入河河流点位采样的路最难走,但监测工作一刻都不能停。”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厚厚的积雪,岸边石头上都结了冰,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在水里。黄进说,虽然有好几次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但还是要按时把水样拿到。
一滴南水北上的“漂流之旅”,时间有多久?从淅川县陶岔渠首出发,一路向北穿山越岭,到北京团结湖调节池,时间大约需要15天;路程有多长?过长渠、钻涵洞、穿黄河、到京津,宛如一条玉带蜿蜒穿行,总行程是1432公里。
从陶岔渠首大坝开闸放水至今2000多个日日夜夜,陪伴黄进的就是眼前这一库清水。“感觉很艰辛,但是值得。多亏了家人的包容和理解,他们付出的更多。”黄进说。
让黄进欣慰的是,干这行虽苦,这两年却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前来应考。目前,渠首中心有41名水质监测人员,党员32名,平均年龄仅33岁,3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总人数的83%,“为了南水北调,国家调剂了最年轻的力量,说明我们的工作职责非常神圣,年轻人也不怕苦累,而是把责任放在第一位。”
“我非常兴奋,因为我们的工作被认可,感觉更有干劲!”90后的严聃桢声音洪亮。当天,来考察丹江口水库时,他正拿着采样器站在一楼的船舱取水。
严聃桢老家就在淅川,2013年他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南水北调通水一周年时,严聃桢进入渠首中心工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送的水,大部分用作饮用水,水质安全特别重要。”严聃桢说,这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感。大学毕业前,严聃桢入了党,“不怕吃苦、敢于担当、甘于奉献”,他说,这是他选择这份工作的信念支撑,“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我们一定扛牢这个政治责任。”
据统计,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出库水质85%以上稳定保持在Ⅰ类标准。截至2021年5月13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累计调水380.06亿立方米,按杭州西湖1400万立方米的水容量计算,约等于北上输送2600个西湖,直接受益人口超过7900万人。
编辑:胡田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