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西昌邛海(乙未初冬游西昌邛海)

乙未初冬游西昌邛海、泸沽湖(1)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一仟零六十六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乙未初冬,吾夫妇与兄嫂共游川滇边界之西昌及泸沽湖一带。其地之险远久已耳闻。既尝试,亦谓名不虚传矣。想那日绝早即随旅行社出发,乘汽车七八个小时,方至达西昌这有名的“太阳城”。当时有一极强烈之感受:车入彼境,恰越一隧道,洞子这边还是阴霾漫天,而出得洞口,却竟是晴空万里、阳光灿烂……黄昏前,走马观花先游览了一下市郊的泸山与卭海。立于那明艳落照下的山“海”之间,感觉甚称新奇可喜。继而沿湖岸闲步,则黄云晶灿,暮天明亮,“海”水莹玉般的,亦复如浸似染;山那畔,却又是一派苍茫,二者明度与色彩之强烈对比,果称别有画味。另外,此地虽是土壤贫瘠,但果木繁盛,有如昔年所见识过的云南昭通。偶尔,居然就看见挂满“红灯笼”的柿树,正“大大喇喇”地直接便长在街边上,成一稀奇景观。当时在那邛海边散步时,也曾买了点葡萄来尝。其无核且脆甜程度之高,真真可谓自家平生所未曾见闻。有了这般般深刻印象铭记在脑海里,事后当然俱体现于自家之诗文书画。归后不久,便陆续有过专文《游西昌泸沽湖琐记》,并长短句一组,此都暂且“存而不论”了。不过有首词,内中有句曰“云迷溟壑,车经旱隧,清阳高照”,于网络中发布时,曾大受诗家看好,此转而为画,则属“自出难题”。盖因其现实风景本身,终是忒简单了些,颇不似传统中国山水画所宜为之题材。另外,《欣观柿树立街头》一画亦然,皆是勉力而为,尝试罢了。至若沪山邛海那等“有景可画”之处,笔下相对来得顺些。由彼地所作二画,一题为《人在沪山邛海间》,一题为《我来邛海边上行》。题罢暗思:兹恐也算是所谓“有我之境”了,或也便是吾辈秉诗文之气者,有异于一般“画师”之处。今四幅画作尽已随文附此,究竟怎样,也只有读者诸君看了才算的。好罢,依每次旅行得画述文之惯例,这篇小文,先就只到这儿。其后根据得画情形,再结合游事本身,分篇略加叙述。

另,从这2017年起,因本人开始有意识地撰写《蜕心堂作画适时手记》,有些具体之画作,作画当时之意愿抑或感受,多已存留下来,此视具体情形,或附上以便读者诸君参看。唯须说明一点:因作画时序与述此文将其编纂的顺序或并不一致,是以倘有不甚合拍的现象,敬请诸君谅解。

附所涉文章、诗词并小序——

《游西昌泸沽湖琐记》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g1NjA1OA==&mid=449000463&idx=1&sn=a6f64e5e6e6bacd384e0bb9ed35979b2&token=1414388012&lang=zh_CN#rd

许久未填新词。今儿忽觉孟冬时节游那西昌之地的感受,在腹中初熟了,遂在“钦定词谱”中觅了些尚未填写过的牌子,试填了首《西地錦·西昌行》,且是将画剩之墨也作了幅手书。当然词作本身还须仔细咀嚼,方知是否可以定稿。另,其余所备词谱,仍如既往,倘能“望文生义”,激发或曰引出相关之新思路,乃称妙善。

西地锦·西昌行

十月新知秋杳,

踏邛都故道。

云迷溟壑,

车经旱隧,

清阳高照。

梦里忧思多少,

却犹然佳妙。

山池碧彻,

川原果熟,

伊人乖巧。

快活年近拍·游泸山邛海

人生近暮年,

意态犹青岁。

高寒岂不觉,

爽风此未已。

夕照长空,

返辉静水;

携手登临,

一派澹然滋味。

远思外,

回看旅次间,

隐没烟光里。

山峰覆赭黛,

尘寰笼绀紫。

挑担人来,

语言诚朴;

欣以关之,

鲜果极其甘脆。

八月的西昌邛海(乙未初冬游西昌邛海)(1)

八月的西昌邛海(乙未初冬游西昌邛海)(2)

八月的西昌邛海(乙未初冬游西昌邛海)(3)

八月的西昌邛海(乙未初冬游西昌邛海)(4)

(总 1102 篇之第 1066 篇)

[敬请关注童山雷jndztsl]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