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科举史话三唐朝)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科举史话三唐朝)(1)

唐太宗

唐朝科举考试概况

隋末炀帝失政,隋朝大厦将倾,广大贫苦农民被迫揭竿起义。当时还只有18岁的贵族公子李世民,富有远见卓识,乘机劝父李渊起兵。经过南征北战,李氏父子终于建立了唐朝(公元618—907 年)。唐,历20帝,290年天下,共进行科考264次。

唐和汉朝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是威名赫赫的古代东方大帝国。唐朝可谓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看今天世界各地有许多“唐人街”,可见唐风遗韵之一斑了。

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科举史话三唐朝)(2)

唐朝

唐太宗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唐朝很快就兴盛起来。史称唐初盛世为“贞观之治”。贞观三年,户部呈报,隋末大批流散百姓都先后返回家园,安居务农了,仅从塞外归来及新招降者就达120万人。要知道那时全国才有300万户、1000多万人口!唐太宗有很多政绩,常为人们称道,例如虚怀纳谏,理民以法;废除酷刑和肉刑,过年节时,甚至允许犯人回家团聚,而犯人却一一归来,并不失信又将大批宫女遣送回家婚嫁等等。故诗人们颂之为“死囚四百来归狱,怨女三千放出宫”。这对封建帝王来说,确是难能可贵的。

唐太宗为网罗人材,颇为重视科举,在隋朝科举的基础上,制定出许多新的办法,促进科举制向前发展;以后到唐高宗、武周及玄宗各朝又不断有所增补。这样,科举制才大行于世。

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科举史话三唐朝)(3)

明经宅

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其中有所谓“常贡之科”,那就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科)、明字(文字科)、明算(算学科)等科。此外,还有道举(玄学科)、童子(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和前、后《汉书》)、开元礼(通习开元时代的礼仪)、三礼(通习《礼记》《仪礼》《周礼》)、三传(考《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特设的科目。各科考试的内容各有不同。譬如,明经要考帖经,就是从经书中提出一句,命考生把上下文默写出来;要考墨义,就是把经文连注疏全写出来。进士要考时务策。

这里可以看出,科举制是统治思想的工具,无论进士科或明经科都要考“帖经”,这就要求士子熟读四书五经,把知识分子思想禁锢在纲常名教之内。隋唐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就是依靠科举来灌输封建忠君思想,这是封建时代的“思想领先”。

但唐朝设立“算术科”,说明唐朝科举除经书外还注重实用,不像后来各朝专攻经书,越来越脱离实际,到了明清时又钻进“八股文”的死胡同,反成害人之物,祸国殃民了。事物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走向反面,辩证法往往如此不可抗拒。

唐朝参加科举的考生,有三种来源。一种是各地学馆的学生,叫“生徒”,每年经学馆考试合格后,可以直接送尚书省参加考试。再一种是不在学馆的考生,自己向所在州县报考,叫“乡贡”。考中以后,再去尚书省参加考试,叫“省试”。还有一种是由皇帝特别下诏招集某些知名之士举行考试的科目,叫做“制科”。制科考试的日期和项目,都临时决定,考取后可以得到较高的官职,是专门网罗所谓非常人才的一种手段,但是制科出身在当时并不被看作是正途。例如,当时有张瑰兄弟八人,七人从进士出身,一人从制科出身,他们在聚会时,不要制科出身的那一位同坐在一起,叫他做“杂色”。

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虽多,但最受重视的是明经、进士两科。唐朝许多宰相多半是进士出身,所以进士科更受到特别重视。进士科也最难考,一百人中不过取一两名,所以,人们把考取进士比作“登龙门”。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进士远比明经难考,30岁考中明经已经算老了,50 岁考中进士却还算是年轻的哩!

唐朝科举制度的实行,确实从中小地主阶层及其他寒门庶族中选拔了一些政治人才,扩大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基础。据《文献通考》记载唐朝共录取进士6427名,明经科及第1580 名。显然,由于历史资料的散失,这个统计数字是并不完备的,特别是明经科人数过少。一般说来,明经录取名额往往多于进士科,所以,唐代进士总数当在万人左右。这种升官发家的诱饵,吸引了当时社会上的大批知识分子。他们幻想着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富贵荣华,顷刻来临,因而规规矩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等候着皇帝的选用。这种科举制度真是笼络封建知识分子,使他们心甘情愿为封建王朝服务的高妙手段。

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科举史话三唐朝)(4)

赵嘏

据史载:唐太宗李世民私幸端门,看到新进士们弹冠相庆,缀行而出,不禁喜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见五代王定保《唐搪言》)彀,张弓引箭,箭头射得到的范围。就是说这些英雄“全给我射中了”,落入我的圈套里了。换句话说,就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进士们都为皇帝所牢笼和使用了。这句话清楚地说明科举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但是,成千上万的士子往往是心甘情愿“入彀”,老死而无悔,好比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两厢情愿的买卖。所以有人作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作这诗的人叫赵嘏,唐武宗会昌年间考取进士,他算是从亲身实践中品尝出科举制的个中味道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