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的标志是安史之乱(唐朝兴盛的转折点)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平卢,范阳以及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唐,这次叛乱长达8年之久。因为这次叛乱主要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主导的,所以史称“安史之乱”,又叫“天宝之乱”。
这场叛乱是怎么产生的呢?那就得从两个方面来说了。
第一个原因是制度影响,边关藩镇权利过大。
节度使制可以说是安史之乱的起源。在唐朝之初,承了隋朝的制度,在边关的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长官,负责调度军需,防御外敌,屯田之事。
后来因为屡次开疆拓土,为了加强对边关的统治,在唐玄宗时期设计了十个兵镇,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同时由于当时均田制导致的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增大,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于是就逃到一些贫瘠的地方去,税收和兵役也受到影响。
均田制对应的就是府兵制,简单来说就是平时是农民,有战争的时候,就是士兵。但是由于均田制引发土地兼并的情况,影响到了士兵的来源。于是改为募兵制,花钱雇佣士兵,和现在的雇佣兵差不多。
在募兵制的影响下,各节度使对兵士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士兵也越来越职业化了。节度使之间的权利也越来越大。
开元末年,唐玄宗逐渐沉迷在盛世之中,开始贪图享乐,没有之前的进取之心,更是丢失了上位之初的勤俭之风。朝堂之上也开始弃用有才能的人,安禄山趁机投其所好,先是贿赂官员,奉承唐玄宗,讨好杨贵妃。
唐玄宗在身边人的阿谀奉承中对安禄山越来越信任,先后担任平卢,范阳和河东的节度使,兵力十五万之多,长安朝廷的兵力都没有安禄山的多。
第二个原因就是将相不和。安禄山和杨国忠看不对眼。
安禄山能被唐玄宗看重,少不了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后来李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当上了宰相。安禄山和杨国忠就互相看不对眼,终于在755年,安禄山发起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实际上夺取皇位的叛乱。
这场叛乱先是在杨国忠的指挥下东都洛阳先被攻破,然后又进谗言,促使唐玄宗进行了错误的军事部署,导致潼关被破,长安城也被占领,唐玄宗逃亡成都。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虽然有当时制度的原因,但是也有唐玄宗后期的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原因。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无力平叛,只能求助于各个藩镇,频繁设立节度使,加上叛军内部争权,才平息了此次叛乱。这也导致了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无法控制地方。最后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造成了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混战。
小编认为“安史之乱”影响的不仅仅是唐朝,这次动乱还导致了长安和洛阳这两座古都的衰落和政治中心的偏移。秦汉以来,长安的关中地区一直是政治首都,这次叛乱持续从而导致长安地区的破败,之后的王朝更是不在此地定都。这次叛乱的领导人又因为是胡人,加重了汉民族的排外思想,此后的王朝更是保守。关中的战乱,导致人口南下,江南地区也开始日益发达,最终超过了中原地区,造成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