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下乡的回忆(一个上海40后大学生在太行老区的难忘记忆)

1968年,一位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插队山西省长治市,1997年携家回归南方定居。又29余年后,这位资深报人在上海撰文,记述对太行老区的回忆。难忘的岁月,满满的情感,沉甸甸的付出……均能在字里行间溢出。

50年前下乡的回忆(一个上海40后大学生在太行老区的难忘记忆)(1)

民国上海滩

50年前下乡的回忆(一个上海40后大学生在太行老区的难忘记忆)(2)

陈嘉煊先生(左二)与同事李仁秀先生

我 1945 年 3 月生于浙江嘉兴,抗战胜利后全家迁移上海, 在沪上度过了童年和求学生涯。1968 年我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山西长治太行老区工作。从 1968 年至 1978 年这十年间,我在长治的农村、商店、 工厂等基层“接受再教育”,虽然经受了生活的磨难,但也感受到了老区人民的纯朴和善良,在那里我还收获了爱情,有了美满幸福的家庭以及一双儿女。

在经过长治市广播局的 7 年新闻工作实践后,我于1985 年10 月调任长治日报社副总编。从此,我与报社的同志朝夕相处,并肩战斗,直至 1997 年 10 月南调嘉兴日报社。算起来,我在长治生活工作了近 30 年,其中长治日报社占了整整 12 个年头,即从 40 岁到 52 岁。 这 12 年是人的一生的成熟期、黄金期,这段岁月与太行老区的 《长治日报》联系在一起,我内心感到非常值得且引以为自豪。

50年前下乡的回忆(一个上海40后大学生在太行老区的难忘记忆)(3)

江南水乡

事实确是如此。我南下以后,虽然生活在自己多年向往的 江南水乡,也可以如愿欣赏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但社会氛围、工作环境、周围同事都变了,连气候也变得不适应了,因此, 尽管我回到了出生地,“叶落归根”了,但很长一段时间仍无法 与嘉兴产生“认同感”。细想起来,当时要调回浙江工作,不过 是基于一种“南方情结”,实际上,我的许多处事方式、处世态 度甚至某些生活习惯,都已深深烙上了太行老区特别是《长治 日报》这 12 年的印记。于是,自不免经常怀念起那段难忘的岁 月,特别是退休以后。人一老,怀旧似已成为生活的一项重要 内容,有时,甚至连梦境里也会出现长治的人和事。

前不久接报社节庆办负责同志的电话,嘱写些东西以备庆 祝《长治日报》创刊 60 周年时用,这使我颇费踌躇。这 12 年 可写的东西太多,究竟什么是足资激励自己今后人生的回忆? 单纯的怀旧难免使人伤感,但如能从中梳理出当年痴迷于事业 的执著,相融于彼此的友情以及奋发进取、辛勤耕耘、收获喜 悦这些人生所经历过的种种美好,应该说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50年前下乡的回忆(一个上海40后大学生在太行老区的难忘记忆)(4)

太行山区

(一)

我到《长治日报》时的 1985 年,正是山西省实行市管县体 制改革的那年,省里在晋东南和长治市实行试点,撤销晋东南 地区设立晋城市,长治市的管辖范围由原来的 2 区 2 县一下子 扩大为 13 个县(区),成为山西省最大的一个地级市。当时, 长治市的干部队伍基本是稳定的,上下充满了一种跃跃欲试大 干一场的奋发情绪,这也深深感染了我。虽然此前我在广播系统当编辑记者已有多年,曾受命负责筹建过长治人民广播电台 的编辑部,担任广播局领导时也主持过电台工作,但广播与报 纸在许多方面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出版程序上。为了迅速进入角色,取得工作的主动权,到报社不久我就去印刷厂值夜班, 且连续干了五六个月,此后直至我 2005 年在嘉兴日报社退休, 在报社轮值夜班的岗位上,总共工作了近 20 年。其中数在《长 治日报》的 12 年,条件最艰苦也最能锻炼人。

当时印刷厂设备 简陋,缺乏办日报的许多必要设施。在报业“告别铅与火,迎 来光与电”实现激光照排前的轮值夜班生涯中,我经常站在拼 版工人的背后上班,因为盯着他们操作可以减少差错特别是标 题差错,提高效率。那时,一遇国内外有大事,新华社晚上发 重要稿件,我们就要换稿,工人马上去架子上捡铅字,这里就 要拟定标题,安排版面,确定标题的字体和字号。如果稿子较长,往往捡完字再“改字”(有不少铅字空缺,须先留出空档, 然后抄录下来到铸字车间现场浇铸铅字后归架,再排入文稿中, 此为“改字”)排好,已近凌晨,到开始校对时,可能天空已初 露晨曦。这些年中,印象最深的是1989年春,适逢我上 夜班。那几天新华社晚上不发当天截稿信号,有时重要稿件要 延至次日两三点才发出,经常安排完版面到楼上办公室打个盹, 正式校对时已临近早上上班的时候了,签字付印最晚的一次是 已近中午。此时,人已疲惫不堪。

50年前下乡的回忆(一个上海40后大学生在太行老区的难忘记忆)(5)

位于长治市的古迹——上党门

上夜班虽然苦,但这几年的夜班生涯教会了我从事报业的“十八般武艺”,有了工作的发言权。为此,我还写了一篇体会 文章发在刊物上,权作评职称时的“论文”。1988 年省里评新闻 单位副高职称时,评委认为我长期上夜班,作品少可以理解。 我这人对当年“二流堂”的盛家伦抱有敬意,平时疏于动笔, 故稿子写得太少,评上副高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上夜班。

50年前下乡的回忆(一个上海40后大学生在太行老区的难忘记忆)(6)

夜班

(二)

刚到报社,我不太熟悉报纸的出版程序和规则规范,在老 同志的帮助下,我很快了解了铅排的特点,版面文字及标题安 排等一系列的规范。记得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铅字中间要夹条 和领导文章署名字体及字号大小的规范。由于《长治日报》复 刊不久,人员新手居多,自从 1984 年改出日报后,许多基础工 作没有来得及跟上,反映在报纸版面上就是稿子文字经常挤在 一起,每行铅字横间距中间没有按规定夹入铅条;有时夹了, 却不规范,有夹有不夹,有时夹入的铅条宽度不一致,印出来 的报纸版面很不美观。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才使这项 工作得以规范,当时,不知有多少张大样上面红笔勾划的不是 文字差错而是夹条的不规则。

上世纪 80 年代,报纸上领导署名的文章不少,从中央到省、市都有。由于以前没有规定,所以 排领导名字时字号、字体经常处于混乱状态,甚至出现市领导 字号大于省领导甚至中央领导的情况。我记得为了规范此类事, 报社在马超俊同志主持下专门下发了一个署名的规定,从此,报纸上领导文章署名就比较规范了。尽管这些事情都不大,但 当年这么做,对于《长治日报》日后沿着正轨化、规范化的道 路发展,逐渐成长为一张省内外有影响的地市党报,应该说是 功不可没。我也从此牢记一张报纸应该办得有规有矩,标题用 什么字体,多大字号,文字怎么转栏,上二版的稿子一般不应 放到一版,质量不高的图片不能占三栏以上的版积,职务与姓 名不应排同一种字体......方寸之地,学问大得很。这些基本功, 都是我在《长治日报》打下的。

50年前下乡的回忆(一个上海40后大学生在太行老区的难忘记忆)(7)

长治市潞州区

长治日报社由于坚持规范管理,无论报纸质量还是队伍建 设,都有可圈可点的经验,无怪乎它连获两届全国报业管理“百 佳”先进称号。记得 1995 年我晋升正高职称时,省高评委中的 新闻界前辈认为《长治日报》近年来办得不错,在全省很有影 响,作为报社分管编务的主要领导之一,我是有贡献的。而且, 我复旦大学毕业后从上海到长治,几十年来扎根太行老区很不 容易。想来,这些都是他们投赞成票的原因。我南调嘉兴日报社不久,就被任命为总编助理,除分管专 刊和现在《江南周末》的前身《双休特刊》外,还要轮值夜班, 签字付印。几年来,我在负责这些专刊和这个特刊的审稿以及 轮值夜班工作中,始终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杜绝了不少差 错,业绩得到了上下的认同。

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我认为与我在《长治日报》的经历密不可分。在长治,我也分管过专副刊, 值过夜班。在老同志的帮助启发下,通过工作实践,我对报纸 的导向问题思想上十分明确,把关也是严格的。当年,《长治日报》曾转载过首都一家大报的一篇专稿“长城公司状告李某某索赔一个亿”,被宣传部批评。当时很多同志包括我都不理解, 认为那家大报是很有影响的,它能刊发为什么我们不能转载? 后经老董同志的解说,大家才明白:李某某当时是……事后不久,长城公司沈太福等就因非法集资受到查处。虽然此稿并非我签发,但这件事 给我以很大教育。报纸坚持正确导向不犯错误需要每一个编辑记者特别是负责把关的总编副总编加强自身修养,坚持学习,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人云亦云, 随波逐流。

50年前下乡的回忆(一个上海40后大学生在太行老区的难忘记忆)(8)

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我们当年就能在《长治日报》 副刊上约请晋东南师专宋谋旸教授撰写批评贾平凹《废都》的 长篇文章。《废都》出版后叫好声一片,偶有不同意见,也没有地方发表(当时还没有互联网),但我们觉得《废都》的表现、 欣赏颓废情调,与中央提倡的文艺要坚持主旋律反映生活主流 的主张相违背,对此进行必要的有理有据的批评,是党报义不 容辞的责任,我们决不能认为《长治日报》只是一家地市报而 放弃这种责任。事后据说全国好像也仅我们一家媒体公开刊登 过如此大块的文章批《废都》。此事当时在全国新闻界也颇有些影响,人们想不到太行老区的地级报纸有这样的胆识。

50年前下乡的回忆(一个上海40后大学生在太行老区的难忘记忆)(9)

(四)

在长治日报社这几年,我结交了许许多多的朋友。报社的领导和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了我很多帮助、支持和照顾,无 论什么事只要我开口,大家无不热情相助,令我感怀的事情实 在太多太多,不胜枚举。1992 年我胆囊动手术,报社派了专人日夜照看我。1997 年我南调时,董志智同志亲自带了李玮伶不远千里送至浙江嘉兴,张涛同志跟随长治商厦常中书总经理安 排的运送行李的大货柜车一路颠簸到嘉兴......我临行前,市里 一些部门的领导朋友为我饯行,当时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昂、 市委常务副书记阎爱英也出席了。席间,阎爱英同志对我说:“如 果去了不习惯,欢迎你再回来”......这些话语至今仍温暖着我 的心。

50年前下乡的回忆(一个上海40后大学生在太行老区的难忘记忆)(10)

一路南下江南

到嘉兴后,每逢春节,我总要买几十张贺年明信片一一寄 给我在长治日报社的朋友们,同志们多姿多彩的形象已深深铭刻在我的心底:占禹同志工作勤奋,勇于开拓;德旺同志善于学习,大胆泼辣;铁哲同志好学多思,经营有方;云唐同志勤 于笔耕,佳作不断;玉清同志才思敏捷,忠于职守;牛玮同志待人宽厚,处事稳健;征天同志朴实无华,富有才气;少波同志正派耿直,文笔犀利;学军同志文字精到,工作敬业;泽凡同志内敛有度,勇挑重担......我要在这里再一次说声谢谢你们,感谢你们这些年来对我的支持和关照。

值此报社创刊 60 周年之际,我遥祝《长治日报》兴旺发达,

各位同仁事业有成,身体健康!

(原载《太行明灯——<长治日报>创刊 60 周年典藏之创业 卷》 ,略有修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