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广播(心理化妆当演播者)

心理学广播(心理化妆当演播者)(1)

斯特拉.阿德勒在《表演的艺术》一书中,谈到「为角色着装」:

穿上另一个时代的服装时,不仅仅是「穿上」而已,不是在「假扮」,而是要设想另外一种思考方式。我们要穿上的是遗产、智力及某种精神。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曾看过的一篇博文,作者是著名小说演播者 —— 艾宝良。他说,他在录《鬼吹灯》时,给自己剃了个光头;录《盗墓笔记》时,给自己系上了领带;录《贼猫》时,给自己镶上了金牙...

而他提到的「光头」、「领带」、「金牙」等,并不是真的剃了光头、系了领带、镶了金牙,这些全部都是他在心里想象出来的,他称之为「心理化妆」。

艾宝良老师以演播小说著称。「演播」,「演」就是表演,小说中的角色都需要表演出来;「播」就是播音,负责旁白。艾老师特别擅长模仿不同的人物,说话,性格都能有所区分,让听众一「耳」了然。另外,早起的艾老师作品都没有配乐。但是他营造气氛的能力特别强,声音可以在听众脑中还原出文字描写的情境。我刚开始听艾老师版本的《鬼吹灯》,本是想助眠用。结果,越听越清醒,越听越害怕,反而睡不着了。因为他演播的内容使我感到自己仿佛随着主角一起进入了墓穴,我都能感到地下那种潮湿阴冷令我的汗毛根根倒竖。

艾老师常说,「演播者要说人话」。他指的是文中的角色一定要像人在生活中说话那样,不能像播音员朗诵一般。这也是为什么他要强调「心理化妆」:首先你要知道角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形象要栩栩如生,站在你面前。然后你根据他的形象来为他设计说话的方式,语言,节奏。而这些都要符合生活化。

听众的听感很敏锐,他们能轻易分辨出演播者「水平」如何,从而进一步决定是否要继续听下去。当他们觉得演播者「做作」、「太假」、「播音腔太重」

「不接地气儿」,就会果断关掉或换台。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让自己说得话符合生活化,而不是带着「播音腔」呢?

我个人的感觉是,平时生活中多注意自己和家人、朋友、师长说话时的口吻、用语。我们和父母长辈说一件事情时,会谦恭一些,说话比较注意。可是和闺蜜、死党一起时,就会非常随便,没大没小,甚至开一些很过分的玩笑。

我记得湖南卫视曾有一个真人秀,请来演员陈道明为刚入校的表演系新生做表演指导。陈道明着重指出了新生们在一个小品中互相说话的方式、语气方面的不到位。他说,「表演就是要演出一个距离的感觉。」和什么人说话,是有距离远近的。和父母亲人,距离近;和陌生人、下级,距离远。这虽然是从表演角度来谈,但是对于理解演播中的角色对话,是有非常大的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