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李师师的性格特点(宋江三十六人故事及其他)

水浒传中李师师的性格特点(宋江三十六人故事及其他)(1)

《宣和遗事校注》

《宣和遗事》是一部长篇的讲史小说,相对于短篇的小说家话本,它是广义的小说。书中引用了许多宋金对抗时期的史书资料和诗词,基本上用了编年体,但是它辑录的许多史料,往往照抄原文,没有多少加工修饰,因此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它:“皆首尾与诗相始终,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顾与话本又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又说它:“案年演述,体裁甚似讲史。惟节录成书,未加融会,故先后文体,致为参差,灼然可见。”从而把它列为“宋元之拟话本”。关于“拟话本”的概念,鲁迅没有详谈,因而后来小说史学者各有不同理解,引起了不少争议。还有人把“拟话本”专用于短篇的明清白话小说,就和《宣和遗事》的性质大不相称了。

水浒传中李师师的性格特点(宋江三十六人故事及其他)(2)

前人早已指出,《宣和遗事》采取了《南烬纪闻》、《窃愤录》等书,都是伪书;但前集部分还采用了《皇朝编年纲目备要》、《续宋编年资治通鉴》、《皇宋十朝纲要》、《类编皇朝大事纪讲义》和一些杂史笔记。我因为校注宋元小说家话本,想把李师师故事一段辑录出来,作为现存元刻小说家话本的一个标本加以校注。感谢台北大学王国良先生的帮助,替我取得了元刻本《宣和遗事》的覆印件,才做成了初步的成果。在校勘李师师故事之余,继而对全书参校了几种史籍,发觉用得最多的是陈均的《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和《南烬纪闻》、《窃愤录》、《窃愤续录》及吕中的《类编皇朝中兴大事记》五书,因此除了用元刻本、明金陵王洛川刻本、清修绠山房刻本来通校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本之外,就以《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为主要的他校本,其余的史籍只作旁证,择要引用,以免引用过多的书证。

鲁迅之后,不少小说史学者大多认为《宣和遗事》是一部讲史类的平话,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认为它除了第四、第五两段为话本,还有第一、第七两段是模拟讲史体裁编写的,其余二、三、六、八、九、十段只是抄集杂史笔记的汇编。这种看法实际上就和鲁迅的判断相似。

水浒传中李师师的性格特点(宋江三十六人故事及其他)(3)

然而,《宣和遗事》里二、三、六、八和十段,也有不少说话人的文体和语言。第九段则摘抄自本身就是小说性质的《南渡录》(含《南烬纪闻》),有所删节,也略有改编,但没有用讲史家的习语。书中宋江三十六人故事和李师师故事,都是中国小说史上非常珍贵的史料,原本就是话本,但没有可校的史源。我借助《中华经典古籍库》检索,找到了《宣和遗事》的基本史源,辑录了不少资料,编成一个史料长编,除了可以作为他校之用,还可以用作故事的笺证。《宣和遗事》是一部比较通俗的小说,本来不值得做笺注,不必要做考证,但我的校注不是考实,重点是证伪,是寻找哪些是文艺性的虚构和通俗化的改造。经过他校和考证,发现书中保存着不少史籍的原文,有的还可以反过来校补史籍。所以我略加选择,留下一部分资料,作为《宣和遗事》的校注,供爱好研究的同好们参考。但注文比较繁琐,有些与正文几乎重复,对于只想阅读正文的读者来说,这些校注文字可能是多余的,那么完全可以跳过注文,只读正文,先看故事梗概,如果有兴趣的话,再回头来参看史源和注释。

《宣和遗事》的思想性很强,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一开头就列举了历代君王荒淫之失,一直讲到宋朝,中心思想是批判宋徽宗的昏庸腐败,荒淫无道,致使国破家亡,自遭俘虏;另一方面是揭露金国统治者的残暴淫乱,不讲诚信。而一个鲜明的主题,则在宋江三十六人故事里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两纲”。一个“花石纲”和一个“生辰纲”,迫使民众跟着方腊和宋江等举旗起义,这是民间宋江故事的“纲”。可是到了《水浒传》里却把“花石纲”这一纲抛弃了,让崇尚“忠义”的宋江去消灭了方腊,结果是自取灭亡。

水浒传中李师师的性格特点(宋江三十六人故事及其他)(4)

宋徽宗画像

《宣和遗事》里倒比较鲜明地揭示了方腊起义的原因,主要由“花石纲”所激发,当然也没有作肯定的评议。《南渡录》里有一段骨碌都对宋钦宗说的话:“吾本姓王,河洲人也。汝父子为官家,尝运花石纲,役使天下人,苦虐不堪言。今至此,天报耳,尚何怨耶?”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间的呼声,但《宣和遗事》却没有采用这一段。《宣和遗事》竭力赞扬了抗金派的英雄,激烈抨击了投降派及间谍叛徒,倾向非常鲜明。可是在批判蔡京等假新党时还彻底否定了王安石的新法,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这当然是它的局限。

《宣和遗事》的元刻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可能就是明周弘祖《古今书刻》所著录的福建书坊刻本(列在史书类),从字体、版式看也像是福建刻本。这个版本有残缺,黄丕烈曾据另一残本作了校补,刻入《士礼居丛书》。因此我就用黄刻本为底本,而以元刻本为校本,以免出校过繁。另外,再通校了明金陵王洛川刻的《大宋宣和遗事》和清修绠山房刻的《新编宣和遗事》,这两种都是四卷本,但从内容看,实际上和元刻本是一个系统,只是分卷不同,曾作过一些理校和臆改,错字却更多。此外,所知还有一种明末钱允治序刻的版本,但无从寓目。

水浒传中李师师的性格特点(宋江三十六人故事及其他)(5)

元刻本宣和遗事

水浒传中李师师的性格特点(宋江三十六人故事及其他)(6)

明金陵王氏洛川刻本宣和遗事卷首

国家图书馆还藏有一个明刻“古本宣和遗事”,也是两卷,书眉加有批语。上卷有残损,下卷只缺半页。但书中修改很多,已经不能说是元刻本的同一系统了。如卷上引邵雍的诗,原书说七二前言“此诗是康节《左衽吟》”,径改为“此诗是邵康节先生所作,名为《左衽吟》”。正文中还插加一些按语。如“蔡京进鸣銮记”一节中按语引“叶坦斋《笔衡》云”,又引“瞿存斋《诗话》云”,显为晚出。书中避讳到“校”“检”二字,当刻于崇祯年间。所谓“古本”,实与金圣叹的《水浒传》一样同为假托。因此只用此本作参校(简称“明本”),择要出校。据说此本与钱允治序本同一系统,有待见到钱序本后再加研究。

现存各本基本相同,因此对校的意义不大,必须运用他校法才能发现并改正一些原书文字上的错误。本书改正脱误约一百六七十处,绝大多数是以他校为依据的。

水浒传中李师师的性格特点(宋江三十六人故事及其他)(7)

书中引出的资料,对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作了一点注释和补充,意图把故事讲得更完整、更连贯一些。对于已经改编或全出虚构的故事,则尽可能找出它的原型或来源,也许有助于了解本书编者的用意,但只出校注,不改原书。

从先师浦江清先生给我指定了《宋元话本》论文题目之后,六十年来我努力以此为中心,结合宋元话本的古籍整理,做了一点工作,试图为中国白话小说的发展史积累史料,也为近代文学语言的演变史提供一些语料。现在年迈力衰,脑梗目昏,日趋“弱弩”之末的境况,在校注李师师故事之后,又衍生了校注《宣和遗事》的意愿,实在是不自量力的举动。幸而得到了中央文史研究馆的鼓励和资助,促进了这一项目的完成。感谢国家图书馆提供了王洛川本和修绠山房本的书影,感谢南京图书馆提供了明刻《古本宣和遗事》的书影。限于个人的知识和精力,书中定有不少疏失,诚希读者批评指教。

(本文为节选)

水浒传中李师师的性格特点(宋江三十六人故事及其他)(8)

《宣和遗事校注》

程毅中 校注

繁体竖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4417-8

45.00元

作者简介

程毅中,江苏苏州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华书局助理编辑、编辑、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编审。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