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微生物的图鉴(微观世界大有乾坤)
孩子会对什么感兴趣,有时候我们做父母的真心猜不到。
之前因为工作需要,我买过一本书《肠子的小心思》,这是一本大人看的科普读物,主要写了人体的肠胃系统是怎么回事。其中又重点描述了微生物在我们肠道内发挥的重要作用。
也许是里面漫画形式的插图跟我儿子一贯涂鸦的风格比较接近,他一下子就被这些插图吸引住了。
除了看到书的当时就让我讲了好几页附有插图的内容之外,自己还照着画过几幅画,并且,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时不时把这本书拿出来翻翻。
直到前阵子,我给他找到一本DK的《微生物大百科》绘本,他一下子就两眼放光,从此抛弃了那本全是字的《肠子的小心思》,开始研读起《微生物大百科》来。
这本绘本系统介绍了微生物。它从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开始说起,就细菌、病毒、藻类、真菌、古生菌五大类开始逐一介绍每种微生物的形态、属性等等。
书本最后还把人类认识微生物的历史按照发展历程总结了出来。
微生物究竟是什么?它们长什么样子?它们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通过这本绘本,孩子们就能获得直观印象和感受。
2.为什么要认识微生物?
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微生物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跟我们的关系也不大,似乎没有必要去了解。
但其实,微生物在我们身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类曾经因为不认识微生物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846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里,一位在产科工作的28岁年轻医生依格纳茨·塞麦尔维斯对于医院一个奇怪的现象产生了疑问。
这家医院共有两个诊室给妇女生产,第一诊室的死亡率相当高,平均每年约有600~800人在此因为产褥热而失去生命,而第二诊室平均只有60名妇女因产褥热丧生。
当地人们都知道第一诊室的情况,谁都不想进第一诊室生产,但医院的规定只按日期分配,并且严格遵守。为此,同样的分配比例下,两个诊室接待的产妇数量是相当的。
而且,产妇生产后患病去世的病症,在医院外也没有肆虐,当时家庭接生也很少有产褥热发生。因此,第一诊室就成了当地死亡的代名词,人人对其谈虎色变。
他分析下来,这两个诊室唯一的差别是:在第一诊室接生的是医生和医学院学生,而在第二诊室接生的是助产士和她们的学生。
当时的医生,包括塞麦尔维斯的上司在内,他们都认为产褥热是由于这座城市上空的有毒大气造成的。只有塞麦尔维斯坚持要找出这个原因。
第二年,他最钦佩的同事,一位法医病理学家柯勒什克因为做尸检时被割破了手指而病死。塞麦尔维斯在阅读验尸报告时,震惊地发现他同事病死的症状和第一诊室中见到的病症十分相似。
这一点启发了他,他开始怀疑有什么我们看不见的感染微粒从割破的手指进入了体内,同样的原因也让那些在第一诊室的产妇走向死亡。
而且,有力的推断还来自于另外一个现象:第二诊室的助产士不做尸检,而第一诊室的医生和医学院学生常常从尸检房出来后直接前往第一诊室。当时的医生们根本不会换衣服并彻底清洗双手。
思及此,塞麦尔维斯开始在第一诊室的入口放一盆漂白水,并让手下医护人员进入诊室前用它洗手。这项举措立刻产生了效果,在进行干预后的第一年内,产褥热造成的死亡率下降到1%左右。
塞麦尔维斯自此确信自己是正确的。不过遗憾的是,他的发现触怒了当时年高位重的保守派医生。尽管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事实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但当时的医学权威没办法一下子接受原因出自自己,是由于他们的不当操作造成了极高的死亡率。
因此,塞麦尔维斯任职期限一满,就遭到了医院的解雇。他在1860年出版了一本书,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但始终没有得到认可,后来他还被关进了一家精神病院,最后因为尝试逃离而被警卫打死。
塞麦尔维斯的人生令人唏嘘。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医学界的权威人士终于意识到了他这个推断的正确性。可惜的是,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塞麦尔维斯尽管为这个正确理论付出了努力和沉重的代价,但并没有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微生物大百科》上的另一案例
在《微生物大百科》这本书末尾总结的大事年表上,只写了1862年由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证明了致病菌的存在。并且,他发现了一套消毒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巴氏消毒法”。
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前人的努力下,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更科学、更安全的社会。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探索宏观空间的同时,也在往微观世界探索。人们对微生物的的研究还有更多更广的空间有待发掘。
就像《微生物大百科》说的那样,人体内的细菌比人体的细胞还要多,它们总共可达2千克之重。而大部分细菌都是对身体有益的,只有一小部分对身体有害的细菌叫作致病菌。这些对身体有益的细菌发挥的功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们可以帮助身体锻炼免疫系统,也可以帮助肠道消化食物。
在《肠子的小心思》这本书里提到,一个人体型的胖瘦甚至都和肠道内的菌群种类有关。微生物学家甚至发现:你喜欢吃什么,想吃什么,也许不是你自己想吃、喜欢吃,而是你体内的微生物在控制你产生这类想法。不过,具体微生物影响一个人的方式和程度,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的探索。
所以,对我们身体如此重要的微生物,它们构成的人类看不见的世界,不仅要让孩子去了解已有的知识,更期待我们的孩子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更多的真知。
4.有趣、有益,让孩子爱不释手
《微生物大百科》这本绘本出自图解工具书权威英国“DK”出版社,作者是英国著名科普明星史蒂夫·莫尔德,他们强强联合,制作出了这本内容丰富、科学严谨、图解清晰又有趣的绘本,把目前已知的微生物科学总结成了篇幅不长不短的图示读物,让孩子能够通过一本书开启微生物世界的大门。
显微镜下的细菌、病毒、藻类、真菌,一个个奇形怪状,就像外星人一样,特别吸引孩子的眼球。我儿子对其爱不释手,喜欢到有了要复制一本的冲动。
其中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比如致病菌的传播、人体的防御机制,以及抗生素的功用,病毒的感染机制等等,用画面的形式解释得清楚明白,孩子们在看绘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为什么要讲卫生,并且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当然,最有趣的还是那些在显微镜下露出真身的微生物,他们被设计成有鼻子有眼的卡通形象,一下子就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也能让他们更好地记住什么样的小人儿就是细菌或病毒。
其中最令人惊叹的微生物水熊,它的长相在我看来就像羊皮筏子上充气的羊皮,比羊皮筏子还丑,但它居然是生存能力超强的“巨型”微生物——长0.5毫米左右,不吃东西都能存活30年。绝对是让人过目不忘的微型动物。
总之,这本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绘本,非常值得我们去读一读。我们大人,也未必知道这么多关于微生物的知识,如果家中有孩子,更可以借此机会和他一起读一读,了解我们所不熟悉的微观世界。
对于那些从小就喜欢阅读百科类书籍的小朋友来说,这本书更是不容错过的一本。从动植物到微生物,从宏观到微观,都是我们这个地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让孩子开阔眼界的一个很好方式。
有趣、有益,诚心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希望你们会跟我儿子一样爱上这本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