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诗歌手法概谈在)


意象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诗歌手法概谈在)(1)

“象征”是舶来品,这个名词来源于新文化运动。

周作人说:“我只认为抒情是诗的本分,……而写法则觉得‘兴’最有意思,用新名词来讲或可以说是象征。”

流沙河说:“当初真不该把那个symobol译成象征,同吾国原有的象征纠缠不清。”

两先生的说法首先可以证明“象征”是翻译过来的西方诗学术语,虽然是谁首译,至今不明。

那么现代意义上的“象征”的含义是什么呢?

朱光潜先生说:“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把具体的事物来替代抽象的概念……象征的定义可以说是‘寓理于象’。”

“寓理于象”,或者说以象征理,是现代象征的本质。

而这里的理,不是情感,而是道理、物理,在某种意义上也指情操。

这说明,“象征”这种手法是古已有之的,但古代并不把它叫做“象征”,而且中外、古今的“象征”内涵还是有不同的。


意象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诗歌手法概谈在)(2)

那么,首先,译者把中国的某种手法译为“象征”,有没有依据和凭借呢?

应该有——虽然我们没有译者的自述作为证据,但可以推断出来。

比《诗经》还早的《易经》有两个概念,一是象,二是徵(即征)。

简单说卦爻呈现出来的是“象”,是“兆”,隐藏在象与兆里的是理,而联系象与理的是“征”。

不敢说一定,“象征”的现代概念大抵来源于此。

第二,在“象征”概念出现之前,古人怎样指称“象征”?

是“兴”,“比兴”,“比兴寄托”,“托物言志”。

四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而且与现代的“象征”也有区别。

悦华管见,第一,五个概念有区别也有交叉;第二,在交叉处有包含关系。

比如,现代的象征一部分属于托物言志,而托物言志是比兴寄托的一个子概念。


意象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诗歌手法概谈在)(3)

《诗经》本身有比兴存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也。这里的比兴用以起韵,用以烘托气氛,这和现代的象征是不同的。

但当《诗经》被古人用于外交辞令时,就近于现代意义上的象征了。

《左传》。秦穆公大力支持晋公子重耳复国。宴会上重耳诵《河水》,秦穆公诵《六月》。

重耳诵《河水》是通过诗中河水归海的描述来赞美秦穆公伟大,并表达了归附之意。

秦穆公诵《六月》,是表示:周天子圣明,我们作臣子的都要忠诚于他!

为什么会是这个意思呢?

因为《六月》是臣子给周王的献诗。秦穆公以此表达谦虚。当然,他一定明白了重耳的心意。

当《诗经》这样用时,就有了寄托。当然,这里还有个专有名词叫“讽”。“讽”同现代意义上的象征已经很象了。


意象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诗歌手法概谈在)(4)

屈原时代的比兴系统有些地方就与现代的象征相同了,所以现代的批评家指之为“比兴象征系统”。

《离骚》与其他一系列的篇章中,屈原以“香草美人”指称美德善政,即是一种象征。

比如“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不是指现实中的“回车驾言迈”,而是指对人生的一种选择。这种“形而上”的诉说就是一种象征。

到了唐宋,现代意义上的象征手法运用更多。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明是写惊风密雨,实际上是写恶劣的生存状态,是象征。

辛弃疾《菩萨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明是写青山绿水,实际上写阻挡不住的历史趋势,也是象征。

至于温庭筠的《菩萨蛮》,写一个女子懒于梳洗,甘愿红颜埋没,更可以看作一种整体象征:象征了一种无人见赏才华的孤绝。

上述都可以认定与现代意义上的象征同。


意象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诗歌手法概谈在)(5)

第三,现代的象征同“比兴寄托”“托物言志”还是有差异的。

首先,“比兴寄托”内涵要比“象征”广泛。

“比兴寄托”可以是借景借事借物抒情说理,而“象征”只是说理。

李商隐的《锦瑟》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即是托物起兴。此句一出,怅惘的情绪顿生。说其中包含多少思想,没有;但可以引出很多愁绪,恰切。

“比兴寄托”的寄托可以是情,也可以是思。

其次,“托物言志”与“象征”也有很大差异。

第一,象征可以是托物,也可以是借事、借景,甚至议论

《石灰吟》“焚身粉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托物且言志,是象征。

到了辛弃疾《鹧鸪天》“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这种议论就很难说是“托物”了,但它是象征。


意象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诗歌手法概谈在)(6)

第二,“托物”言的是“志”,是情操或者说思想的正能量,象征却不管这些。

TS.艾略特说,象征是为思想寻找“客观的对应物”,其中的“思想”包含了积极、消极,正面、反面。

他的《荒原》言说的是一种“失乐园”式的存在,这是“托物言志”所涵盖不了的。——就象闻一多的《死水》,写出了一种社会的没路状态,是象征,但不言志。

总之,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中国自古就有,但这种手法在中国古典诗学范畴内并没有相对应的概念。而正确地认识它,能够增强我们对古典诗歌的认知水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