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原因(他们获得了2次诺奖)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爱因斯坦

10月是属于诺贝尔奖的,虽说诺奖已经没有10年前风光了,但还是吸引了大众的关注。绝大部分人还是认为,诺奖代表了科学领域的最高水平,科学家能获得一枚诺奖,那是可以流传百世的事情。如果能得两枚诺奖,那就是传奇人物了。

今天,我就来聊聊在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五位非凡的科学家,他们获得了两次诺奖。

玛丽·居里

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原因(他们获得了2次诺奖)(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就是大家熟知的居里夫人。她在1903年,和她丈夫,皮埃尔·居里,以及贝克勒尔因为对放射性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1911年,玛丽·居里因为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奖,不过不是物理学奖,而是化学奖。

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科学家。这很不容易,大家都知道,诺奖对女性科学家并不友好。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开始颁奖以来,到2022年,已经有122届获奖人了,但一共才4位女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1963年,玛丽亚·格佩特-梅耶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科学家,第三位则是2018年的加拿大科学家多娜·斯崔克兰,第四位则是2020年的美国科学家安德烈娅·盖兹。

玛丽·居里在20世纪的早期,那时候对女性科学家的歧视比现在更厉害,她能够两次获得诺奖,除了个人出色的科研能力外,跟她的人格魅力有很大关系。

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去世后,高度评价了居里夫人。因为篇幅关系,我只摘录了一段: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新局面。这是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称赞。

莱纳斯·卡尔·鲍林

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原因(他们获得了2次诺奖)(2)

鲍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著名的化学家。他在1954年,因为化学键方面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鲍林是第二位获得两枚诺奖,而且和玛丽·居里一样,是不同的诺贝尔奖项,而且他们只有他们俩人获得过不同的诺奖。

鲍林是个科学天才,也是个奇才,涉猎了不少领域,在很多领域有很大的建树,也有领域有争议。

鲍林的几个贡献。第一,他提出了杂化轨道的理论,其实就是用量子力学来解释化学键,解释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第二,鲍林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发现了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这个发现启发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另外,鲍林是个社会活动家。二战结束后,鲍林参加反战活动,反对核试验。他起草反核宣言,在世界范围内征得11000多名科学家签名后,提交给了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还写了一本反核的书《不再有战争》,还和罗素等人创办了反对战争的杂志等等。因为这个,他获得了和平奖。

不过,鲍林到了晚年,在科学上有些“声名狼藉”,原因是他不遗余力地在宣传维生素C的功效。在1970年,鲍林写了一本书《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他认为每天服用1000毫克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可以抗病毒。后来他甚至写了一本书,说癌症患者每天服用10克的维生素C,可以抗癌。后来还写了一本书,说如果要健康长寿,每天服用维生素C6~18克……鲍林后来还认为可以增加剂量。这件事遭到了全世界医学权威的反对,主要是剂量方面的争吵。

我自己觉得,鲍林的论断是有道理的,维生素C对人体确实非常重要,可以健康长寿,可以抗癌,当然也可以预防感冒。至于剂量,则需要实验来验证。总体来说,鲍林活到93岁,也算是一个实验了。

不管如何,维生素C还是体现了鲍林作为科学家的眼光、思考,以及勇气。

约翰·巴丁

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原因(他们获得了2次诺奖)(3)

巴丁(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他分别在1956年和1972年,因为晶体管效应和超导的BCS理论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同一领域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也是唯一一个两次获得物理学诺奖的科学家。

虽然巴丁获得了巨大的荣誉,但他是一个非常低调、谦逊的人。曾经有一个“巴丁数”来形容谦虚程度,数值越高,就越谦虚。

巴丁第一次获诺奖是因为晶体管效应。巴丁无意间发现,仪器浸泡在电解液中,光电效应更强,于是他和布喇顿发明了双极型晶体管。当时的组长是肖克利,肖克利为人跋扈,爱出风头。他把巴丁等人拒绝在外,独自发明了场效应管。他们三人同时获得了诺奖,但由于受到了排挤,巴丁离开了贝尔实验室,到了伊利诺伊大学,获得了第二个诺奖。

巴丁在去贝尔实验室之前,曾经在明尼苏达大学当过三年助理教授,研究超导理论,但没有成功。巴丁去了伊利诺伊大学之后,兴趣一直在半导体和超导方面。巴丁和他的博士生,以及一位年轻的科学家提出了超导的BCS理论,解释了超导的机制。

巴丁谦虚、真诚的品行是他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两次获奖都是跟人合作而获得巨大的成果,尤其是第二次,是老年科学家和青年学者的一个完美结合。

弗雷德里克·桑格

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原因(他们获得了2次诺奖)(4)

桑格(Frederick Sanger,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著名的英国生物化学家。他分别在1958年和1980年,因为发现了胰岛素的结构和对DNA测序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桑格是第一位两次获得化学奖的科学家,也是第四位两次获得诺奖的科学家。

桑格也是一位非常有特点的科学家。他不算资质聪明,甚至可以说非常平常。因为家里非常有钱,他进入了剑桥大学学习,一开始学的是物理和化学,但物理太难了,转修了生理学。他终其一生就是用化学的方法来研究生物学。

桑格家里非常有钱,又喜欢搞科研,一开始,他不要求薪水在剑桥大学做研究。做了12年,非常枯燥的事情,给胰岛素测序,最后成功。

诺奖委员会的获奖评语是:

有些时候,重要的科学发现可以说是突然出现的——如果时机恰当,而前期研究也足够成熟的话,但您的发现却不属于这一种,测定蛋白质的结构是多年努力和辛勤工作的结果。

桑格第二次获奖也是艰苦工作的结果,在第一次获奖后20年,桑格搞出了DNA的测序。他的这个测序方法也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方法。

桑格的成功说明了一点,搞科研需要兴趣,而且需要沉得下心来,不浮躁。按照现代的考核标准,要求一年好几篇论文的要求来看,桑格估计不能当一位合格的教授。他在获第一次诺奖时,确实连个教授头衔都没有,实验室也极为简陋。只有以科研兴趣为先,才能坚持下来。

卡尔·巴里·沙普利斯

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原因(他们获得了2次诺奖)(5)

沙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1941年4月28日 - ),美国著名的化学家。 他分别在2001年和2022年,因为不对称催化和点击化学,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是继桑格之后的第二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化学奖的人。

沙普利斯也是一位非常有传奇色彩的人。他父母对他很宽松自由,在6岁的时候就独自开着小艇,从河里开到了大海。小学毕业,就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水手。这培养了他的自学和无所畏惧的精神。在科学上,很多时候需要踏入无人区的勇气。他以不对称催化出名,但他又想着新的方向,不惧怕实验室的人全部离开,自己从头开始。

沙普利斯的父亲是一位医生,他本来也想当医生,但在这期间,发现了自己对化学的兴趣,转到了化学领域。

沙普利斯经常被人作为安全工作的反例。他在1970年的时候,由于核磁管爆炸,他一只眼睛失明。他为此写文章,要求大家一定要戴好安全防护眼镜。不过,这个事故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

对于他获得的成就,沙普利斯说:

我始终在寻找线索,并一直遵循那些好的线索,即使需要以牺牲掉现在实验室的优先事项为代价。不必担心您会错过什么,因为作为研究者最后唯一重要的是您发现了什么,因为还有很多的新东西等待被发现。

这些伟大人物经历各不相同,但很多品质是一样的:对科学的好奇,在科研上的坚持,不受外界影响、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