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友 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友善,与爱国、敬业、诚信这些观念有所不同的是,它并非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核心内容。因为归根到底,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并不能给予准确的定义。尽管如此,每个人却非常重视友善,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三字经》中开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与依赖于后天教育的爱国等观念不同,友善被认知为是人的一种生来俱有的观念。我们每个人都身处社会之中,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和他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试问有哪个人不愿意在交流接触中获得他人的善待,又有哪个人会真的不明白自我的善给他人带来的愉悦呢?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友善,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友善观毫无疑问与历史上一直占据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是脱不开关系的。儒家思想以“仁爱”为其核心观念,而中国传统的友善观正是围绕这个核心,以血缘亲情为脉络,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爱有差等”的交往关系。中国传统的友善观体现了这样的鲜明特征:

其一,内在以“仁爱”为核心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在儒家看来,仁是人本性的直接体现,爱人则是“仁”之本性在社会中的外在体现。《论语.颜渊》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明确的将“仁者爱人”界定为人的本性。而这种观念,也直观的反映出儒家对于为人友善的基本态度和诉求,即友善乃是人的天性所使然,是内在的善心在外在的实践行为中的必然。

关于这一点,孟子以“孺子入井”的事例进行了更加有力的说明。孟子说,倘若今天有任何人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必然都会产生出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和小孩子的父母有什么交情,也不是想要在乡党朋友之中获得什么声誉,也不是因为听见小孩子的哭叫声音感到害怕才这么做的,而是因为每个人天生都有怜悯体恤他人之心。

孟子明确的将友善界定为人的一种先天的本性,而非是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后天认知的结果,将外在的善行归结为人的先天就具备的推己达人的同情心,这其实就是孟子的“性善论”的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观点。《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记.中庸》:“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由此可见一斑。

其二,外在以血脉亲情为脉络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费孝通先生的这段话揭示了中国人际交往关系的一个现实。即人际交往最初均是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之上的,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爱有差等”的人际交往网络。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传统的友善观起源于血缘关系之上。因此在儒家看来,“孝悌”乃是仁爱思想的核心。所谓“百善孝为先”绝非是说说而已,它是整个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关系的中心,是所有“仁爱”思想及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传统的友善观以“孝悌”为出发点。在孔子看来,所谓的“孝道”,绝不仅仅指的物质上的赡养就足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孝道”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的敬畏和尊重。由“孝悌”之道为基础,中国传统的友善观于是便呈现出一种鲜明的特征,即“爱有差等”。在儒家看来,友善的程度在人们的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并非是一视同仁的,而是因为地域、血缘、亲情以及友情等客观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内外有别的现象。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当然,传统的友善观并不是说对待社会上的其他人就不需要友善。在孔子看来,与自己关系非常近的人,往往在情感上是最深的,所谓的孝悌为重,首先就是从身边最亲的人做起,而后再扩展到社会的其他群体。换而言之也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最为亲近的人都没有好好的真情相待,怎么可能期待他还能真诚相待社会上的其他人呢?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关于友善他人的传说故事,“孺子可教”和“高山流水”这两个成语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传张良曾从容闲游于下邳桥上,有一位老人,穿着布衣,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后生小子,到桥下取鞋去!”张良很惊讶,想殴打他,因为他是老人,勉强忍住,到桥下取了鞋。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为他取了鞋,因此就跪着给他穿上。老人伸出脚穿上鞋,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讶,目送老人而去。老人去了一里地,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后生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亮的时候,跟我在此相会。”张良觉得此事很怪,跪下说:“好的。”五天后,拂晓,张良去了,老人已先到。老人生气地说:“和老人约好了,反而后到,为什么?”老人走时说:“五天以后早点儿来!”五天后鸡刚打鸣,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到了,他生气地说:“来晚了,为什么?”老人又走了,说:“五天以后再早点儿来!”五天以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如此。”老人拿出一部书,说: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

“读这本书便可成为君王之师。十年以后,你会发迹。十三年以后,小伙子你来见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老人说完就走了,没有留下别的话,这位老人从此以后没再出现。天明时张良看老人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此书非同寻常,便时常学习和诵读。后来他辅佐刘邦夺取天下,成为有名的“汉初三杰”之一。

黄石公是否确有其人其实无从可考,而作为我国正统信史“二十四史”之一的《史记》,却将这段近似于传说的内容纳入其中,恰恰反映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对于友善仁爱的重视。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

的琴弹起来。开始弹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伯牙和子期的友情故事从此传为美谈,后来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也诞生了“知音”这个日常词汇。时至今日,知音一词依然是我们对于朋友关系的最完美的形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中国社会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在此过程之中传统的友善观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冲突、冷漠的现象越来越频繁,人际交往的环境有恶化的趋势。面对这样的现实性问题,党和国家进行很多艰难的探索,在友善观建设上有了很多创新性的发展。

比较有代表性的新发展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使‘五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在全国各民族之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军民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以致人民内部的一切相互关系上,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即将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标界定为“平等、团结、友爱、互助”。毫无疑问,在这四项目标要求中,友善是最基础的要素。没有友善,团结、友爱、互助都无从谈起。

再如,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一重要文件。在《纲要》中,最基础的内容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团结友善位列其中。这也是中央第一次将友善提升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高度。在此基础上随后逐步在全社会展开的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诸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志愿者”、“扶残助残”等,无不是以友善为基础,来传递友善价值观的。2006年,胡锦涛在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时,又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而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基础内容之一,由此也凸显了友善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基础地位。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会议将友善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再一次彰显了友善在当前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今天,我们倡导友善价值观,是对古代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旨在形成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谦敬雅量,帮扶互助;先人后己,礼让待人;同声相求,宽厚相待;平等交往,助人为乐等等。友善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的黏合剂。

倡导友善价值观,需要心怀善意。可以说,在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种种素质中,友善乃是最基本的素质。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幅图画,那么,友善就是这幅图画最亮丽的底色。

倡导友善价值观,需要宽容待人。友善,就是要以德为邻,心地宽厚。友善包含宽容待人的含义。人要度量恢宏,能容事、容物、容众,容人之不足,容他人之所不能容。在人与人交往中,应不断培育友善宽容之德,既使他人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和光明,又显示自己流畅潇洒的君子之风。

倡导友善价值观,还要助人为乐。在友善的价值观中,还包含助人为乐的意思。助人为乐,顾名思义就是以帮助别人为快乐。帮助别人,可以使自己快乐起来,因为自己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了道德上的升华和精神上的愉悦。“分人一叶,即为浓荫。”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妨充满善意地援手相助、雪中送炭。助人为乐,一个更高境界就是心甘情愿为人梯、乐把金针度与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忘我境界,一种希望后来者踩着自己的肩膀攀登上更高山峰的崇高境界。

当然,提及友善的观念,我们也需要了解西方的友善观。从整个西方伦理思想史的发展进程中来看,西方的友善观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希腊友善观、欧洲中世纪友善观以及近代功利主义友善观。在古希腊时期,友善观主要体现为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德性交往关系;在中世纪时期,友善观主要是以上帝挚爱为核心;而到了近代,占据主流的则是功利主义的友善观,它是一种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终目的的交往关系,并且用契约的形式来加以维系。

例如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或者是有德性的事物。在他看来,只有人好才能形成友善的交往关系。因为亚里士多德将友爱视为一种德性,因此,在他的友善观中,他把有德性的朋友看做是友爱的基础。对于德性的追求也就成为了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最重视的内容。关于德性在交往中的地位,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在他的名作《会饮篇》中说得很明了。

故事是关于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以及苏格拉底的朋友亚西比德的。亚西比德容貌俊美、出身高贵,还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而苏格拉底年长其二十岁,容貌丑陋,然而却拥有当时全雅典公认的优良德性。在一次贵族酒会上,喝醉酒的亚西比德对苏格拉底说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

,像他这般俊美高贵的人主动与苏格拉底交朋友,作为苏格拉底而言应该欣然接受。但是苏格拉底却毫不留情地拒绝说,亚西比德这是密谋用外表的美来交换真正的美。这个故事鲜明地表达了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德性在形成友善的人际交往关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认知。

虽然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对于友善的内涵认知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友善的重视程度却是始终一致的。而由古希腊的城邦社会开始,脱胎于公民社会模式下的友善观,和中国传统的血脉亲情为基础的友善观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从而形成了自身大相径庭而又独具特色的内容。时至今日,我们经常性的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看到的人们彼此交往之间井然有序、彬彬有礼的状态,与西方传统上对于友善观念的诉求是息息相关的。

西方友善名言警句

一个人如果抛弃他忠实的朋友,就等于抛弃了他最珍贵的生命。

——索福克勒斯

竭诚相助亲密无间,乃友谊之最高境界。

——瓦鲁瓦尔

不速之客只在告辞以后才最受欢迎。

——莎士比亚

只有宽广而聪慧的心灵始终能发现友爱之情。

——海涅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西方的友善观从多个层面上都是有消极意义的。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功利主义的友善观,弱化友善行为的目的性价值,一味的强调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主体性,强化友善的工具性价值,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变成一种工具化的关系。如果不加扬弃的将其引入为我所用,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毫无疑问是非常不利的。

心灵鸡汤

1、爱你自己要爱在最后,珍爱那些恨你的人,诚实比起腐败会给你赢得更多的好处。 ——莎士比亚

2、仁人无敌于天下。 ——孟子

3、友情在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巴金

4、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英国·培根

5、友善是精神世界的阳光。

——雨果

来源:骄子情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