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名臣(这位与包公齐名的)

孤屿志 6天前

第一首以江心寺为题的诗出现于何时?

有人说是赵抃所作的《江心寺》诗,明代王光蕴编的《江心志》、清代释元奇纂修的《江心志》和陈舜咨编撰的《孤屿志》中都收录了这首诗。

福建名臣(这位与包公齐名的)(1)

《孤屿志》

赵抃是北宋名臣,与包拯齐名,世人称之为“铁面”,退休后曾来温州养老。如果这首诗真是赵抃在温州所作,那么就应该是现存最早的江心寺诗。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本期《孤屿志》为你揭开北宋“铁面御史”与江心屿扑朔迷离的历史情缘。

福建名臣(这位与包公齐名的)(2)

孙廷洪摄于20世纪70年代

赵抃真写过《江心寺》吗

赵抃(1008—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子,谥号“清献”,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

福建名臣(这位与包公齐名的)(3)

赵抃

赵抃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文学家,以诗著称,与他同时代的苏辙就曾称颂他:“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清乾隆年间所修的《四库全书》收入其《清献集》十卷。

福建名臣(这位与包公齐名的)(4)

赵抃《山药帖》纸本楷书 27.3×24.8cm 至和元年(1054)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小编翻阅《清献集》时,并没有找到这首《江心寺》。而且,赵抃来温州时已是退休之身,不符合诗中“遨头”“风流太守”的描写。

《江心寺》

峰面雪妆银世界,江心春动锦波澜。

遨头老矣君知否,莫作风流太守看。

在对比中发现,《江心寺》全诗与《清献集》中的《至成都有作二首》,几乎一模一样,仅个别文字有出入。

《至成都有作二首》

(部分)

峰耸云妆银世界,江深春动锦波澜。

遨头老矣民知否,莫作风流太守看。

据记载,赵抃于治平二年(1065)、熙宁五年(1072)两度知成都府路,《至成都》是他第二次知成都时所作。成都自正月至四月有“浣花”习俗,太守出游,士女纵观,太守被称为“遨头”。以赵抃知成都的身份,诗中用典可谓贴切。

福建名臣(这位与包公齐名的)(5)

《清献集》中的《至成都有作二首》

因此,《江心寺》一诗可能是后人误传,而这个错误发生在500年前。明万历年间,王光蕴编的《江心志》里已经把赵抃的《至成都》错归为江心诗歌,且原诗中的“江深”被改为“江心”,“峰耸云妆”变成了“峰面雪妆”,“民知否”成了“君知否”。不过在王光蕴编的《江心志》中,赵抃的这首诗是无题的。

康熙年间,释元奇纂修《江心志》,这首诗被题为《江心寺》。嘉庆年间陈舜咨编撰《孤屿志》应该是参照了前人的内容,又将这首诗编入书中。

福建名臣(这位与包公齐名的)(6)

左图为明王光蕴《江心志》,右图为清释元奇《江心志》

据考证,南宋诗人张扩所写的《宿温州江心寺诗》也许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以江心寺为题的诗作。

《宿温州江心寺诗》

出城何所诣,孤屿海云中。

寺影一拳石,潮声四面风。

断烟迷过鸟,密叶坠丹枫。

咄咄劳生梦,真成一洗空。

张扩是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北宋末年曾任处州工曹。这首诗写于张扩晚年提举两浙市舶之时,大概在绍兴十年(1140)前后,这时江心屿上的“两院”已经合并为“一寺”。

来过温州写过江心

《江心寺》虽然是张冠李戴之作,但赵抃来过温州却是肯定的。北宋元丰二年(1079),赵抃以“太子少保”致仕。当时任温州通判的儿子赵㞦便接父亲来温州养老。

《宋史》“列传第七十”记载,“屼字景仁。由荫登第,通判江州,改温州,代还,得见。时抃已谢事,神宗命为太仆丞,擢监察御史。以父老请外,提举两浙常平。元祐中,复为御史。”

1949年当代考古学家夏鼐(1910—1985年)在海坛山海神庙戏台下发现、拼合了海神庙残断石碑。据考证,此碑立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那年温州发生了风灾,太守石牧之、通判赵㞦到海神庙祷神祈佑。由海神庙残碑内容可知,《宋史》中误将“㞦”记载为“屼”。

福建名臣(这位与包公齐名的)(7)

海神庙残碑,现藏于温州市博物馆

赵抃退休后,赵㞦将父亲从衢州老家接到温州侍养。他和当时的温州知州石牧之一起去雁荡迎接老父亲,并陪同游览雁荡。赵抃有诗云:

《十八男㞦自温倅迎于雁荡,

温守石牧之以诗见寄次韵》

自谙趋拜力惟艰,柯岭归休逺帝寰。

抱瓮不能师老圃,驱车犹足访名山。

鱼书入手慇懃后,鴈字排空杳霭间。

多荷主人期我意,谢公遗迹愿跻攀。

赵抃在温州游玩时,写过与江心屿有关的诗。他在《自温将还衢郡题谢公楼》一诗中就提到: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

谢公楼位于永嘉郡城北门上(今鹿城区望江东路),原属于北门的城楼,因谢灵运常于此游览、休憩,得名“谢公楼。”谢公楼与江心屿仅一江之隔,是江心双塔最佳观赏地。

一段孝养佳话

赵㞦为了让父亲安度晚年,曾模仿春秋时楚国老莱子年七十还穿五色斑斓衣上堂作婴儿戏,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的故事,在温州的府邸附近修建“戏彩堂”接他来享福。

福建名臣(这位与包公齐名的)(8)

老莱子彩衣娱亲古砖

赵抃入住后,作诗赞云:“我憩堂中乐可知,优游逾月竟忘归。老莱不及吾儿少,且著朱衣胜彩衣。”

弘治《温州府志》有记载:“戏彩堂在旧郡治,宋赵屼倅郡时,其父清献公抃致仕家居,屼迎以就养,因取老莱子戏彩之义名堂。”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特意为赵抃父子写了一首《寄题赵㞦承事戏彩堂》。

春晚安舆遍浙东,永嘉别乘喜无穷。

橐装已笑分诸子,吏道何劳问薛公。

堂上寿樽诸掾集,室中禅论衲僧通。

兴阑却返林泉去,幕府长留孝弟风。

赵抃和赵㞦父子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戏彩堂”彰显的孝义在温州世代相承。

道光二十七年(1847),时任温州太守的梁恭辰,仿照赵㞦的做法,将其致仕家居的父亲“资政公”梁章钜接来温州任所就养,亦筑“戏彩亭”一座,作为演戏娱亲之用。他亲笔题亭匾“戏彩”二字,并作跋说:“宋温州通判赵屼,迎养其父清献公于倅厅,构戏彩堂,当时传为盛事,东坡、颖滨皆有诗。今资政公亦就养郡斋,而兹亭适成,因以名之。”

福建名臣(这位与包公齐名的)(9)

今温州市区墨池公园戏彩亭。南航 摄

民国二年(1913),温州海关监督兼外交交涉员冒广生,在关署的西侧建了一座“后戏彩堂”,将其老母从如皋接来孝养。事后还在《戏言》一文中记载说:“戏彩堂……余奉母来永嘉,曾在关署西偏建戏台,颜其堂曰‘后戏彩堂’。世岂有眉山兄弟之诗,为我张其事哉。”“眉山兄弟”指苏辙、苏轼两兄弟。

一琴一鹤传千古

《宋史》中,赵抃与包拯同传,二人曾同在御史台任职。

赵抃为殿中御史,职司宫禁之狱;包拯任御史丞,职司分巡朝外四方之狱。按今天的工作范围区分,赵抃负责首都各部委机关干部违法乱纪的案件,包拯负责地方官员违法乱纪的案件。赵抃与包拯一内一外配合相得益彰,由于两人工作中都不避权贵,因此赵抃得称为“赵铁面”,包拯得称为“包青天”。

宋史记载,宰相陈执中纵容家属殴打丫鬟致死,宋仁宗有意包庇,赵抃却先后上书二十多次要求对此严格执法并罢免陈执中。同时还弹劾了对此事不闻不问的谏官张择行和反对罢免陈执中的谏官范镇,并由此引起了与范镇长达一年多的论辩。最终结果是陈执中被贬,赵抃自身也被流放到外地。

赵抃出身贫寒,二十七岁中进士,经历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官至殿中御史,参知政事、太子少保等京职,亦先后出任河南、四川等多处地方官员。

他一生恪守“良田万顷,日进两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的座右铭,所任官职很多是令人眼红的肥差,但他始终能做到心无贪念,廉洁为官,从不为自己谋私利。

福建名臣(这位与包公齐名的)(10)

“铁面御史”赵抃一琴一鹤雕塑。陈晶摄

北宋嘉祐三年(1058),朝廷任赵抃为成都转运使,赵抃只带了一个随从,牵着一匹马,马上的行囊中有一架琴,一只白鹤。赵抃赴四川任职前,四川一些官员常常以酒食互相吃请馈赠,甚至郡衙旁边都开了许多酒家,赵抃到任后严厉整顿贪污腐化的官场恶习,使四川官场风气为之大变。

神宗皇帝大为称赞,夸赵抃“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从此“一琴一鹤”成为赵抃为官清廉的代名词。

编辑 | 连佳佳 刘曦

校对 | 郑凌

参考文献:

《诗画江心》 陈瑞赞

《孤屿志》 陈舜咨(清嘉庆)修订

《历史上的监察官 赵抃:铁面无私辨忠奸》 何忠乐

《铁面御史赵抃》 衢州市档案馆

《古代如何记载台风 海神庙碑说给你听》 陈培培

《千年“戏彩堂”,温州古代敬老风》 徐宏图

《铁面父亲与孝顺儿子,温州版父亲节感人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三十六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