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写的书(解析最受争议文学著作洛丽塔)

《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

洛丽塔写的书(解析最受争议文学著作洛丽塔)(1)

该作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

小说中的女孩原名桃乐莉·海兹(Dolores Haze),西班牙文发音的小名为洛丽塔(Lolita)或罗(Lo),因此作为书名。

禁毁原因:纳博科夫的扛鼎之作,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法国、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

洛丽塔写的书(解析最受争议文学著作洛丽塔)(2)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裔美籍小说家、文艺评论家,被世界文学评论界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体大师。他的作品中影响十分广泛,最受争议的并且使其享誉世界的是他的小说《洛丽塔》。

对我影响最大的三位女性:《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洛丽塔》,其中洛丽塔的形象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你是我的生命之光,你是我的欲望之火。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好多书单推荐这本书,买回来无意间翻看到了序言,从此开启了阅读奇书之旅。最初虽然充满热情,字里行间所描绘的故事十分独特,但这不是一本商业小说,其中大量的对美国实地的描写,让人无法一口气读完。从最初看到结束断断续续花了3个月的时间,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与最初打开这本书的时候的想法不同。我深切的意识到这本小说的价值一定不仅仅是我在小说中所看到的那么简单。

翻看历史,我们就能发现,《洛丽塔》在最初完稿后,从1955年到1982年间,《洛丽塔》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1955年9月,历经挫折之后,《洛丽塔》终于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认可,并获得出版。在宽容的法国出版后,屡屡被批评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说,也是由于这部小说一眼看去必定会产生的这种理解。

洛丽塔写的书(解析最受争议文学著作洛丽塔)(3)

1958年7月,《洛丽塔》终于在美国由普特南书局出版,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且在1959年1月爬升至《纽约时报》畅销数目第一位。但美国人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当时多半的书评都把评论集中在所谓的“洛丽塔事件”上,而不是书本身的文学价值。

关于小说,争议的焦点竟然是道德伦理问题。《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称:“《洛丽塔》无疑已是图书世界的一桩新闻……”许多人的阅读动机可能只是出于好奇要看一看《洛丽塔》到底有多“不道德”。面对不同的议论,作者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确:“在现代,‘色情’这个术语意指品质二流、商业化以及某些严格的叙述规则,那也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在色情小说里,必须有一个个性描写场面。纳博科夫也说:“《洛丽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说。”

洛丽塔写的书(解析最受争议文学著作洛丽塔)(4)

有的人所看到的是文学与文字,有的人却只看到了浮面的淫意淫词。

《洛丽塔》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它的悲剧性不是因为得到和失去,也不是因为忠诚和背叛,更不是因为它是一个涉及生活伦理的家毁人亡的故事和一个关于刑事法律的情杀案件。它的悲剧深渊乃是源于——“欲望”。在小说中很多地方运用了涉及色情的语言,那都是作者的刻意为之。纳博科夫在“谈《洛丽塔》”一文中,曾指出了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常见现象,表象看似淫秽,其深层次一定有非常严肃的文学意义。的确,在古老的欧洲,一直到18世纪,蓄意淫秽与喜剧片断、辛辣讽刺与异想天开的杰出诗人的作品,神韵常常一致。但在文体方面颇有建树的纳博科夫,并没有简单的摹仿前人作品的表现形式,他仔细分辨了下流小说和严肃创作之间的微妙的差异,指出“色情”这个词意味着平庸,以及故事叙述手法的一些条条框框。淫秽必须与陈腐相结合,因为每一种审美快感,都不得不完全被一些简单的性刺激所取代”,而《洛丽塔》“使用的是写作技巧”,追求的是“艺术的独创性”。因此,我们不妨认为,在“色情”这个能指符号之下,包藏着作者探索人类欲望问题的意志和野心。

洛丽塔写的书(解析最受争议文学著作洛丽塔)(5)

从《圣经》时代开始,“原欲”就等于“原罪”。在《圣经》故事的“伊甸园事件”中,因为好奇,因为他人怂恿,因为欲望,上帝将苦难施加到人类身上。人类因为羞愧,从此走上了赎罪之路。而在现代的《洛丽塔》中,与“伊甸园事件”不同的是,《洛丽塔》的赎罪之路不是由于羞愧,而是由于智慧所产生的内心自省,这正是《洛丽塔》在看似淫秽的外表下真正的意义所在。

亨伯特对性感少女洛丽塔的欲望追逐,从一开始就深陷在一系列自以为聪明、而实际上是愚蠢的行动之中。因为一旦走上歧途,亨伯特就会变得胆大妄为。为了接近洛丽塔,他与洛丽塔的母亲黑兹夫人结婚,实施自己的情欲计划。在黑兹夫人因车祸死去之后,亨伯特带着洛丽塔像罪犯一样,遮遮掩掩地宿栖在美国简陋的汽车旅馆。面对洛丽塔,他已经退化成一只野兽:“我爱你,我是一只五足动物,可我爱你。你可鄙、粗鲁,坏透了,可我爱你,我爱你!”为了留住这个梦想中的欲念,为了“诱惑,永恒的折磨,痒痒的难熬,疯狂的希望”,失去理智的亨伯特把他与洛丽塔的关系降低到膘客与妓女的位置,2.5美元进行的一次性交易成了亨伯特的生活目标。所以当奎尔蒂诱拐了洛丽塔,绝望的亨伯特杀死了奎尔蒂,自己也死在狱中。这就不止是欲望的破产,也是喻指迷失于欲望所导致的愚蠢而催生的毁灭悲剧。

洛丽塔写的书(解析最受争议文学著作洛丽塔)(6)

在杀死奎尔蒂之前,奎尔蒂惊惶失措的形象,正是亨伯特内心那一面镜子中的真实自我。亨伯特杀死“自己”,象征着悔过和救赎。从这个角度看,《洛丽塔》并不缺少道德批判,只是这种道德批判并不是直接了当的说,这种乱伦非常不道德,而是通过亨伯特内心的意识而体现出来的。作为一部举世公认的奇书,《洛丽塔》虽然借用情色小说的外壳,但却成功地走进了人们心灵深处,其中蕴涵的悲剧感,正反映了一个严肃作家的良心。

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对美国的批评讽刺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揭露得最为彻底的莫过于新兴的、蓬勃发展的汽车旅馆业。它们既喧闹,又粗俗。汽车旅馆一般建在公路旁,为自驾汽车的旅客提供食宿。附设有停车场。这种新型服务业的兴起与汽车工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它给社会生话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除了更多的生活便利以外,它也使交通日益拥挤,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给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不仅如此,汽车设计、装备等也变得更加豪华。成为车主们较量财富、地位的地方,其庸俗、浮华的心理昭然若揭。这一切,纳博科夫是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的。因此,他选取汽车服务业作为自己的对象,也是刻意而为之,因为汽车服务业正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

洛丽塔写的书(解析最受争议文学著作洛丽塔)(7)

在故事情节和结构上,《洛丽塔》也是十分经得起考究的。

全文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便于情感的抒发,能够给人以独特的感受。使读者感受到他整个心灵上的变化,同时读者对事物的判断也会因亨伯特的自白而偏离事实。亨伯特在他的自白中运用了暗指技巧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以博得大家的同情。

在这部小说的第一章中,我们会发现亨伯特在他的自白中通过把自己与洛丽塔的恋情比作埃德加·爱伦·坡与阿娜贝尔·李的爱情故事,从而把自己比作是像但丁、彼特拉克等这些文学巨匠中的一员,暗指读者相信他的爱情故事的确是有可能发生的。

同时亨伯持也暗指自己的事例正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体现。

亨伯特的恋女童癖主要是由于其童年时与小阿娜贝尔一次失败的恋爱经历造成的.他对小阿娜贝尔的爱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在他的潜意识中,这种恋女童癖一直缠绕着他。直到他发现了洛丽塔,他的这种本我的欲望才得到满足。

洛丽塔写的书(解析最受争议文学著作洛丽塔)(8)

一系列的巧合使得亨伯待所讲述的故事得以继续下去,巧妙地构成了故事的情节。在亨伯特每每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苦恼的时候,命运之神总会对他伸出援助之手。

除了一系列的巧合之外,在亨伯特的自白中他还使用了戏中戏的手法。亨伯特的整个经历可以总结为:寻找——抓任——享受——丢失。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莫尔蒂,他在亨伯特和洛丽塔在横穿全国的汽车旅途的过程中,写了一部戏剧《被诱惑的猎人》,该剧实质上是对整个小说发展的一个影射。该剧的剧情是一个农家女儿遇见了一位诗人,这位诗人坚持说这个农家女儿及该剧中的其他人物都是他的创造。在亨伯持的自白中,他本人可以说是一个诗人,不仅一次次地把洛丽塔诗化。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洛丽塔》仅仅是一部有些色情的奇书,但我认为,其反应的社会现象,内容的悲剧感以及文字的运用和结构的设计等等方面,毋庸置疑,《洛丽塔》是一部一流的小说,纳博科夫仅靠这一本书就有资格排在一流作家之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