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边塞诗王昌龄(王昌龄古诗闺怨)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自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很多的文人都作了闺怨诗,王昌龄的这首堪为经典。闺怨诗这个主题的诗来自于《诗经》,是《诗经》中思妇诗的延续和发展。《诗经·周南·卷耳》、《诗经·卫风·伯兮》、《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几首诗是闺怨诗的源头。《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亦是一首闺怨诗。《诗经》中的思妇诗是以征人之妇为背景,丈夫为了保家卫国而打仗,而后世闺怨诗的女主人又有了其他的分类,有丈夫在外求仕途而留下妻儿在家的,有丈夫在外从商而抛下妻子的,而以征人之妇为题的闺怨是为正统。在外求仕漂泊的文人游子,怀着济世安民的理想,以这样游子之妇为题的诗也属于正统,而商人之妇的闺怨诗仅仅是为了反应现实,属于讽刺的范畴。王昌龄的这首《闺怨》是《诗经》思妇诗的正统传承。
闺中少妇不知愁
南北朝苏子卿的《南征诗》中有:“南中地气暖,少妇莫愁寒”
唐朝王建的《秋夜曲》中有“城乌作营啼夜月,秦州少妇生离别”
“少妇”是指刚结婚不久的女子,刚结婚不久,丈夫就去边疆打仗去了。本是闺怨,王昌龄在第一句却写了少妇不知愁,为后面的诗句作了铺垫,起到反衬的作用。
春日凝装上翠楼
“凝装”是盛装之意,常居家在闺房中的少妇,每天都是简衣简妆,因为今天要出去散心登楼而进行了比较正式隆重的装扮。就这样,上妇因为不知愁而登楼,而登楼带来的却是忧愁。在古诗词中有“一登楼,就发愁”的说法,这源于“登楼”的意象。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写了一篇《登楼赋》,抒发了自己生逢乱世、客居他乡,抒发了怀才不遇和忧国忧民之愁。从那以后,文人士子们在诗中的登楼必然表达忧愁,如我们熟悉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陌”是指道路、街道,一般指小路。“杨柳”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这个意象来自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描写了征役归来的丈夫在途中思绪万千、百感交集的情感。杨柳一般和离别联系在一起。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九首》中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李白在《劳劳亭》中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回到此诗中,少妇因不知愁而登楼,登楼以后看到的是街旁的杨柳,内心顿时生起了离别之情,想到了远在边疆的丈夫。
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句诗的“教”字用得很传神,“教”读一声jiāo,涵义是“让”,而不是四声教育的意思。她后悔当初自己同意丈夫去参军,去建功立业。
第一句的少妇不知愁,少妇把愁藏在了心底,少妇的愁至始至终都是存在的,但是由于登楼看到杨柳的景色而彻底勾起了心中的幽怨,最后一个孤独带怨的闺中少妇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比宋朝,唐朝重武轻文,唐朝常年战争不断,很多男子当兵服役,与家人一起饱尝着生离死别的痛苦。闺怨诗并不是专门描写爱情的诗,是借女子的闺怨来反映现实、诠释离别、歌颂英雄气概、抒发家国情怀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