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朝代灭蝗灾(宋朝有蝗灾年96个)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饱受蝗虫灾害的影响。殷商甲骨文上,就有关于蝗灾的记载,所谓”秋为聚”,“秋”指的就是蝗虫。蝗虫成灾,遮天蔽日,浩浩荡荡,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粮食绝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饥荒,留下一片,最终“饿殍遍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历朝历代,我国人民都在不断地与蝗虫作斗争,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中国三千多年的斗蝗史上,宋代可圈可点。
据统计,在两宋300年间,共累计蝗灾年96个,北宋65,南宋31,宋人深受蝗虫困扰,在抗蝗斗争中,宋人吸取了许多经验教训,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宋朝在中国治蝗史上可谓承前启后,成效斐然,甚至出现了十几次”蝗不为灾”的现象:端拱二年(989年)“八月辛丑,密州言蝗不为灾”,淳化元年(990年)“是岁,曹单二州有蝗,不为灾。”
那么宋代抗蝗究竟有哪些先进之处呢?
上图_ 近代捕蝗照
- 敢于灭蝗
古人有着所谓“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自然界的雷霆雨露都和人的行为息息相关。人在做,天在看,撒个谎,发个毒誓,便“天打五雷轰”了。若是国君,做了什么坏事,就更了不得了,地震,洪灾、干旱,各种天灾就会降临,蝗灾也属其中之一。且夫蝗虫者,虫中之皇也,是上天所派,以惩戒人间。人力皆不可抵挡。蝗虫来了,只有向上天忏悔,深自咎责,才有可能让蝗灾减轻。抗蝗,就是逆天行事。唐代诗人白居易就说:“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自然也有敢做敢为的皇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捕蝗杀蝗,如唐玄宗,就在贤相姚崇襄助下,“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并且为了破除百姓的迷信,玄宗还亲自吃了蝗虫。
但是,敢于果断灭蝗的政治家,在宋朝之前为数不多。唐玄宗灭蝗,就招到群臣反对,“时议者喧哗”“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而这一点在宋朝有了明显的改观。
上图_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上图_ 唐代《捕蝗图》
宋人,也信天命,也信天人感应,宋朝的皇帝在蝗灾时候,也下诏罪己,“老天爷啊,是我错了,把蝗虫收了吧”,也采用祭祀、斋戒的办法,来消弭蝗灾。但是,宋代的朝廷,在祭祀鬼神的同时,都主张要剿灭蝗虫,没有了蝗虫是天虫不可杀的说法,对待蝗灾,有了更为积极的态度。欧阳修说“孽虫虽甚众,嫉恶苟锐无难为。”朱熹为官”尤以缉盗捕蝗兴水利为缉盗捕蝗兴水利为急。”面对大型蝗灾,宋代各个帝王,各级地方官员,对蝗虫的态度基本就是“杀、杀、杀。”
这一点,从宋人祭的蝗神就可以看出来,在宋以前,没有专门的蝗神,蝗灾来了,基本就是祭天,乞求上天收回蝗虫。
而到了宋代有了蝗神刘猛将,这个刘猛将相传就是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刘锜,刘锜曾经大破金国精锐骑兵拐子马,大概是他能打马,所以百姓也认为他也能打蚂蚱吧。传说,刘猛将不仅可以用短刀斩马蹄,还会放出叫“旁不啃”的小虫,吃掉蝗虫。宋人的蝗神,已经从降灾惩罚人的上帝,变成了杀灭蝗虫的英雄,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在天灾面前宋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救灾的思想。
上图_ 蝗虫成长过程
- 观察蝗虫,研究蝗虫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兵如此,灭蝗也如此,宋代人对蝗虫有了更为细致深入的观察研究。已经能够详细地描述蝗虫的生命周期,“蝗才飞下即交合,数日,产子如麦门冬之状,日以长大。又数日。其中出如黑蚁者八十一枚,即钻入地中…至来年禾秀时乃出,旋生翅羽。”
宋人还发现了蝗虫的趋光性,并以此捕蝗,“飞蝗入境,吏民请坎瘗火焚之。”蝗虫早晨笨拙,不能飞舞跳跃,“每日侵晨尽聚草梢食露,体重不能飞跃。”对蝗虫的食性,宋人也有研究,发现蝗虫喜欢吃禾本科的水稻,小麦,而对豆类不感兴趣。所以“广收豌豆,教民种食。”但是蝗虫成灾时,也会无所不食,“山川草木皆尽”。
宋人还发现了一些寄生虫也能够置蝗虫于死地,说蝗虫“又自溃其腹,有小虫食之者。”“每一蝗,有一蛆,食其脑。”“十顷飞蝗戴蛆死”等等。
上图_ 蝗虫身体构造
有一种麦角菌科的真菌,是冬虫夏草的表亲,寄生在蝗虫体内,它可以控制蝗虫的神经系统,使得蝗虫变成“僵尸虫”,在吸干蝗虫血肉之后,控制蝗虫爬到高处,杀死蝗虫,然后释放出孢子。这一现象也被宋人记录,淳化三年七月,“蛾,蝗抱草自死”,元符元年,八月”高邮军蝗抱草死”。
当然,宋人对于蝗虫的看法,还有很多不科学之处。比如有人就觉得蝗虫是虾变的,大概是蝗虫长得比较像虾的原因吧。《太平广记》里就说,蝗虫和虾可以互相转换,蝗虫入水,就变成虾,虾出了水,在一定情况下,就可以变成蝗虫。
上图_ 《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为宋代人撰写的一部大书
- 成体系的灭蝗机制
蝗虫一来,铺天盖地。大型特大型蝗灾,必须要靠政府组织民众、动员民众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抵御。在宋代以前,政府组织灭蝗时而有之。但是,以立法形式,建立一整套常态化机制,剿灭蝗虫,还是从宋代开始的。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宋神宗下诏书,颁布了“除殄蝗虫种子法”,大致规定,由各处县令要落实责任,敢于担当,负责本地的灭蝗工作。县域广大的,还要分派通判、职官、监司提举专项落实。地方政府可以招聘社会人员,进行蝗虫捕杀,依照捕杀的蝗蝻数量支付工钱,如果在捕杀过程中,破坏了庄稼,政府予以赔偿。
上图_ 捕蝻孽图(源自清朝陈崇砥《治蝗书》)
到了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朝廷又推出了“捕蝗法”,建立了一整套的蝗灾监督预警捕杀救济体系。如果有人发现了蝗虫,必须要及时汇报县官,县官必须组织保长捕杀,并视灾情程度,上报蝗情。上级掌握蝗情后,应该对防蝗工作进行指导,派遣专员进行监督,调拨专款进行灭蝗和灾后救济。如果对蝗情隐瞒不报,或者治蝗不力,将依法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责。
到了南宋,宋孝宗又颁布了“诸州官捕蝗之罚”,总共六条,细化了州级官员责任。比如规定州官如果发现有飞蝗住落在官私荒田里,就必须派人取挖掘虫子,如果处理不当,造成次年发生蝗情的,州官要打100板子。
上图_ 赵昚(shèn,1127年-1194年),宋孝宗
宋朝的依法治蝗,有监督、有考核、有激励。促进了各级官名积极参与治理蝗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春正月己卯“诏去岁飞蝗所至遗种,恐春夏滋长。其令民掘蝗子,每升给菽米五斗,既而诸州言的蝗种万余石。”
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四月,“飞蝗越淮而南,江、淮郡蝗,自夏徂秋。诸道捕蝗者以千百石计,饥民竞捕,官出粟易蝗者千百斛。”
在波澜壮阔的灭蝗运动中,也涌现了一批批先进的人物事迹,有的干部风餐露宿,坚守在抗蝗第一线“马病风尘里,人疲薄岭间”,兢兢业业的苏东坡,“我仆既胼胝,我马亦疑矻。”还有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在抗蝗一线,以身殉职,“捕蝗而喝死”。
一批又一批的官民,为保生产,为求生存,在没有机械化设备、没有化学的农药的宋代,用人工驱赶、放火焚烧、挖掘虫卵等人工方法,谱写了一首首抗蝗悲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面对天灾,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上图_ 《捕蝗要诀》扫蝻子初生式、坑埋式
上图_ 《捕蝗要诀》由清代钱炘和辑。书内提到了蝗虫、蝻(幼蝗)的生态、习性以及捕蝗治蝻的方法等
- 存在的问题
宋朝毕竟还是专制主义的封建社会,封建官场上的种种腐朽,严重影响了宋代的灭蝗工作,有的官员谎报政绩,欺上瞒下,鼓吹是太平盛世的“德政仁政”,感动了上天,使得“蝗不为灾”。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淮南转运判官姚岳,防控蝗灾不利,还谎称蝗虫“抱草皆死”,是祥瑞之兆,代表着我大宋太平盛世,重开尧舜之天,还要让史官把这“祥瑞”写进史书。结果谎言被揭穿,受到了免职处分,并被写入史书“为中外佞臣之戒。”
还有的官员,不担当,不作为,推卸责任。有一年泰兴县爆发蝗灾,县令隐瞒灾情,说“本县无严重蝗情”,“一点小小蝗虫,可防可控”,结果上司到泰兴视察,发现蝗情严重,泰兴县令就对上司说,“本县原来没有蝗灾,蝗虫都是不久前从邻县如皋飞过来的。上司便下文到如皋县询问情况,如皋县令钱穆甫回复了一首打油诗:“蝗虫本是天灾,并非县令不才,既从敝县飞去,务请贵县押来。”
正是有了这些庸碌狡猾而又贪赃枉法的官吏,导致了蝗灾的恶化。
上图_ 宋朝官员
宋代诗人王令写了一首诗《梦蝗》,借蝗虫之口,说出蝗灾导致饿殍遍野的原因在于“贵贱等第殊”,做官的“高堂倾美酒,脔肉烩白鱼”百姓”贫者无室庐”“贱者饿无食”。
诗人还写了一首《原蝗》诗,更是直接指出是官府不关心民间疾苦,对蝗虫的熟视无睹、毫无作为导致了严重的蝗灾,“鱼枯生虫肉腐蠹,理有常尔何无疑”,并点名了蝗虫灾害的根本“始知在人不在天。”
“始知在人不在天”这也许就是宋代灭蝗给我们最重要的经验教训。
文:大型狮子
参考资料:
【1】宋代依法治蝗述论 丁建军 郭志安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5
【2】始知在人不在天:宋代“蝗不为灾”现象考察 金城 农业考古 2019.4
【3】北宋时期的蝗灾及治蝗措施——以神宗朝为中心的考察 金城 刘恒武 农业考古 2015.5
【4】宋代蝗虫诗与文学的社会功能分析管见 李璐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4
【5】中国蝗灾史 章义和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