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浙大内迁至贵州哪里(你知道抗战时期上海复旦大学迁往重庆北碚夏坝的那段尘封往事)

校史沿革

复旦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享誉海内的著名高校。复旦大学的前身为复旦公学,创建于1905年,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 “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歌》的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表达自强不息、追求光明、教育强国的爱国志向。1917年,复旦公学开始创办大学本科,改校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复旦师生分为两部,一部内迁至重庆北碚(渝校),一部坚持上海市区赁屋复课(沪校)。1941年11月2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决议,复旦大学渝校由私立改为国立,由吴南轩任校长。1946年8月,复旦渝校师生迁回上海江湾原址。

抗日烽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家濒临危急存亡之秋,抗日救亡的呼声日甚一日,“沪上诸校,骚动不安,尤以复旦为烈”。复旦师生基于爱国义愤,率先五次赴南京政府请愿。国民政府消极抗战,讳莫如深。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战火纷飞。国民政府教育部派员到沪,指示复旦、大同、大夏、光华四所大学,效法平、津大学,组成临时联合大学内迁。后大同、光华因经费无着而退出。复旦、大夏则依教育部要求,组成临时大学。并遵教育部令将临时联大分为二部,一部迁往江西(复旦大学师生为主体)、二部迁往贵州(大夏大学师生为主体)。

抗战时浙大内迁至贵州哪里(你知道抗战时期上海复旦大学迁往重庆北碚夏坝的那段尘封往事)(1)

图一|四清居|陈珲藏

1937年11月12日,国军西退,上海沦陷,复旦大学江湾校舍亦被日军占领。图一展示的即为一枚复旦大学江湾校舍复旦大学校门被日军占领之明信片。以复旦大学师生为主体的临时联大一部先迁至江西庐山牯岭,以普仁医院为校舍。学生宿舍则借设于牯岭避暑旅舍,并于十一月八日开学。后战事急转直下,日军分兵三路进逼南京,临时联大一部遂决定内迁贵阳,与联大二部合并。1937年12月1日,国民党军委会安排招商局永利轮开至九江,本欲运送迁至庐山的中央政治学校师生西迁,但因该校准备未果,遂让复旦师生先行使用。轮船运送联大西迁师生共计五百余人至宜昌后,不能继续上航,遂在宜昌侯船半月。最后分三批入川,十二月底到达重庆。联大一部到达重庆后,受到复旦校友和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其时,贵阳联大二部则来电挡驾,重庆各界则欢迎复旦留川复校。临时联大一部复旦大学师生遂决定留川复校。

弦歌不绝

1938年2月,决定留川复校的复旦大学师生便开始了校舍的选址工作。时任复旦副校长吴南轩在重庆校友协助下,赴嘉陵江三峡一带寻找校址。最后确定在重庆北边一百五十余里北碚对岸的夏坝。夏坝原名下坝,解放后复旦大学第一任校长陈望道以“华夏”的“夏”字重新命名,寓意华夏之坝、青春之坝,以表达复旦师生的满腔爱国之情以及对夏坝这段历史的难忘情缘。

北碚夏坝背靠琼玉山、面对嘉陵江,位千黄桷镇与东阳镇之间,有平坦土地一千余亩。与北碚夹江相望,风景秀丽,诚为建校佳地。但夏坝所属的黄桷镇原是嘉陵江畔的一个荒镇,人烟稀少,屋宇湫溢,自然没有现成的校舍可资应用。1938年2月下旬,复旦师生逐批到达,校舍始借黄桷镇河神庙 (又名紫阳宫) 为办公室,小学余屋为教学使用,煤炭坪开辟为学生宿舍,王家花园则为教师宿舍。《复旦大学志》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复旦渝校师生的描述“荒村茅舍,屋宇简陋,风雨晨昏,江水暴涨,有成泽国之虞。但五百师生,不避艰险,间关万里,来此小镇,均能以抗战自励,精神振奋、教学认真,生活简朴,课余之暇, 从事救亡宣传,进行社会调查,破有一番新兴气象”。至此,复旦大学便开启了北碚黄桷镇的八年有余得留川岁月。

图二展示的是一枚1938年复旦大学西迁至重庆北碚夏坝后寄与学生的成绩册(注册表)。信封左上角印制“四川重庆.复旦大学注册组”,封背贴民普13北平版烈士像邮票壹分四枚,民普11伦敦一版孙像邮票伍分一枚,邮资总计九分,符合当时的外埠挂号印刷品邮资。该封邮票销民国廿七年(一九三八年)十月四日东川黄桷树三格式全实线戳,落地戳为重庆中英文三格式点线戳。

抗战时浙大内迁至贵州哪里(你知道抗战时期上海复旦大学迁往重庆北碚夏坝的那段尘封往事)(2)

图二|四清居|陈珲藏

从该封不难看出,此时的复旦大学正是位于重庆北碚夏坝的黄桷镇,而黄桷树邮局的主要服务对象及为复旦大学师生。查阅相关邮政史资料得知,黄桷(树)邮政局属内地三等乙级邮局,1938年开局,正值复旦大学西迁夏坝复校之时。图三为当时的黄桷树邮局使用的东川黄桷树邮局铜质阴刻印章。

抗战时浙大内迁至贵州哪里(你知道抗战时期上海复旦大学迁往重庆北碚夏坝的那段尘封往事)(3)

图三|图源网络

无独有偶,图四展示的则是一枚1945年6月从湖北恩施寄至四川北碚复旦大学的湖北省政府教育厅公函封,收信人正是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章益(1901~1986)。该封贴民普39重庆大东版中山像邮票贰圆一枚,符合当时的外埠平信邮资。销票戳为湖北恩施1945年6月29日三格式点线戳,落地为东川黄桷树三格式点线戳,正是复旦大学北碚黄桷镇所在地邮局。此封另有一特别之处,乃是当时的湖北省政府由于抗日战争,武汉沦陷,已经西迁至湖北恩施,教育厅亦随之迁往恩施,直至1945年10月迁回江城武汉。两个历经近一个世纪的老信封,有力印证了复旦大学西迁黄桷镇那段历史。

抗战时浙大内迁至贵州哪里(你知道抗战时期上海复旦大学迁往重庆北碚夏坝的那段尘封往事)(4)

图四|四清居|陈珲藏

东归江湾

1945年9月2日,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此时,身在四川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师生们也加紧了东归上海江湾的进程。

在日占上海时期,复旦大学江湾校舍,被当时的伪上海大学占用。日本投降前夕,时任复旦大学(沪校)校长的李登辉曾派人潜回江湾,校舍损毁十分严重。当时,蒋介石对于复旦大学的回迁问题也十分重视,曾经示意教育部将新校址设于苏北,教育部随即遵照其意洽办,初定海州,复改徐州,后因抗战前复旦受赠太湖边大雷嘴土地为建校用地,最后确定为无锡。

1945年10月,复旦大学(渝校)校长章益飞机抵沪,开始迁校相关事宜。10月中旬与金通尹赴无锡接洽,受到当地人士及相关要员欢迎,但无锡校舍尚待建筑,上海赫德路(今常德路)校舍狭小,时间紧迫,因此决定先行迁回上海江湾复课。1945年11月,复旦大学(沪校)土木系与化学系师生二百余人,先行迁回江湾上课;1946年3月底,沪校其余各系陆续迁回江湾;1946年5月12日,复旦大学(渝校)师生提前放暑假,分水陆路两路复员东归,陆路主要经川陕公路、陇海线、津浦线、沪宁线铁路返回上海,水路则乘轮沿长江东下,到九月份复员工作基本结束。历经近九年的艰苦岁月,复旦大学沪、渝两校终于合并。

抗战时浙大内迁至贵州哪里(你知道抗战时期上海复旦大学迁往重庆北碚夏坝的那段尘封往事)(5)

图五|四清居|陈珲藏

图五为一枚1946年由江苏南京世界学生服务社中国分社寄往上海复旦大学训导处的公函封,背贴民普40重庆中央版孙像邮票叁拾圆三枚,邮资共计九十圆,符合当时的超重两个单位挂号信函邮资。该封销46年10月23日南京中英文点线三格戳,落地为上海江湾46年10月25日三格式点线戳,此亦证明此时的复旦大学已经从北碚夏坝黄桷镇迁回上海江湾校舍。

结语

本文所展示的这些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明信片、老信封,再次让我们见证了那段战火烽飞,弦歌不绝的日子。复旦大学西迁夏坝后,夏坝的文化逐渐繁荣起来。在当时与重庆沙坪坝、江津白沙坝、成都华西坝并称抗战文化四坝 ,而这四坝正是当时中国教育西迁的一个缩影,集中了中国大批的高校与政府文化教育部门,在中国的教育史与抗战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若干年后,黄桷树亦被重庆市政府确定为市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