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在海中怎么生存(探访国宝幼儿园)
(新春见闻)探访国宝“幼儿园”: 25万尾中华鲟稳定生长
中新社宜昌2月2日电 题:探访国宝“幼儿园”:25万尾中华鲟稳定生长
中新社记者 郭晓莹
2日8时,张德志把为中华鲟宝宝们准备的“营养早餐”撒进一个个养殖池,颗粒入水发出阵阵轻微水花声。
“鱼保姆”留守岗位看护中华鲟幼鱼。 郭晓莹 摄
张德志是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宜昌实验站站长,也是春节期间留守岗位的“鱼保姆”之一。喂食、清污、排污、测量水质、检查鱼类活动情况和健康状态,是他们每天必须要做好的基础管理工作。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素有“活化石”之称,也被称为“水中国宝”。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急剧衰退,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国际极危物种。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宜昌实验站坐落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的河心小岛上,养殖着国内数量最大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
25万尾“子二代”中华鲟幼鱼生长发育状况正常。 郭晓莹 摄
2021年,该实验站的“子二代”中华鲟全人工繁育规模创新高,共孵化鱼苗60万尾,培育10至20厘米规格幼鱼25万尾。目前,这些中华鲟幼鱼进入稳定生长期。
流水养殖车间就是这些中华鲟宝宝的“幼儿园”。水池内,几个月大的幼鱼拖着长长的尾巴,摆着尖尖的脑袋,随着水流,自由地游弋。
“中华鲟幼鱼对水质要求很高,我们采用井水养殖,水温控制在14摄氏度。”张德志介绍,养殖车间为中华鲟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了中华鲟幼苗早期的存活率。目前25万尾“子二代”中华鲟幼鱼生长发育状况正常,最大的已经有25厘米。三四月份,它们将被放归长江,补充野外种群数量。
在张德志的家乡荆州,中华鲟被称为“鳇鱼”。小时候,他常常听大人们讲鳇鱼的故事,却没有真正见到过。从事中华鲟育种工作,源于幼年时期对中华鲟的好奇。
流水养殖车间是中华鲟宝宝的“幼儿园”。 郭晓莹 摄
张德志说,中华鲟出生在长江中上游,常年生活在大海,成年后能准确无误地回到出生地婚配产子,“它们身上有太多的谜,我们人类所知道的,其实很少”。
大学毕业后,张德志进入中华鲟研究所从事育种工作,至今已27年。他还记得,最早的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以成熟中华鲟脑垂体进行催产,这种催产方式需要牺牲亲本的生命,代价之大令人心痛。
2009年,中华鲟研究所对子一代中华鲟亲鱼催产成功,世界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中华鲟破膜而出。从此,一批批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在这里出生,并踏上回归长江的旅程。
每年秋季至次年春季是中华鲟繁殖和生长的黄金季节,也是“鱼保姆”们最忙碌的时候,需要日夜查看它们的生长状态,严格控制水温、光线、进食、防病等。以前有多少个春节没有回家,张德志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2017年至今的每一个春节,他都是和中华鲟宝宝们一起度过的。
张德志告诉记者,随着“子二代”中华鲟发育成熟进入繁殖序列,中华鲟研究所宜昌实验站有望在今年使用“子二代”个体开展中华鲟全人工繁殖。
“尽管人工繁育技术在不断成熟,我们最大的愿望仍然是能够看到它们实现自然繁殖、重建野外种群,在长江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张德志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