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习的影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
在刚开学的9月,一位学生倒在一堆打印好的材料中,团委一位负责的同学扑上去拼命摇醒:“同学,你醒醒啊。”
他虚弱地微睁双目,颤抖的右手努力去捡散落的纸张,吃力地说:“这,这是我的暑期实践报告结项材料,有实践日志、心得体会总结、调研问卷、分析报告、照片、视频、宣传画册以及承诺书,还有提交的优秀团队申报表、优秀实践成果申报表、先进个人申报表......请,请一定代我转交组织。”说完又陷入昏迷。
团委负责同学含泪晃着他的身子:“同学,同学,你醒醒,快醒醒,组织还...还有要求,还要交电子版......”
1
“变味”的社会实践还有意义么?
伴随着暑假的到来,各大高校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当然各种“短期支教无用”、“社会实践求盖章”、“代写实践调研报告”等各种消息也开始甚嚣尘上。可如今,“变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真的有意义吗?
有的团队选择旅游景点进行社会实践,拿着学校给的经费,变相成为公费旅行,这个“所谓实践”实际就是去玩,然后顺便“实践”。扛着实践团大旗,穿着统一的队服,然而最后却只是拍几张合影然后回家。
有的团队报着实践类型各式各样的“院级团队”、“个人返乡实践”,直接就不去实地社会实践,却在临开学之际,让家长找人随便帮忙“开个证明盖个章”,从网上复制粘贴一份调研报告,随便修改一下敷衍应付结项。
2
宣传报道的狂轰滥炸
“老师您好,今年暑假,我们XX学校几个大学生将赴外地进行社会实践,能否为我们报道一下? ”每到暑假,不少陌生大学生会给报社媒体打来电话,希望通过报道扩大活动的宣传效果。不少大学生使出浑身解数,动用一切社会关系“扫荡”媒体,更有甚者,还未开始实践,就已预定好媒体,希望对该社会实践活动予以关注和报道。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何如此钟情于媒体?请看江苏某高校的暑期实践方案↓↓
每年暑假,每所大学都有几十支、甚至上百支社会实践队伍,几乎每一队都有专门负责宣传的媒体联络员。有人专门负责写稿,有人负责拍照摄影,有人则负责找媒体。队员们动用一切社会关系,找父母或找老师帮忙联系报社记者,希望能发稿。
不少学生坦言,主要是因为在评比“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时,如果有媒体报道可以“加分”。
如果获得市级、校级优秀团队或者优秀实践成果,还能获得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报销部分费用。
除了经济奖励外,社会实践得奖可以在综合素质评定上加分,对今后评比三好、优秀干部、奖学金、就业等方面会有一定帮助。
3
重点不在于实践,而在于社会
以前有一位能力很强的女同学带领的实践团队,去调查她家乡的工厂污水排放问题。甚至还联系了环保相关媒体(挺有名气的一媒体,导师联系的)以及凤凰网、人民日报等等平台要发稿,那人家能让她调查吗?
企业一顿好堵,把我那女同学堵的不行,气得来向我倾诉,说实践进度为此拖了好几天。最后还是找关系联系了企业,说只参观不外传,才给她们进了大门,还被别人凶了一顿。
实践遇到这样的事情,确实不得已。可是选题之初就没有考虑到吗?地方企业污染,地方管理者会不知道?知道为什么还不处理?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是你一个大学生(或者一小撮大学生)就能触碰到的?
想都别想。社会实践也要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啊(手动滑稽)。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权当是踏入新领域参观,然后草草结束自己的实践报告。几个媒体期待搞个大新闻,也没能成功。企业的联系人,还气得不轻。
小时候以为自己心怀正义,以为能靠自己的执着和努力颠覆些什么,可是真正接触到社会的逻辑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小火星,连火苗都算不上,还没来得及亮起来,就被人踩灭了。
为什么说是添乱?因为你想做的,本就很少能做到。最后你所做的,只不过是让所有人白忙活一番,然后无功而返罢了。
比如我曾参加的一个探究传统手工艺传承新出路的实践,从准备到结束,战线之长甚至超过了在校内办一场大型活动。
目标定的很美好,给传统手工艺寻找更多传承的机缘和渠道。也联系了很多手工艺人,约谈了不少相关机构,走访了很多博物馆,最后却发现,这些问题存在于政府政策、利益、价值观等等很多很多的方面,不是拓宽渠道能解决的。
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在宣传稿里写上,“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还在路上。”
对,还在路上,永远在路上。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立的初衷绝对无可厚非,青年服务国家,乃是通过这样的一个途径让大部分在学校的青年学子体验社会、感知国情,在实践中历练,在实践中成才,增长在学校无法体验到的见识,但全社会依旧有很多功课需要补上,现在的社会实践,重点不在于实践,而在于社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