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在葆的儿子也是演员吗(一生拍戏不为钱)
春节还没完全过去,就有坏消息传来。
2020我们跟许多名人说了再见,刚迎来2021,噩耗就传来——
2021年2月13日,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杨在葆离世,享年85岁。
说起杨在葆这个名字,90后甚至80后可能一无所知,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杨在葆”这个名字代表的可都是响当当的银幕硬汉。
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是一代人的青春偶像,是今天成龙、史泰龙、施瓦辛格一般的存在。
虽然,他没有战胜病魔最终离我们远去,但在那个黑白和彩色交织的年代里,他扮演的那些银幕硬汉精神,却始终值得我们学习和敬畏。
1935年6月25日,杨在葆出生于安徽宿州。儿时在庄稼地里长大,年幼丧父,小小的杨在葆一直跟着母亲过活。
这个浓眉大眼的孩子从小不喜欢武打和运动,却对文艺偏爱有加。小学时,他就常参加说快板、演双簧等文艺活动。
小学毕业后,杨在葆考入当时的皖北区联合中学,在校期间老师时常会带着学生排练话剧,杨在葆在中学时就对话剧有浓厚的兴趣。
1952年,17岁的杨在葆考取了宿城一中,并担任学生会文娱部长。这时候他的文艺天赋很快发挥出来,周末的晚上他经常组织并亲自参演话剧《民主青年进行曲》、《方珍珠》。
此时中国刚刚解放不久,全国文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一腔表演抱负的杨在葆在1955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并在1959年顺利毕业,担任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员。
此时的杨在葆已经24岁,正值人生最好的年纪。
从老照片不难看出,杨在葆并不是时下流行的奶油鲜肉,他外形粗犷健壮,骨相棱角分明,长得一脸正气,身材魁梧硬挺。
在电影多为战争戏的50年代,杨在葆这种形象,简直就是天生的正派硬汉。
果然,1960年,杨在葆刚刚毕业一年后,他就在汤晓丹导演执导的电影《红日》里得到了一个角色——连长石东根。
虽然不是主角,但刚刚毕业的杨在葆朝气蓬勃,将一腔热情全部倾注在了表演里。
这个农民出身的基层指战员形象,也变得更加立体。
原本这个年代的电影形象都很脸谱化,杨在葆的石东根却像极了《亮剑》里的李云龙,生活里散漫霸气,战场上却英勇无畏。后来证明,这个角色塑造得成功,但是他付出了血的代价,简直是以生命换的。
因为有性格,所以受喜欢。
在所有同质化的英雄形象中,杨在葆第一次被全国观众熟知。
杨在葆第二个受欢迎的角色也是连长,在1964年的电影《白求恩》中,他饰演了八路军的徐连长。
浓眉大眼的形象和气质让杨在葆很受欢迎,也为他之后的事业铺平了道路。
1965年,赵明导演执导,表现年轻的地质勘探队员理想和报效祖国的影片《年轻的一代》播出,杨在葆第一次在影片中扮演男一号,这次他饰演的是有崇高志向的青年肖继业。
这是讲求奉献和开拓的年代,杨在葆饰演的肖继业身上,集中了那个时代年轻人最饱满的热情和活力,寄托着那个时代年轻人最崇高的志向和理想。
而肖继业的性格,跟杨在葆本人也很像。
他在演别人,也在演自己,拍摄过程中杨在葆一直很兴奋,而电影播出后也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肖继业,成了那时候最火的青春偶像。
肖继业对年轻人的影响之大,是杨在葆没想到的。他之前不知道,原来演电影能对别人有这么大的影响。
从那时候起,杨在葆每饰演一个角色,都会在心底里问问自己:“这戏对社会有没有价值?”
事业顺风顺水,杨在葆却遇到牢狱之灾。
当杨在葆入狱的时候,他害怕拖累妻子和孩子,就提出来了离婚。
妻子不仅拒绝,为了鼓励杨在葆坚持下去,她经常亲自给丈夫缝制坎肩。
并在里面塞上纸条,纸条上面写的都是对丈夫鼓励的话,还有对未来的期望。
在那些日子里面,妻子的这些话就像指明灯一样,让杨在葆的内心看到了光明。
1976年杨在葆等到了被平反的这一天,他终于恢复了自己以往的自由身。
浴火之后,1976年到1981年,杨在葆重新出发,他想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这5年间,他连续参演了《大江滔滔》《大刀记》《从奴隶到将军》《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电影。
尤其在《从奴隶到将军》中,杨在葆放下了所有将军高大全的形象,以深沉、粗犷而又不失细腻的表演塑造了红军将军罗霄。
他把一个由小奴隶到红军将领的性格成长过程,不露痕迹地刻画出来。
1983年,杨在葆迎来演艺生涯的第二春,这一年他参演了电影《血,总是热的》。
在杨在葆心里,这也是自己最满意的电影。
电影中,他饰演了一位名叫罗心刚的厂长,这是一个锐意改革者,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电影里的杨在葆再次发挥了自己优势。
他不仅很好地表现了罗心刚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还将他处乱不惊的性格特点塑造地恰到好处。
最终,凭借《血,总是热的》,杨在葆拿下第4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7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电影激起了杨在葆导演的欲望,最终在1985年,他自导自演了反映改革开放的影片《代理市长》。
杨在葆再次以为民请命的市长形象,荣获第九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但这次高光之后,杨在葆却慢慢沉寂。
一方面,他受到家庭和事业的双重打击。
在拍摄《血,总是热的》期间,杨在葆发妻夏启英因尿毒症住院,不久就不幸去世。
一直照顾妻子的杨在葆在七尺白布上挥毫写下了一幅挽联:一生清白无媚俗,遇难时节有傲骨。
1984年,获得百花金鸡双奖的杨在葆,悄悄地做了一件事。
他取出珍藏的一缕头发,和两块奖牌缠绕在一起,郑重地放进了妻子夏启英的骨灰盒里,头发是他帮病重妻子梳头时飘落下来的,他小心地保留了好几年,没有人知道。
妻子去世的第三天,导演在电话里不停地催促杨在葆,“救场如救火”,他二话没说,离家赶赴电影《双雄会》的外景地。
创作上,正当杨在葆全身心投入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中时,中国电影却开始面临商业化冲击与艺术创造的阵痛。
50岁到70岁之间,杨在葆再也没有参演过一部电影,直到后来有人请他复出,他还是拒绝那些没有生活基础的角色。
他是我国最出色的演员之一。
杨在葆一直希望的是——中国电影和戏剧要强化民族意志,树立民族脊梁,振奋民族精神。
他认为电影表演是一门研究人、表现人的情感艺术,它是再现而非重复,“写实”不应是纯自然的记录,它是“有选择地”以艺术真实、艺术美的形式来反映生活。
2014年,杨在葆荣获“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2019年,84岁高龄的杨在葆获“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称号。
银幕上,杨在葆树立了中国第一代银幕硬汉形象。
银幕外,他也跟电影里一样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抗击新冠肺炎期间,杨在葆不仅参与了上影演员剧团发起的在线公益活动,还亲赴现场加油鼓劲。
2020年12月1日晚,上海戏剧学院举行成立75周年庆祝大会。
在一段4分钟祝贺视频中,上戏毕业生们为母校云庆生,当表演系55级学生杨在葆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他之于中国,或许就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之于美国吧。
一代银幕铮铮硬汉,如今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留给中国电影的硬汉形象和阳刚精神,却是不朽的。
若干年后,当我们再提起中国的银幕英雄,杨在葆这个名字,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
“人生就是一幅自画像,关键的几笔不能画歪了,不然就不好看了。演员更是自画像,欣赏什么追求什么,往往是他塑造形象的准则。我不会为了挣钱而演戏。文艺作品应该弘扬民族优秀的精神,而不是一味追求金钱。市场大潮面前,我没有办法,但我同流却绝不合污。”
这,或许就是杨在葆一生最大的荣光。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洋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