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清净的心灵境界(佛教.境界.感悟)
在古代印度佛教文化,艺术的发源地,因其产生和辐射的影响,照耀和带动了东方古今文化的佛教。至今,其主流已成为世界各地文化的焦点。再后来,佛教内容,人文意识,全盘融入中国大地文化而本土化以后,得到了弘扬光大,成为了今天世界众生心灵中巍然屹立的一面旗帜。然而,这一切却发生在距今2545多年前,那是一个圣人化育“唯我独尊”的殊胜年代。
什么是“佛”?佛就是明白人。
什么是“凡夫”?凡夫就是糊涂人。
依法修行、归结圆满、人生本相、转迷成悟、发菩提心、离苦得乐、度化众生、就是成佛。归根结底佛法就是一种关于人性的自然探索,是一种关于人性心灵奥秘与潜力开发的结果,是一种关于人性生活、自由、平等、和谐、圆满所追求的大法,是要求我们做一个由“糊涂”到“明白”的人。虽然,这个关很难过,这是由于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个道理。正是由于种种迷感颠倒的观念,使佛教内容失于神秘、失于高深、失于莫测、失于博大精深、反而埋没了自身的价值,甚止由“糊涂”而“愚痴”,而成为迷信。
迷信,说白了,就是不知所以而信之。
焚香三炷,不知所以的人,跟着别人后面装模作样,很随便,不自信,点焚跋。总认为焚给佛,就可以听佛言传,有求必应了。真是嗟矣!谬矣!知其所以的人,他就是明白人,就是通理者,就是知信者,他们熟知焚香三炷的深奥意思是,戒,定,慧。
什么是“戒”?
戒是指:戒律、规则、纪律。是人们必须坚定遵循的法则,是修佛基础的基础。它要求人们,无论是普通人或是修行者,都应严格遵守一些有益行为准则约事,戒掉坏陋习气,戒而守则,统御身心。
什么是“定”?
定是指:信念、清净、境界、是人们必须坚定遵循的标准。它是要求人们,无论普通人,还是修行者,都具备信念至上,清净做人,境界崇高,克服正而不邪,远离怨愤不平,达到渐次进入内心,清白于平凡境界。
什么是“慧”?
慧是指:睿智聪慧,是人们必须要掌握知识的引航者。它是普通人或是修行者,都要树立的典范,摒弃那些无学无术,装雅不实的无知者。达到修慧才能得到福报,聪慧才能得到公认,学识才能得到回报。
因此, 戒因定而生,慧因定而发。戒、定、慧、三者是以互为前后,助为作用,茎叶连接,缺一不可。所以也是修行,做人,处事必须具备最要掌握的方法。
佛陀(简称:佛的祖先,也称之为释迦牟尼,世尊)自35岁觉悟,到80岁涅磐(指:经过种种苦修和行善后,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进入永无生老病死和轮回之苦的极乐世界)这种境界只有释迦牟尼达到了。释迦牟尼(“释迦”,是其部落的名字)“牟尼”是其圣人的意思,“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圣先的人。当时释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的恒河流域活动近45年,并组织传教僧团,有弟子五百人,而其中最著名认可的,修行最好,有影响的就有十人,而且每个人都有独特佛法的专长,并收到佛陀高度评价和赞扬,也受到其他高僧的极为尊重。佛陀灭度后,佛陀弟子们,继续,承担和弘扬佛法的主要资源,俗称佛教界“十大弟子”。佛陀弟子虽然来自社会各阶层,但是,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却对他们都一视同仁,经常传授佛教礼义,以身世教相待 。
佛陀在世时,他的足迹遍布全国,主要讲经弘法有三百余场,可谓东奔西走,跋山涉水,废寝忘食,席不暇暖。皈依(指佛教入教仪式,也指信仰佛教或参加其它的宗教组织)后他教义的信徒更不止千万,从国王,后妃,王子,大臣,贫民,乞丐等等,应有尽有。从这些事实来看,充分体现出佛陀最伟大的慈悲,无畏,平等的精神。
佛陀在世时,对弟子均是口头传教,并未留下任何文字。佛陀涅磐后,其弟子们为了能让佛陀所说的话能长久地保存下来,便召开了僧众大会共同忆诵,然而用文字记录下来,集结形成佛教的经(佛陀所说的话),律(佛教戒律),论(注解和论述),统称为“三藏”。
后来,其弟子们在内部研讨时,对“律”也就是戒律分岐意见过大,形成两派,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个派系,即“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位时,派遣比丘(佛教指僧人或指和尚),到垣河(现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流域以外的地方和古印度境内传播佛教,自此佛教开始向外传播。传播分为南,北两条线路,南传线路为阿育王的儿子摩晒陀率使团前往锡兰(现斯里兰卡)传授“上座部”佛教。在四世纪、五世纪初,形成了“上座部”南传佛教体糸,并逐步相继传到现在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以及中国云南部分地区。北部在公元一世纪,经过信仰“大众部”具有影响力的大僧,也组建使团,带队陆续传授佛法到现在的伊朗、阿富汗,并越过葱岭(现克什米尔地区)到达西域(指现新疆)南部,并在这一带地区发扬光大,逐步形成原有的小乘转为大乘的汉传佛教。随之经过西域到内地传到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公元六世纪未,汉传佛教又分别经过印度和西域南部等地传入中国西藏,青海大部份地区,并吸收,融合当地宗教(笨教)。九世纪至十世纪未,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藏传佛教(喇嘛教)到至今。
小乘佛教,即:自我解脱。而大乘佛教,却是普通众生。
佛教自中国汉、唐传入后,积极与传统的儒、道、文化相结合,逐渐演变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高僧慧能(公元628年至713年)创立禅宗(大乘佛教在中国演变的一个宗教,其派别是着重以静虑和高度冥想,作为超度救世的法门),从而形成完全中国化的佛教,使佛教在举国上下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对中国文化在各项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五代十国(公元907至979)时期,我国北方战乱频繁,佛教繁盛于大江南北,在当时,寺庙林立,僧民无数,尤其是禅宗得到了长足发展,从普通信众的烧香拜佛,到修庙造像再到文人学者的谈禅论道,已发展到赋诗作画。从日常的生活,艺术到哲学,时时刻刻无不浸润着佛教思想。而遍及城乡各地的寺院禅林,石窟以及寺院的晨钟暮鼓,日夜不停地传播着佛的形象和声音,佛教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重要的组成部份。尤其是中国的艺术、建筑、雕塑、绘画、诗歌、音乐、文学、戏曲等等,更是有着佛教内容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人接受佛教,一直伴随着对佛教经典祟拜和寻觅。初期,译者多为西域的僧人,主要翻译《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等。这后人称鸠摩罗什(古龟兹人,现新疆库车县国师,著名佛教翻译家)的翻译为“旧译”,玄奘(唐僧)的翻译为“新译”。为保存这些佛经,自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1年)开始之后,人们投入了巨大精力和不懈的努力,而佛塔就是为此而建的。到北宋年间(公元960年至1127年)佛经才得以正式印刷。从这时候起,经过高僧们的著述,开始加入佛经的“三藏”的本意渐渐消失。到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就改称为“一切经”,再到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又改称为“大藏经”。
佛陀在世期间及圆寂(佛教名词,梵文。称僧人死后升天,中国人一般习惯称呼,出家人去世)后,众弟子们纷纷以耳濡目染的佛陀语录再传后人,直到现在。
佛陀语录:分别叫做经藏、律藏、论藏。这就是佛的教义,或称为佛法。佛法的内容,就是释解宇宙真相,揭示人生意义,布告道德规则。而佛法的境界则是如何止恶行善、转迷为悟、发菩提心、离苦得乐、度化众生、光明回现、舍己利人。
追随佛的教导,就要有必备健康、信念、勤奋、真诚和智慧。必备“四无量心”,即:慈心,悲心,喜心,舍心。要给尽量多的人予以幸福和欢乐,就是大慈。让尽量多的人走出痛苦和悲哀,就是大悲。使尽量多的人得以快乐,并以能够看到他们欢乐为自己最大满足,就是大喜。对世间一切平等对待,而不加区分,出离人我怨亲的计较,创造广阔、平静、无着之心、秋水如镜、这就是大舍。
修心就是修佛,佛说“有八万四千众生法门”,可见其途径广大无边。以“布施”来摄化,就是要从经济、学识、精神三方面帮助他人,对方受了恩惠,自然有好感,信你的话,从你的令。人是感情动物,有了感情,做事就顺利多了。用“爱语”来摄化,就是要用和气,有爱心的话与人交谈,使对方爱听。用“利行”来摄化,就是要自己做事,做有利于行的事,使人获得好处。以“同事”来摄化,就是要同甘共苦,同事同行,设身处地。这“四摄”原则无论是修心、修法、还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恪尽遵循。
足见修佛养心既非高不可攀,也非一蹴而成,而是永无止境。弄通这个大道理,就由“难易”“不易”而至“简易”,实际上就是大简易。
所以,佛陀的教育,是为了改变我们的人生,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生活境界而诞生的。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以弥补科学之偏”。
佛学,给人方便、给人自信、给人欢喜、多么美好啊!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点赞”、“ 收藏”和“分享”,你的支持一直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感谢阅读,感恩有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