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渠四句全文出在何处(为何至今令人崇尚)

对钱钟书和杨绛先生评价的争论,实际上是关于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由此我想到宋代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横渠四句全文出在何处?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横渠四句全文出在何处(为何至今令人崇尚)

横渠四句全文出在何处

对钱钟书和杨绛先生评价的争论,实际上是关于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由此我想到宋代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

张载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是凤翔郿县横渠镇人,所以世称横渠先生。宋神宗二年,张载出任崇文院校书。时值王安石变法,很希望得到张载支持。张载注重“外王”,也主张经世致用,并不反对变法,但提出不能“教玉人追琢”,于是与王安石“语多不合”。后因其弟张晋反对变法获罪,张载便辞职回乡,以讲学著书为生,“躬行礼教”倡道于关中。

张载有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原本只是表达儒家学者的境界和理学的哲思。但他将儒家学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讲得如此天经地义,而且高于古来“士子”身份地位,自视为“玉人”,可谓一种独立意识的觉醒,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破天荒的。

这四句话经过后来的传扬和诠释,被现代学者概括推崇为“横渠四句”,便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的表达,实际上是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担当和身份地位、人格尊严的最清醒宏达的表述。

人们对于“横渠四句”意义的理解,其实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进化而演变的。比如何谓“为天地立心”,最初是拘泥于儒家和理学,就是仁者之心、圣人之心,如马一浮所说的:“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但是后来冯友兰的解释显然就具有现代意识。他说,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文化的代表。天地是自然的产物,文化则是烛照人心的。这实际上就是说,知识分子是人类文化的承载者,他们的历史使命,就是创造和传承文化,也就是为天地“立心”。

再如,“为生民立命”,过去解释直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意思是通过修身致教,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

冯友兰先生解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所谓“修身以俟之”,就是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让人的精神境界达到应有的高度。这也就是说,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就是以思想启蒙人,以文化人,让人的行为和精神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

“为往圣继绝学”,所说的“往圣”,宋儒当然是指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绝学”则是所弘扬之道学。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完全可以泛指对传统文化精粹的弘扬。而“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也不再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和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而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公道正义的社会理想和人类精神家园。

对“横渠四句”这种新解,完全可以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的基本概括,也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最高准则,因此至今受到人们的崇尚。我认为,无论是作为精英知识分子或者钱钟书杨绛这样的“纯知”(纯粹的知识分子),只要他们能践行“横渠四句”,就不愧为一名值得赞誉的现代知识分子。只有用这样的价值标准来衡量每一个知识分子,才能对他们做出正确的评价。

文/曹宗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