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喜欢散射光(破解橙色密码)
【科技改变生活】“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柑橘,感觉倍儿美”,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柑橘喜欢散射光?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柑橘喜欢散射光
【科技改变生活】
“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柑橘,感觉倍儿美!”
家住北京西站附近的张恒记忆深刻,小时候,只有秋冬才能吃上柑橘。
其实,在已经步入中年的70后、80后的印象里,柑橘总是伴着酸,哪有现在这么甘甜,很多品种还都实现了无籽化。“颜色那么鲜亮,离得远点儿,以为是假的呢。”爱吃柑橘的张恒每次去超市,总少不了到柑橘摊儿逛逛。
中国可是柑橘的故乡。穿越千年,世界上的柑橘绝大部分都是从中国“走出去”的,且大都有明确的历史记载。
然而,由于栽培技术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柑橘品质远不如进口品种,人们不爱吃,没有了市场,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渐渐不高了。
可现在,我国柑橘年产量已超过50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超过100万吨。
是什么促成了这前后20来年的变化?科技,必定是科技的力量!
“起初,我们有一个愿望,就是让我国能一年四季都拥有新鲜的柑橘。”如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带领的团队,让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从原来9月至次年1月上市,到现在,从7月底直至次年6月,几乎全年,柑橘都是应季水果。
在柑橘这个大家族中,人们经常购买的南丰蜜橘、砂糖橘、无核蜜橘、脐橙、蜜柚、金橘、柠檬等都是“兄弟姐妺”。目前,我国柑橘栽培面积万亩以上的品种有近70个,是品种类型最丰富的果树。通过推广果实分选包装和品质保持技术,有力推动了柑橘品牌化。
这真应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同学们给邓秀新院士起的绰号——“邓布利多校长”,在他的手中,柑橘就像变魔法的道具,变幻无穷。
2012年,邓秀新带领团队自主完成全球首例芸香科植物基因组图谱——甜橙基因组图谱,由此破解了甜橙基因“密码”。
研究人员正朝着设计育种的方向努力,利用组学技术弄清柑橘的成熟期、色泽、含糖量、产量、抗病性等重要性状的形成过程和调控机制,将来能更快地帮果农培育出更好的品种。
口感之外,还有卖相!古往今来,人们都是通过色泽来分辨柑橘的好坏,那么其色泽机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邓秀新带领团队获得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资助,围绕“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遗传改良”这一主题,研究果实色泽、无籽化等性状形成与调控机理。
对比从各地搜集到的柑橘品种,研究团队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地点越靠北的柑橘,果皮颜色越红艳,生在南方的橘子虽然卖相欠佳,但含糖量更高,橘味更浓。
这是怎么回事?几年攻关,研究人员终于掌握了让柑橘变色的“法宝”:颜色变化主要与类胡萝卜素代谢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随着往冷凉地迁徙,一些特殊的DNA片段就会“插入”这些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响应低温或逆境而呈现更深色泽。基于该科学发现,研究团队通过改变温度或逆境处理,解决了早熟脐橙(10月采收)和晚熟甜橙(5月后采收)因采收季节温度较高而色泽不佳的问题,使早熟和晚熟品种既能错季销售,又能有好的卖相,效益更好。
品相、味道的问题解决了,但籽多影响到口感,甚至直接影响到出口。“这背后,我们可没少动脑筋啊。”邓秀新说,少籽吃起来方便,这是市场提出来的课题,也是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攻克的一道难题。团队创制了一条快捷有效的新路径,通过细胞融合结合分子标记,大幅提升育种效率,将育种周期缩短了至少15年,而且十分精准。
“与种粮食不同,农民种柑橘就是为了让腰包更鼓,让生活更甜!”邓秀新说。
可不是吗?如今,不论在屈原故里秭归,还是在革命老区赣南,或是风景宜人的三峡库区,柑橘连片成林,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树。“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红橘绿时”已经成了四季美景,“大儿子小儿子不如‘柑儿子’”更是成为百姓的口头禅。
(本报记者 金振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