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蓉评戏镜头(赵丽蓉才是中华Vlog第一人)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在赵丽蓉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里,记者侯耀文要拍“英雄母亲”赵丽蓉“惊天动地”的日常生活,而赵丽蓉一心只想出门买菜。它的矛盾点放在今天也非常有意思:侯耀文想拍一段“抖音”,而赵丽蓉只能提供中老年妇女“Vlog”。
放在今天,赵丽蓉老师的拍摄理念显然更加时髦,也能帮我们更好的定义vlog这一迅速崛起的短视频概念。
Vlog是Video Blog的简称,可理解为视频日志。时长没有刻板规定,通常在1-10分钟之间。以第一人称视角为主,偏重于记录真实生活和表达观点。内容讲究生活化、真实化、去表演化,同时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从最初的用笔写日记,到QQ空间发表日志,到朋友圈更新图文或微博上分享段子,到开直播录短视频,再到当前最潮的Vlog,记录生活的方式一直在变。
当95后、00后逐渐成为互联网主角,赋有个性化包装、讲究品质、形式新颖的Vlog恰恰迎合了其自我表达的欲望,使年轻群体成为Vlog的主要受众。加上微博、B站、抖音、小影、腾讯系等平台自上而下的推动,2018年成为vlog的井喷之年。目前,B站的Vlog日均产量可以达上千条。
不过,Vlog整体发展与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app相比,仍然“差之千里”。在B站上搜索最高观看量的Vlog也才300多万。如果说抖音快手展现的是快节奏的爽雷,那么vlog体现的则是慢生活的轻奢。
如何让vlog尽快接上国内的地气,使更广阔的群众不再按下倍速播放的手,是它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赵丽蓉老师的一大早急着“买豆腐”,就给齐齐吃着“酸奶麦片牛油果”早餐的vlogger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Vlog真火了吗?看着欧阳娜娜在Vlog里做甜点的时候,硬糖君不禁脑洞大开:如果鲁迅也是一个Vlogger,那他的《狂人日记》该有多少万点击?
第一天,他还在Vlog里感叹“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第三天,他就发现“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第十二天,他疾呼“救救孩子”!这种惊悚里带着悬疑的Vlog,想不火都难。
《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100年后的2018年成了“vlog元年”。平台力捧新概念自不必说,内容制作者追逐新风口,年轻人追求新玩法,合力让vlog在2018呈井喷式发展,而明星们的下场参与,更让vlog真正在国内大众范围烧起了第一把火。
欧阳娜娜、林允、王源、李易峰、易烊千玺、郭麒麟等明星陆续加入Vlog大军。如今vlog已经成为明星宣传的标配,自身涨粉的同时,也使国内Vlog受众圈层和影响力逐步扩大,推动了首次热潮。
国内明星定期持续录制Vlog的第一人是欧阳娜娜。她的内容以海外留学生活为主线,采取贴合日常生活的题材,如剪刘海、做甜点、挑家具等。大多镜头都由她手持完成,完全褪去了明星滤镜。
在“你们控制了我的一天”Vlog中,欧阳娜娜通过网友线上评论、点赞、投票的互动,来决定她一天的行程安排,达到了一种主动分享、互动平等、传递包容的传播效果。“你清醒一点”的刻板印象,似乎可以用十条Vlog来冲淡。Vlog随即成为备受明星追捧的宣传方式。
Vlog的核心在于突显个性,也是当下大众追求人格化社交的重头戏。通过镜头调度、后期的色调选取、背景音乐选择,欧阳娜娜打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制作模板。她的每一个Vlog,都能投射出一个独自在海外留学的元气少女形象。
同时,Vlog的商业变现能力也不容小觑。明星在有意无意中的“用品展示”就会变成“带货行为”:比如欧阳娜娜的化妆品、易烊千玺的Vlog记录华为手机的发布会、林允拍vlog体验外国的外卖软件点餐,并上传出镜服装购买链接等。
由于缺少像YouTube这样较合适承载Vlog的平台,国内的Vlog行业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从2018年开始,短视频行业日趋饱和,短视频依靠15秒浅层阅读获取的“快餐”流量面临压力。许多平台开始将目光转向短视频“下半场”——更长、也更有调性的Vlog。
2018年底,微博改版后开设Vlog板块:设立Vlog学院、实行Vlogger扶持计划和明星制片人微计划。作为国内Vlog重要基地的B站则开展“30天Vlog挑战”活动;腾讯推出以“Vlog Vstory”内容革新的yoo视频;抖音开测5分钟长视频播放;一时间各平台纷纷发力,引导Vlogger入驻创作。
素人的vlog创作热情被平台和头部创作者的成功全面激发出来。其两大热门选题:一是日常琐事,二是身边的奇人奇事。前者的代表是B站的《日本vlog和彭姐过一周》,播放量为86万,展现了发布者彭姐一周间的所见所闻;后者的代表是《女装大佬漫展被迫舌吻》,属于难以抗拒的大众噱头。
为什么要看Vlog?
在Vlog中,一般拍摄者本人都会入镜,他们对于出镜细节的一些处理,构成了拍摄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伪社会关系“。拍摄者的自说自话,为观众营造了以一种“身边人”的错觉。
在“去中心化”的时代,有越来越多像欧阳娜娜这样,喜欢记录生活的人。任意打开一个Vlog软件,类似“跟我一起吃年夜饭”“冬日穿搭”“带好朋友游香港”的标题很常见。相比抖音、快手的“表演姿态”,强调真实记录属性的Vlog更崇尚“返璞归真”。
江湖流传着一个“短视频鄙视链”:Vlogger鄙视炫技类流水线视频作者,后者又鄙视一般的短视频创作者,而鄙视链底端则是抖音和快手博主们。当我们把社交网络上记录生活的行为,看作是一种文化消费。就不难用鲍德里亚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
“在后现代性社会中,人们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品位,通过所消费的符号来标记自己所归属的阶级”。Vlog和抖音快手短视频之间,隔着的就是这样一条鸿沟。
应该注意到的是,Vlog一开始并非故意“曲高和寡”。早期Vlog原创内容的提供者多为海外留学生,他们秉承“松圈主义”,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起初想通过Vlog内容分享,搭建一个或弱或强、或疏或亲的社交圈。
在现实世界中, 丧、孤独、抑郁是当代青年的内心写照。而Vlog为他们暂时逃离现实烦恼和传统规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作为观看者, 青年群体通过在别人“适度真实”的vlog生活日记中也可以找到情感共鸣。
颇受欢迎的部分Vlog博主在作品中,有对社会热点的深刻见解, 有对独立女性的鲜活展现, 有对乐观生活的个性诠释。这无疑是新媒体对于亚文化的一次修正:当个体透过Vlog深度参与到创作者的生活中时, 该个体就产生了对该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因此,与其说Vlog故意卖弄逼格,倒不如说是一群“不那么主流”的孩子在寻找同伴。然而,较早涉足Vlog的papi酱近来也在一个作品里“讽刺”了跟风从众的心理。在视频中,所有人都拿着手机“自说自话”,导致最后papi酱也不得不模仿起来拍Vlog,不让自己显得“离群”。
就Vlog的本质来说,是对生活的记录,其中很多片段都是一些日常琐事,因此也就很难构成太大的观影吸引力。硬糖君在观看完一些Vlog后,难免会产生“这种小事都能拍成Vlog?”、“这个谁没经历过?”的乏味感受。从众跟拍Vlog,呈现的无疑是一种普罗大众生活的低水平复制,要想拍得有“灵魂”,实在是不容易。
Vlog的起飞障碍
尽管vlog记录的是日常生活,但由于需要大量的创作素材,这也“倒逼”创作者在创作前就得做好拍摄准备。如果单纯拼接一些杂乱日常素材,这样的vlog是不太具有大众传播优势的。
德国学者马斯厄斯对家长们泼过冷水:“如果你有小孩想当You Tube的Vlog明星,你最好帮他个忙,趁早让他死心吧”。一条成熟的Vlog仅是制作过程就需要几个小时,还需要对创作内容的“头脑风暴”。
与抖音、快手之类的短视频相比,Vlog绝不是一个任何人都有能力且有精力完成的作品。简单的手机满足不了大量的素材融合,视频剪切软件的学习也非一日之功。同时并非所有人都乐于学习此类软件的操作,这无形增加了用户创作的难度。
起码就现在国内的发展水平而言,Vlog是一种耗时耗力不讨好的媒介产品。初学者可能会出于“好奇心”尝试。但从“记录生活”的角度出发,文字和普通的摄像就能达到的目的,为什么还要耗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来实现?
同时,由于Vlog都是经过海量素材剪切的画面,所以要想完全体会创作者表达的主题,就必须完整地观看下来。而这与新媒体时代受众被培养出的“碎片化浏览”习惯完全相悖,起码以硬糖君的耐心,是很难毫不拖拽的看完一段vlog。
更呈现出内容滞后性的是,尽管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Vlog圈子,但头部Vlogger创作的视频更多是在借鉴国外的优质内容,缺乏本土特色。或许因为Vlog仍旧不够普及,不能让更多接地气的文化和人群与之接触。前面提到的上手性问题,依然是其“隔离”部分受众的原因。
安东尼·吉登斯曾说,现代化是“时空脱域”的过程,时间和空间被虚化,人和物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解脱出来,进入被传播技术和信息虚化的空间。在虚化空间,面对面的身体在场交流被身体缺场的虚拟交往取代,人们因此处于由信息创造的一个事件丰盛、但体验匮乏的世界。
在视觉逻辑主导人们生活的今天,影像不再仅仅被当作“反映”和“记录”生活的介质,每每看到那些在网红店疯狂拍照或在对着镜头自言自语的博主,硬糖君难免怀疑:影像,已经变成生活本身。而生活,正在被彻底虚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