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摆脱事后诸葛亮(只会让我们变成)
看着朋友圈里精美的风景照,妻子向丈夫抱怨:“都是你不带我们出去玩,你看人家某某,人家一家去了沙坪坝。你看人家照片上笑得多灿烂,那里的风景一定很好,为什么要听从你的建议?早知道我一个人去玩儿了。”
沙坪坝
相信大家对类似的场面一定不陌生。我们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做了选择后,就会后悔没有做另外一个选择。我们固执地认为另一个选择一定更好。
在《作出好决定》这本书中,作者斯蒂芬·p·罗宾斯把这种行为称为“事后诸葛亮”。人们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性地选取一些片段,来重新预测结果,造成人们后悔、抱怨的情绪。
事后诸葛亮的行为发生在人们知道事件结果后,错误认为我们可以预测出令人满意的结果,但这些是建立在已知结果的情形下。如果可以重新做一次选择,很多人还是做出第一次的选择。因为在当时的自己看来,那时的决定是最好的,自己已经综合考虑了所有的因素。
事后诸葛会削弱我们向过去学习的能力,影响感情当事情发生之后,事后诸葛亮的人一直在重构事件的结果,一直处于“如果当时不这么做就好了”的幻想之中。他们只是在减缓事件带来的不适后果,却不分析出现这样后果的原因,这就无法得到有建设性的意见。
无法得到有建设性意见
我同学张杰在老家十八线城市的一所高中教学,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像一潭死水,为自己的后半生都要这样子渡过而痛苦不堪。
他十分后悔当时择业时的决定,经常想如果当时自己不听父母的话,不贪图安逸的生活就好了。如果当初自己选择留在大城市,现在也可以像大多数同学一样在那里打拼,工资又高,还可以以出差的名义到处欣赏风景。
张杰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每逢同学聚会,他都要向大家抱怨当时的“错误决定”。
心情不好的男人
实际上据另一个同学李明所说,张杰就是一个爱抱怨的人,只要做了一个选择,必定抱怨自己没有做另一个选择。他觉得张杰就像祥林嫂一样,遇事只会向人抱怨,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张杰本可以不那么多抱怨。当事情发生了,自己把事情还原,仔细考虑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看一下自己有没有错误的习惯,并从中吸取教训,提升自己的相关能力,争取做出更好的决定。
我们可以还原事件,分析原因,找到结果作者斯蒂芬·p·罗宾斯在书中建议,事后诸葛亮的人们可以考虑特定事件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从原因上找理由,减少自己后悔的情绪,加强自己的决策能力。
以张杰选择在小城市发展的为例,我们可以假设张杰做选择之前是为了在父母身边,可以更好地照顾他们。另外,父母还可以提供一些帮助,比如在找熟人办事的时候,可以随便就找到人。
父母可以帮忙做饭
现在的结果正是他当时想要的样子,那么张杰就要考虑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就不要再奢望额外的好处了,安心地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张杰当初选择去大城市发展,但他本人又不是特别能吃苦的人,他只想每天完成自己的工作,然后悠闲地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当面对高额的房价和养育小孩的费用时,他肯定又会后悔做出留在大城市的决定。
有些事情只是表面看着光鲜亮丽,但是需要非凡的能力才能拥有,就像古话所说,“只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我们不能只看到事情美好的一面,就抱怨自己之前的决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仔细考虑后再决定。
从小事开始尝试
如果真的想改变自己,可以先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尝试努力一段时间,看一看自己有没有那个能力,能不能适应,再去做重大的决定。
比如张杰可以尝试一下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争取做大量工作,然后在业余时间通过努力学习来提升自己,不刷手机,看自己能不能适应,然后再做出去大城市发展的重大决定。
关于本书《做出好决定:理性掌控工作与生活》作者是斯蒂芬p·罗宾斯。他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大家,其著作被译为20多种语言,畅销600多万册,并在全球数千所大学和学院中作为教科书使用。
图书封面
在《做出好决定》这本书中,罗宾斯教授用轻松易读的语言告诉我们决策的过程;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决策风格;了解影响决策的心理惯性;并对如何做出高效的决策提了一部分建议。这些让我们在决策过程中能有效地避免失误,做出理性的决策来。
事后诸葛亮们只是想掩盖自己能力不足的现实,其实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的事实,想办法去提升,这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来,提高生活的品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