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点检是什么意思(检驗101)

質驗(质验),◆驗證;勘驗○[宋][葉適]《<巽岩集>序》:“方將鉤索質驗,貫殊析同,力誠勞而勢難一矣”○[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毆人》:“蓋他諜願以毆人為質驗,既無有,乃殺諜”○[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尸變》:“道人覘樹上,果見僵女大駭,報邑宰宰親詣質驗”,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机器点检是什么意思?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机器点检是什么意思(检驗101)

机器点检是什么意思

質驗(质验),◆驗證;勘驗。○[宋][葉適]《<巽岩集>序》:“方將鉤索質驗,貫殊析同,力誠勞而勢難一矣。”○[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毆人》:“蓋他諜願以毆人為質驗,既無有,乃殺諜。”○[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尸變》:“道人覘樹上,果見僵女。大駭,報邑宰。宰親詣質驗。”

治驗(治验),◆審問得實。○《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孝]﹞告所與謀反者[救赫]、[陳喜]等。廷尉治驗,公卿請逮捕[衡山王]治之。”

徵驗(征验),◆1.證據;事實根據。○[漢][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今上所考視,其為古文舊書,皆有徵驗,外內相應,豈苟而已哉!”[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檄移》:“[鍾會]《檄蜀》,徵驗甚明;[桓公]《檄胡》,觀釁尤切。”◆2.應驗;證實。○[宋]徐鉉《稽神錄‧建州狂僧》:“[建州]有僧,不知其名,常如狂人,其所言動,多有徵驗。”○[清][張惠言]《丁小疋<鄭氏易注後定>序》:“余往嘗疑[鄭君]箋《詩》,以婚期盡仲夏以前,於經無所徵驗。”○[黃人]《<清文匯>序》:“一代無文,則一代學術思想,非附見於削青者,皆將晦翳澌熄而無可徵驗,茲可恫焉。”

證驗(证验),◆1.驗證。○《漢書‧薛宣傳》:“證驗以明白,欲遣吏考案,恐負舉者,恥辱儒士。”○[毛澤東]《井岡山的鬥爭》:“中央要我們考慮往[湘]東或[湘]南,實行起來都很危險,[湘]東之議雖未實現,[湘]南則已有證驗。”◆2.證據;用來驗證的憑據。○[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二:“士夫或有以五行試其術,答云:‘此人必已食祿,異時官至五馬。’咸強其筆于楮,以為它日證驗。”○[唐][柳宗元]《與崔饒州論石鍾乳書》:“再獲書辭,辱徵引地理證驗多過數百言。”◆3.效驗。○[漢][班固]《白虎通‧辟雍》:“天子所以有靈臺者何?所以考天人之心,察陰陽之會,揆星辰之證驗,為萬物獲福無方之元。”○[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天道昭昭,歷有證驗。”◆补义条目■证明;作证。○唐张鷟《朝野佥载》补辑:“〔太宗〕蓄怒未洩,謂尉遲敬德曰:‘唐儉輕我,我欲殺之,卿爲我證驗有怨言指斥。’”

照驗(照验),◆查驗;勘合。○《西游記》第七八回:“今到貴處,有關文理當照驗。”○《二刻拍案驚奇》卷三:“翰林看了道:‘元來是人家婚姻照驗之物。’”◆补证条目■查验;勘合。○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宋敏求家报状皆全》:“修史者病於太質,删去詔文,遂無考據。臣家有其日報狀,可以照驗。”

應驗(应验),◆1.謂後來發生的事實與預先所言、所估計的相符。○[明][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一》:“占卜之家,量晴較雨,一二應驗。其它災祥,即史官所占,不盡然也。”○《紅樓夢》第一一○回:“[鳳姐]道:‘你也說起這個話來了,可不是[鴛鴦]說的話應驗了麼?’”[老舍]《趙子曰》第十七:“[歐陽]那小子說給我介紹她,說了一百多回了,一回也沒應驗!”◆2.猶效驗。○[清][昭槤]《嘯亭雜錄‧經驗良方》:“余嘗患鼻衄,至流血數斗,竟夕不止,以青黛、紫菀諸物治之,毫無應驗。”◆补证条目■谓后事与预料相符。○《魏书·崔浩传》:“太宗好陰陽術數,聞浩説《易》及《洪範》五行,善之。因命浩筮吉凶,參觀天文,考定疑惑。浩綜覈天人之際,舉其綱紀。諸所處決,多有應驗。”

驗治(验治),◆查驗處治。○《漢書‧于定國傳》:“吏捕孝婦,孝婦辭不殺姑。吏驗治,孝婦自誣服。具獄上府。”○《新唐書‧班宏傳》:“[青城]人以左道惑眾,謀作亂。事覺,誣引屯將規緩死,眾兇懼,[宏]驗治,即殺之,人心大安。”

驗證(验证),◆經過檢驗得到證實。○[漢][王充]《論衡‧奇怪》:“言之有頭足,故人信其說;明事以驗證,故人然其文。”○[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新郎》:“骸骨衣裳,無所驗證,何知吾兒遂為異物。”◆补义条目■查验证件。○《北京日报》1984.6.9:“燕京饭店的大门将取消验证手续,向社会开放。”■补证条目■经过检验得到证实。○《文汇报》2007.10.25:“小天体探测器择机与火星探测器分离,两个独立的探测器分别完成科学探测和技术验证任务。”

驗真(验真),◆謂經過證驗與事實相符合。

驗寫,◆谓正确无误地抄写。○《敦煌变文集·燕子赋》:“雀兒嘆曰:‘古者三公厄於獄卒,吾乃今朝自見。唯須口中念佛,心中發願:若得官事解散,驗寫《多心經》一卷。’”

驗校(验校),◆檢驗查對。○《元典章‧兵部三‧站赤》:“抑亦失誤鄰站驛程,緊急公事,省部不測,差官前來驗校。”◆补证条目■检验查对。○宋洪迈《夷坚支志乙·英州野桥》:“先公謫居英州,無禄粟以食,日糴於市。郡人或云:‘去城七十里曰東鄉,有良田。’於是空旅裝買百畝,令季弟景徐往驗校。”

驗問(验问),◆檢驗查問。○《史記‧吳王濞列傳》:“京師知其以子故稱病不朝,驗問實不病。”○[唐][元稹]《彈奏劍南東川節度使狀》:“案內並不經驗問虛實,亦不具事職名,便收家產沒官,其時都不聞奏。”○[明][陸粲]《庚巳編‧方學》:“時[江陰]士人[徐經]于主文者有夤緣,為[華給事中][昶]所奏,下制獄驗問。”

驗算(验算),◆檢查運算的結果有無差錯。◆补证条目■检验运算的结果是否有错。○《文汇报》2006.3.27:“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有几道‘奥数’习题让这对大学毕业的爸爸妈妈自信心大受打击,两人演算推理了半天,最终答案还是经不住验算。”

驗數(验数),◆查驗數目。○《元典章‧兵部三‧站赤》:“各站戶人等,將所養馬匹依時飲喂,須要肥壯,無令瘦弱。若是不禁走遞,頻頻倒死,驗數補買,不得有損。”○[明][歸有光]《九縣告示》:“見今解到馬匹,一從堂上驗過,領批解寺,本職但閱簿驗數而已。”

驗收(验收),◆按照一定標准進行檢驗而後收下。○《歧路燈》第二五回:“[紹聞]明知[張祖繩]在大門外看着車子,驗收運錢,心中大加發急。”○[清][吳熾昌]《客窗閑話初集‧小松墓》:“義士曰:‘客之囊有字記乎?’對曰:‘鼎盛字號。’曰:‘銀有數乎?’對曰:‘整寶十枚。’曰:‘然則客毋悲也,原物尚在,請自驗收。’”程樹榛《勵精圖治》:“廠長們又來驗收了。這次車間領導可不像上次驗收時那樣心安神定了,而是提心吊膽地跟在廠長的身後。”

驗試(验试),◆檢查試驗。○[清][劉大櫆]《松江府通判許君傳》:“[松江]地濱海,舊設巡海之船……其船遇風輒壞。君獨親自驗試,而其弊始除。”

驗視(验视),◆檢驗察看。○[晉][干寶]《搜神記》卷六:“[華容]去州數百里,即遣馬吏驗視,而[劉表]果死。”○《新唐書‧屈突通傳》:“若璽書召,驗視敕字加點,又與玉麟符合,則就道。”○[清][俞樾]《右臺仙館筆記》卷十三:“女曰:‘其臀有瘤。’驗視無有。”

驗事(验事),◆1.檢驗某一事物。○[漢][王充]《論衡‧四諱》:“萬物廣多,難以驗事。”◆2.指靈驗之事。○《後漢書‧方術傳下‧劉根》:“汝有何術而誣惑百姓?若果有神,可顯一驗事。”

驗實(验实),◆檢查核實。○《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慶]出居[承祿觀],數月,[竇后]諷掖庭令誣奏前事,請加驗實。”○[宋][張耒]《劉承制墓志銘》:“其在[霸州],卒有謀叛者,發有日,一州無知者,君獨以察得,密白守,驗實斬之。”○[清][昭槤]《嘯亭雜錄‧內務府定制》:“凡收錄內監……乃委年老內監驗實具奏,候旨分撥。”

驗傷(验伤),◆檢驗傷情。○[宋][沈括]《夢溪筆談‧官政一》:“太常博士[李處厚]知[廬州][[慎]]縣,嘗有毆人死者,[處厚]往驗傷。”○《負曝閑談》第一回:“[元和縣]大老爺把呈子看了一遍,叫仵作下去驗傷。仵作稟說:‘腰裏有傷一處。’”[許杰]《的篤班》:“打算今夜驗傷,恐怕性命會沒有的。”

驗契(验契),◆指舊時官府調驗平民不動產所有權的契據。○[沙汀]《炮手》:“他得替人驗契、撥糧和催發米貼。”

驗牌(验牌),◆供查驗的憑證。○[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總論》:“然後舁屍郊外,該胥乃出驗牌,搭蓋廠棚,掃除場地。”

驗明正身(验明正身),◆查驗交付執行死刑的罪犯是否確為該項判決的本人。○[巴人]《況鍾的筆》:“他﹝[況鍾]﹞的職責就是核對犯人和榜上名字是否屬實。如果屬實,那就算他驗明正身了。”◆补证条目■查验交付执行死刑的罪犯是否确为该项判决的本人。亦泛指把确认的对象检验清楚,指没有错认。○梁实秋《结婚典礼》:“惟有不请亲戚朋友街坊四邻来胡吃乱叫,或不当众提出结婚人来验明正身,则谓之曰潦草,又名不隆重。”

驗明(验明),◆1.查明。○《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公子隨即又把那女子怎的掃除了眾僧,驗明了騾夫,搜着了書信……講了一遍。”◆2.猶驗證。○[郭小川]《萬里長江橫渡》詩:“一次果敢的實踐,為人類社會,驗明了從大風大浪中發展的道路。”

驗夢(验梦),◆謂應驗夢中之事。○[宋][洪邁]《夷堅丁志‧新廣祐王》:“[乾道]四年秋,夢車騎滿野……覺而記其語,明日,徑走其處詢訪之,果有[陳丞]以進士登第,平生廉正,為鄉里所稱,死方五日。道人驗夢可信。”

驗看(验看),◆1.察看;檢驗。○《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此事大奇,關係地方怪異,須得報知知縣相公,眼同驗看方可。”○[清][蔣士銓]《第二碑‧尋詩》:“小生今日出來驗看工程。”○《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六人在船上過了一天半,已到[長崎],有[日本]醫生上船驗看各人有無疾病。”◆2.[清]朝銓選的一種制度。吏部所選的官員,先由特派的王公大臣傳見,以考察其年力是否勝任。○《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自別後,他并一封信也不曾有來過。我前年要辦驗看,寄給他一封信,要張羅點盤費,他隻字也不曾回。”○[巴金]《家》十二:“這時爹在[北京]因驗看被駁,陷居京城。”

驗軍(验军),◆指查驗應徵士兵的素質。○[明][史可法]《上留都軍政八事疏》:“舊例補軍、驗軍,不由營將……及發之該營,往往投驗者精強,到營者老弱,將官不得而知也。”

驗解(验解),◆謂檢驗無誤之後解送。○[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庶政‧嚴緝私販》:“今引鹽按額完銷,運引即行驗解,商無暗賣之私。”

驗見(验见),◆猶見證。○[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羅祖》:“官笞[李],[李]以實告。而事無驗見,莫可質憑,遠近搜羅,則絕匿名蹟。”

驗光(验光),◆檢查眼球晶狀體的屈光度。◆补证条目■检查眼球晶状体的屈光度。○《文汇报》2007.4.26:“事实上,不正确地验光配镜已经成为加剧视力屈光不正的诱因之一。”

驗官(验官),◆見“驗尸官”。

驗功(验功),◆謂檢驗事物的功效。○[清][梅曾亮]《吳淞口驗功記》:“不踰三月,水工蕆事,擇期驗功于[吳淞口]。”

驗覆(验覆),◆檢查覆核。○《三國志‧吳志‧趙達傳》:“治九宮一算之術,究其微旨,是以能應,機立成,對問若神……[達]使其人取小豆數斗,播之席上,立處其數,驗覆果信。”○《新唐書‧張建封傳》:“是時,宦者主宮市,置數十百人閱物廛左,謂之‘白望’。無詔文驗覆,但稱宮市,則莫敢誰何,大率與值十不償一。”

驗方(验方),◆臨床經驗證明確有療效的現成的藥方。○[唐][元稹]《巴蛇》詩序:“驗方云:攻巨蟒用雄黃煙,被其腦則裂。”○[清][趙翼]《兩臂風痹復發》詩:“傅藥少驗方,攻火又下策。”○《人民文學》1979年第5期:“談話的內容呢,主要是他們從[桂林]到[重慶]的經歷和治療麻疹的驗方。”

驗定(验定),◆檢驗審定。○[宋][周密]《齊東野語‧紹興御府書畫式》:“用內府書印[紹興]印。並降付[米友仁]驗定。”

驗電器(验电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儀器,通常是用兩片極薄的金屬箔固定在導體的一端,插在玻璃瓶裡,另一端露在瓶外,帶電體接近外露一端時,金屬箔因帶相同的電荷相互排斥而張開。◆补证条目■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秦克诚《邮票上的物理学史》:“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于1895年将一个圆筒(法拉第桶)装入阴极射线管,让阴极射线射入这个圆筒,将圆筒的引线引出接到验电器上,验电器带负电。”

驗車(验车),◆檢查機動車輛的性能。○《解放日報》1991.8.20:“驗車時發現一輛車有故障,請示軍區首長,答復是:隨車帶上修理工,就是拖,也要拖去。”

驗查(验查),◆查看。○[蕭紅]《生死場》九:“城裏派人來驗查,有病象的都用車子拉進城去,老太婆也拉,孩子也拉,拉去打藥針。”◆补证条目■查看。○明沈德符《野获编·禁卫·镇抚司刑具》:“鎮撫司獄亦不比法司,其室卑入地,其墻厚數仞,即隔壁嗥呼,悄不聞聲。每市一物入内,必經數處驗查,飲食之屬,十不能得一。”

驗白(验白),◆查驗清楚。○[唐][韓愈]《送水陸運使韓侍御歸所治序》:“今君所請田,皆[秦][漢]時郡縣地,其課績又已驗白。”○[宋][蘇舜欽]《太子太保韓公行狀》:“事雖驗白,宰相與[文正公]有隙者言於上,猶下遷公通判[大名府]。”

信驗(信验),◆證據;憑證。○《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博]常欲誑耀[淮陽王],即具記[房]諸所說災異及召見密語,持予[淮陽王]以為信驗。”○《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二年》:“且賜以公憑,俟官軍渡[河]以為信驗,人令持數百本去。”

校驗(校验),◆核對查考;比較驗證。○[唐][李綽]《尚書故實》:“﹝汲冢書﹞竹簡漆書科斗文字,雜寫經史,與今本校驗,多有異同。”○[唐][司空圖]《華夷圖》:“煨燼所殘,尚存[賈僕射]方域之志,披圖校驗,成敗可知。”○[克非]《春潮急》七:“買牛而要把犁頭扛來當場校驗,不僅在[踏水橋],即在全縣四十八個鄉鎮的歷史上也算得是空前之舉。”

相驗(相验),◆察看;檢驗。○[宋][蘇軾]《申省論八丈溝利害狀》之一:“其[八丈溝]利害,[軾]見子細相驗,打量地勢,具的確事件奏申次。”○《元典章‧兵部三‧鋪馬》:“管城子的官人每相驗者,委實好鷹鷂有呵。”○[魯迅]《吶喊‧白光》:“但鄰居懶得去看,也並無尸親認領,於是經縣委員相驗之後,便由地保抬埋了。”

顯驗(显验),◆明顯的應驗。○《後漢書‧方術傳下‧許曼》:“祖父[峻],字[季山],善卜占之術,多有顯驗,時人方之前世[京房]。”○[明][郎瑛]《七修類稿‧奇謔二‧代死失火》:“或者神固欲之憧憧顯驗,彰彰示眾。是特假此二人也。”

閒接經驗(闲接经验),◆亦作“間接經驗”。◆從書本或別人的經驗中取得的經驗,跟“直接經驗”相對。○[毛澤東]《實踐論》:“所以,一個人的知識,不外直接經驗的和間接經驗的兩部分。而且在我為間接經驗者,在人則仍為直接經驗。”

先驗論(先验论),◆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同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相對立。認為人的知識(包括才能)是先於客觀存在、先於社會實踐、先於感覺經驗的,是先天就有的。

無驗(无验),◆1.不靈;沒有效果。○[晉][葛洪]《抱樸子‧論仙》:“凡世人所以不信仙之可學……正以[秦皇]、[漢武]求之不獲,以[少君]、[欒太]為之無驗故也。”○[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三》:“﹝[崔慎由]﹞左目生贅肉,欲蔽瞳人,醫久無驗。”○[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有[馬氏]者家,忽見變異……歲餘不止,禱禳亦無驗。”◆2.沒有實證。○《後漢書‧寇恂傳》:“無驗之罪,足以蠲除。”

文驗(文验),◆證明身份的文書。○[明][唐順之]《照得調兵必有勘合公移》:“今[山東]無稽之徒假以投軍為名……既無總領,又無文驗,少則三四十,多則二三百,鬨然成群。”

微驗(微验),◆暗中偵察。○《史記‧黥布列傳》:“請繫[赫],使人微驗[淮南王]。”○《漢書‧黥布傳》引此文,[顏師古]注云:“微驗,不顯言其事。”

推驗(推验),◆1.推問驗證。○《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於是以罪誅[脩]”[裴松之]注引《世語》:“[脩]以白[太祖],未及推驗。”○《隋書‧刑法志》:“[曠]又告少卿[趙綽]濫免徒囚,帝使信臣推驗,初無阿曲。”○[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二》:“乃真[李順]也,年已七十餘,推驗明白,囚赴闕覆按皆實。”○[元][劉壎]《隱居通議‧雜錄》:“事蹟甚明,尚敢抵諱,所劫之物,藏汝莊中,皆可推驗。”◆2.推步驗證。○《隋書‧天文志上》:“然其法制,皆著在曆術,推驗加時,最為詳審。”○[明][馮惟敏]《仙桂引‧甲戌新春試筆》曲:“四夷安齊輸款誠,三光正推驗昇平。”

通驗(通验),◆普遍考察。○《元史‧選舉志三》:“三品至五品子孫最材敘用外,六品七品子准上銓注監當差使,已後通驗各界增虧定奪。”

體驗(体验),◆1.謂親身經歷;實地領會。○《朱子語類》卷一一九:“講論自是講論,須是將來自體驗。說一段過又一段,何補!……體驗是自心裏暗自講量一次。”○[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皆是就文義上解釋,牽附以求,混融湊泊,而不曾就自己實工夫上體驗。”○[胡適]《費經虞與費密‧費氏父子的學說》:“但[費氏]父子的這種主張,並非有意因襲前人,乃是從痛苦患難之中體驗出來的結論。”◆2.指通過親身實踐所獲得的經驗。○[魯迅]《花邊文學‧看書瑣記》:“文學雖然有普遍性,但因讀者的體驗的不同而有變化,讀者倘沒有類似的體驗,它也就失去了效力。”◆3.查核;考察。○[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二:“或斫倒人頭,或傷中重,係第一等功勞者,凡一百一十五人,伏乞體驗。”○[宋][蘇軾]《奏論八丈溝不可開狀》:“臣體驗得每年[潁河]漲溢水痕,直至州城門腳下,公私危懼。”○[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十六:“然公於[河],實殫竭心力,體驗入微。”

所驗(所验),◆徵驗,根據。○《韓非子‧南面》:“言無端末,辯無所驗者,此言之責也。”

試驗田(试验田),◆1.進行農業試驗的田地。○[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種試驗田的經驗,值得普遍推廣。縣、區、鄉和合作社的領導幹部,都搞那麼一小塊田,試驗能不能達到高產,用什麼方法達到高產。”○[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老韓]說完,就和參觀的同志握手,照例是先帶他們去參觀那塊大隊和公社合種的高產試驗田。”◆2.比喻試點或試點工作。○[老舍]《女店員》第三幕:“咱們這塊試驗田可以試辦婦女商店了!”[王願堅]《普通勞動者》:“這些年來,自己雖然也常下部隊,就在前天,他還在‘試驗田’(連隊)裏呢。”

試驗(试验),◆1.為了察看某事之實際或某物之性能而從事某種活動。○[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願重啟侯,何惜不一試驗之?”[元][陳天祥]《論盧世榮奸邪狀》:“今乃損相位試驗賢愚,亦猶捨美錦校量工拙,脫致隳壞,悔將何追?”[蕭紅]《橋》:“起初她試驗過,要想扶着橋欄爬過去。”◆2.考試測驗。○[唐][鄭棨]《開天傳信記》:“是時,[劉晏]年八歲,獻東封書,上覽而奇之,命宰相出題,就中書試驗。”○[清][洪昇]《長生殿‧春睡》:“臣啟陛下:蒙委試驗[安祿山],果係人才壯健,弓馬熟嫻,特此覆旨。”○[沙汀]《困獸記》十二:“翌日是星期一,一連幾天都有試驗,[田疇]老早便上學校去了,忙着清理試驗卷子,出題和計算分數的准備工作。”◆3.訓練。○[元][紀君祥]《趙氏孤兒》楔子:“又餓了三五日,復行牽出那神獒,撲着便咬,剖開紫袍,將羊心肺又飽餐一頓,如此試驗百日,度其可用,某因入見[靈公]。”◆4.經驗。○《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那賊道:‘小的們這作賊有個試驗:不怕星光月下,看着那人家是黑洞洞的,下去必得手;不怕夜黑天陰,看着那人家是明亮亮的,下去不但不得手,巧了就會遭事。’”◆5.效驗。○[金][劉迎]《徐夢弼以詩求蘆菔再次前韻》:“[神農]嘗草木,濟世以仁愛。根源列郡出,品目成書載。中云萊菔根,試驗頗為大。”

事驗(事验),◆猶證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其書節印圖及他逆無道事驗明白,甚大逆無道,當伏其法。”○《晉書‧陸雲傳》:“令事驗顯然,暴之萬姓,然後加[雲]等之誅。”

實驗(实验),◆1.實際的效驗。○[漢][王充]《論衡‧遭虎》:“等類眾多,行事比肩,略舉較著,以定實驗也。”○《掃迷帚》第二一回:“自今以往,事事悉憑實驗,一切紙糊的老虎,都盡被人戳破,不值一文。”○[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一》:“極平常的豫想,也往往會給實驗打破。”◆2.實際的經驗。○[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氈帳;及來[河]北,不信有二萬斛船:皆實驗也。”◆3.為了檢驗某種科學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某種操作或從事某種活動。○[梁啟超]《泰西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一章:“甲派主實驗,乙派主推理,丙派執其中庸,所以有異同者在於此。”○[胡適]《實驗主義》六:“有時候,一種假設的意思,不容易證明,因為這種假設的證明所需要的情形平常不容易遇着,必須特地造出這種情形,方才可以試驗那種假設的是非。凡科學上的證明,大概都是這一種,我們叫做‘實驗’。”○[郭沫若]《蘇聯紀行‧八月二日》:“他耐心地作着種種的交配實驗,結果是成功了。”◆4.引申指實驗的工作。如:做實驗;化學實驗。

審驗(审验),◆審查核實。○《韓非子‧主道》:“大不可量,深不可測,同合刑名,審驗法式,擅為者誅,國乃無賊。”○[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三:“臣讀至此亦竊疑之,然以其本正如此,不敢改易,嘗以針穿記其側,乞宣正本審驗。”

神驗(神验),◆1.謂神奇而確鑿。○[漢][王充]《論衡‧奇怪》:“《高祖本紀》言:‘[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見蛟龍於上。已而有身,遂生[高祖]。’言其神驗,文又明著,此儒學者莫謂不然。如實論之,虛妄言也。”◆2.靈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五》:“縣西有[東方朔]冢,冢側有祠,祠有神驗。”○[唐][沈佺期]《七夕》詩:“來時不可覺,神驗有光輝。”○[宋][何薳]《春渚紀聞‧罵胥詩對》:“[福唐][張道]人,多與人言偈,語人禍福,如[徐神公]言法華,既過無不神驗者。”◆3.神奇的效驗。○[晉][干寶]《搜神記》卷四:“所得三卷方:一卷脈經,一卷湯方,一卷丸方。周行救療皆致神驗。”

設驗(设验),◆謂安排檢驗,采取檢驗的手段。○《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人驗(人验),◆指可資驗證的人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麗辭》:“言對者,雙比空辭者也;事對者,並舉人驗者也。”

奇驗(奇验),◆特別的效驗;非常靈驗。○[宋][陸游]《方伯謨墓志銘》:“好方技,治疾有奇驗,能逆決生死。”○[明][顧起綸]《國雅品‧仙品》:“[張全一]世稱‘邋遢張’,即[三豐]也。邸嘗遇[三豐],所與言多奇驗。”○[郭沫若]《歸去來‧由日本回來了》:“想起了十幾年前,在[上海][城隍廟]曾被一位看相的人開過玩笑,說我四十六歲交大運……忽然憶及,頓覺奇驗。”

期驗(期验),◆猶言時代憑證。○[章炳麟]《訄書‧序種姓上》:“[中國]故重家族,常自尊賢。自《世本》以後,[晉]有[賈弼]《姓氏簿狀》,[梁]有[王僧孺]《百家譜》,在[唐]《元和姓纂》,[宋]而《姓氏書辨證》,皆整具有期驗。”

品驗(品验),◆衡量,檢驗。○[柳青]《銅墻鐵壁》第七章:“經過這一回品驗,他才品出這人比[王書記]還有辦法。”端木蕻良《早春》:“她可以在那小姑娘身上品驗一下我的真實性格。”

盤驗(盘验),◆盤查檢驗。○《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客官﹞若在舡中,還要過[龍江關]盤驗,許多擔擱。”○[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庫官》:“問:‘庫存幾何?’答言:‘二萬三千五百金。’公慮多金累綴,約歸時盤驗。”

目驗(目验),◆目擊;親眼驗證。○[唐][李綽]《尚書故實》:“盛膏小銀合子,[韓氏]收得後猶在,[融]即相國親密,目驗其事,因附于此。”○[清][王韜]《瓮牖餘談‧猶太古曆說》:“古時[猶太]人定年月以太陽為準,於曆法疏而於目驗密,常居山候月,以初見月為月第一日。”○[王闓運]《<論語訓>序》:“[曾子]全身而曰啟予手足,豈欲小子目驗乃後不誣?”[郭沫若]《創造十年》五:“我渴望着看海中日出的光景,忍着眩暈,跑上甲板,好容易把那光景目驗了一下,但幾乎把自己的肝臟都吐了出來。”

明驗(明验),◆明顯的證驗或應驗。○《後漢書‧袁安傳》:“[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獄,理其無明驗者,條上出之。”○[唐][王勃]《三國論》:“以知[曹孟德]不為人下,事之明驗也。”○《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晦翁]見此明驗,豈得不信?”○《花月痕》第五回:“[薀空]接着,瞧了一瞧道:‘頭一籤,上二句居士自然明白了,下二句後來自有明驗,大約居士與“[陶]家菊”另有一番因果。’”[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一章:“其後[阿剌伯]人西漸,十字軍東征,[歐亞]文明再交媾一度,乃成近世震天鑠地之現象,皆此公例之明驗也。”

靈驗(灵验),◆1.神奇的效應。○[晉][孫綽]《游天臺山賦》:“睹靈驗而遂徂,忽乎吾之將行。”○[宋][蘇軾]《乞賜光梵寺額狀》:“里俗相與漆塑其身,造塔供養,時有光景,頗著靈驗。”○《紅樓夢》第一○一回:“惟有佛家香火歷來不絕,他到底是祝國祝民,有些靈驗,人纔信服。”○[郁達夫]《出奔》:“積貯了許多本地的土貨,好教一船裝去,到有靈驗的廟宇所在地去賣。”◆2.預言能夠應驗。○[元][無名氏]《盆兒鬼》楔子:“遇着一個打卦先生,叫做[賈半仙],人都說他靈驗的緊。”○[清][青城子]《志异續編‧測字》:“嘗見一測字者,靈驗異常。”○[老舍]《茶館》第一幕:“你要是不戒了大煙,就永遠交不了好運!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靈驗!”

類驗(类验),◆指龜甲占卜以驗吉凶。○[漢][王充]《論衡‧實知》:“性敏才茂,獨思無所據,不睹兆象,不見類驗,卻念百世之後,有馬生牛,牛生驢,桃生李,李生梅,聖人能知之乎?”

科學實驗(科学实验),◆為檢驗科學理論或假設而從事的專門實踐活動。○[毛澤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

考驗(考驗),◆1.稽考檢驗。○《管子‧小匡》:“公宣問其鄉里,而有考驗。”○[尹知章]注:“遍問其鄉里之人,以考其所行,皆有事驗。”○《史記‧秦始皇本紀》:“運理群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晉書‧天文志上》:“《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狀,多所違失。”○《元典章‧詔令‧世祖頒授時曆》:“為日官者皆世守其業,隨時考驗,以與天合,故曆法無數更之弊。”◆2.指通過具體事件、行動或困難環境去檢驗人們是否堅定、忠誠或正確。○[巴金]《盼望》:“他對人民有過貢獻,又是一個堅貞不屈、臨危不懼的革命者,我相信他一定經得起嚴峻的考驗。”○[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你要經得起考驗,黨是會給你打開大門的。”◆3.審訊驗實。○《漢書‧杜業傳》:“幸賴陛下至明,遣使[毛莫如]先考驗,卒得其姦。”○[漢][王充]《論衡‧骨相》:“[通]有盜鑄錢之罪,[景帝]考驗,[通]亡。”○《後漢書‧魯恭傳》:“﹝刺史、太守﹞因以盛夏,徵召農人,拘對考驗,連滯無已。”

看驗(看验),◆察看檢驗。○《水滸傳》第二二回:“﹝[閻婆惜]﹞身邊放着行兇刀子一把,當日再三看驗得,係是生前項上被刀勒死。”○《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宋高宗][建炎]﹞四年,忽有一女子詣闕自陳,稱是[柔福公主],自虜中逃歸……頒詔令舊時宮人看驗,個個說道:‘是真的,一些不差。’”○《說岳全傳》第九回:“這裏弟兄五人,坐下飲酒。○[岳大爺]只把[宗留守]看驗演武之事:說了一遍。”◆补证条目■察看检验。○《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其官人見氈下血流傍地,語净能曰:‘殺人處目驗見在,仍敢拒張!’净能語官人曰:‘何不揭氈看驗之?取此行麤疎法令!’”○《朱子语类》卷一〇六:“又某往在臨漳,豐憲送一項公事,有人情願不分,人皆以爲美。乃是有寡嫂孤子,後來以計嫁其嫂,而又以己子添立,併其産業。後委鄭承看驗,逐項剖析子細,乃知其情。”

經驗之談,◆有实践经验为依据的言语。○庐隐《西窗风雨》:“福儿跑过去,吓她道:‘为什么哭?仔细太太来打你!’这倒是福儿经验之谈。”○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阿姨临走对我说:‘你现在可以看出人的好坏来了---不过,还是好人多。’这当然是她的经验之谈,她是吃过苦的人。”○冯英子《庙堂和天下》:“有人说,学十二条《准则》,首先要领导带头,这也就是大家积几十年之经验的经验之谈。”

經驗(经验),◆1.效驗;驗證。○[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二:“[高平][郗超]……得重病。○[盧江][杜愆]少就外祖[郭璞]學《易》卜,頗有經驗。○[超]令試占之,卦成,不愆。”○《西游記》第二六回:“菩薩道:‘我這凈瓶底的‘甘露水’,善治得仙樹靈苗。’[行者]道:‘可曾經驗過麼?’菩薩道:‘經驗過的。’[行者]問:‘有何經驗?’”◆2.親身經歷過。○《紅樓夢》第四二回:“雖然住了兩三天,日子卻不多,把古往今來沒見過的,沒吃過的,沒聽見的,都經驗過了。”○[魯迅]《二心集‧答北斗雜志社問》:“不過高情難卻,所以只得將自己所經驗的瑣事寫一點在下面。”○[茅盾]《追求》三:“自殺不成而反多經驗了痛苦。”◆3.感性經驗。哲學上指人們在同客觀事物直接接觸的過程中通過感覺器官獲得的關於客觀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繫的認識。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經驗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認識的開端。但經驗有待於深化,有待上升到理論。在日常生活中,亦指對感性經驗所進行的概括總結,或指直接接觸客觀事物的過程。

解驗(解验),◆I理解驗正。○《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意]即避席再拜謁,受其脈書上下經、五色診、奇咳術、揆度陰陽外變、藥論、石神、接陰陽禁書,受讀解驗之,可一年所。”◆II解送與驗收。○[清][錢謙益]《孫公行狀》:“公當關之功益著,所指冒沒賞功銀三十萬者,只二十萬,收支解驗,簿牒井然,不能以錙銖點。”

簡驗(简验),◆檢驗。○《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六:“我如今密地差人把寺圍了,只說查取犯法贓物,把他家資盡數抄將出來,簡驗一過,那怕鏡子不在裏頭!”○《水滸傳》第一○三回:“州尹聞報大驚,火速差縣尉簡驗殺死人數,及行凶人出沒去處。”

檢驗工(检验工),◆從事產品檢查驗證工作的人。◆补证条目■从事产品检查验证工作的人。○南丁《检验工叶英》:“这个青年人一听检验工三个字,不由得上下仔细打量了一下叶英。”

檢驗(检验),◆檢查驗證。○《三國志‧魏志‧胡質傳》:“[質]至官,察其情色,更詳其事,檢驗具服。”○[宋][周密]《齊東野語‧洪端明入冥》:“且[駱]妻自謂一經檢驗,永失人身,意自不欲。”○《水滸傳》第三一回:“知府聽說罷大驚,火速差人下來,檢驗了殺死人數,行凶人出沒去處。”○[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社會實踐及其效果是檢驗主觀願望或動機的標准。”

記驗(记验),◆1.記識驗證。○[漢][班固]《白虎通‧壽命》:“命有三科以記驗:有壽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隨命以應行。”○[清][王有光]《吳下諺聯‧螞蟻打拱》:“後以時相不合,出為郡守,及至醒,記驗得做過一場富貴螞蟻。”◆2.指記識驗證之物。○《舊唐書‧伊慎傳》:“喪母,將營合祔,不識其父之墓。晝夜號哭,未浹日,夢寐有指導焉。遂發壟,果得舊記驗。”○[元][王惲]《為春水時預期告諭事狀》:“以[惲]愚見,今後御前鷹隼海青,合無懸常記驗,如前朝牙牌之制。”

吉驗(吉验),◆猶吉兆。○[漢][王充]《論衡‧吉驗》:“凡人稟貴命於天,必有吉驗見於地。”

化驗(化验),◆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檢驗物質的成分和性質。○[老舍]《二馬》第三段十五:“他現在正寫書,一本是他化驗中國磁器的結果,一本是說明他所收藏的古物。”如:藥品化驗;小便化驗;礦物化驗。

後驗(后验),◆日後驗證。○《二刻拍案驚奇》卷三:“我出京之時,私下把一個鈿盒分開兩扇,各藏一扇,以為後驗,寫下文書一紙。”

核驗(核验),◆審核檢驗。○[彭芬]《辛亥遜清政變發源記》:“官商交替時代,曾經郵部疊次奏派人員,逐年逐款,勾稽查算,核驗股款,委無弊端。”◆补证条目■核对查验;核查检验。○雷依群等《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代法律非常完备、细致,小到如物资账簿的核验,农业生产的报告,大到各种官吏的考课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规定。”○《解放日报》2006.11.13:“消费者若对加油有疑问,一定要保存好发票,向市或区县的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投诉,必要时可在现场用标准金属量器进行核验。”

果驗(果验),◆1.應驗。○[清][李漁]《閑情偶寄‧頤養‧止身外不測之憂》:“不測之憂,其未發也,必先有兆。現乎蓍龜,動乎四體者,猶未必果驗。”◆2.謂果然得到驗證。○[清][馮桂芬]《上海果育堂記》:“[水月禪師]有前知,見吾鄉[虎埠塘]笙歌畫舫徹夜不絕,嘆曰:‘百數十年後有大難,此其召之乎?’由今數之,果驗。”

貴驗(贵验),◆謂日後當顯貴的徵驗。○《新唐書‧方技傳‧袁天綱》:“[張行成]、[馬周]見,曰:‘[馬君]伏犀貫腦,背若有負,貴驗也。近古君臣相遇未有及公者。’”

公驗(公验),◆官府開具的證件。○《隋書‧高祖紀下》:“庚寅,敕舍客無公驗者,坐及刺史、縣令。”○[宋][王溥]《唐會要‧逃戶》:“見在桑產如無近親承佃,委本道觀察使於官健中取無莊田有人丁者,據多少給付,便與公驗,任充永業。”○[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二》:“[唐][宣宗]時,中書門下奏:‘若官度僧尼,有闕,則擇人補之,仍申祠部給牒。其欲遠遊尋師者,須有本州公驗。’乃知本朝僧尼出遊給公驗,自[唐]已然矣。”○《元典章‧戶部八‧市舶》:“並依在先舊行關防體例填付舶商。大船請公驗,柴水小船請公憑。”

感驗(感验),◆應驗。○《後漢書‧西域傳論》:“神跡詭怪,則理絕人區;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唐][李商隱]《上河東公啟》之一:“伏以《妙法蓮華經》者,諸經中王,最尊最勝。始自童幼,常所護持。或[公幹][漳]濱,有時疾疢,或[謝安]海上,此日風波,恍惚之間,感驗非少。”

覆驗(覆验),◆重新審理;覆核。○《新唐書‧李嶠傳》:“會[來俊臣]構[狄仁傑]、[李嗣真]、[裴宣禮]等獄,將抵死,敕[嶠]與大理少卿[張德裕]、侍御史[劉憲]覆驗。”

符驗(符验),◆1.憑據;證件。○《荀子‧性惡》:“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王先謙]集解引[王引之]曰:“符驗即符節。○《哀公六年公羊傳》注:節,信也。○《齊策》注:驗,信也。或言符節,或言符驗,或言符信,一也。”○[元][關漢卿]《望江亭》第四摺:“[白士中]云:你憑着甚麼符驗來拏我?衙內云:我奉聖人的命,有勢劍金牌,被盜失了,我有文書。”○《明史‧職官志三》:“符驗之號五:曰馬,曰水,曰達,曰通,曰信。符驗之制,上織船馬之狀,起馬用‘馬’字,雙馬用‘達’字,單馬用‘通’字,起船者用‘水’字,並船用‘信’字。親王之藩及文武出鎮撫,行人通使命者則給之。”◆2.應驗;符合。○《漢書‧杜欽傳》:“跡[三代]之季世,覽[宗][宣]之饗國,察近屬之符驗,禍敗曷常不由女德?”[南朝][宋][何承天]《上元嘉曆表》:“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測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從來積歲及[交州]所上,檢其增減,亦相符驗。”○《舊唐書‧方伎傳‧張獻甫》:“數顧問災異,事皆符驗。”

定驗(定验),◆判斷檢驗。○[宋][周密]《齊東野語‧紹興御府書畫式》:“應搜訪到書法墨跡,降付書房,先令[趙世元]定驗品第。”○《元典章‧刑部五‧埋銀先行追給苦主》:“凡圖財謀故鬥毆殺人,賊徒已招是實,尸伏明白定驗無差,審理無冤者,合追燒埋銀鈔。”

調驗(调验),◆調查檢驗。○[沙汀]《淘金記》十九:“[龍哥]終於滿不在乎地說:‘橫豎她煙總非戒不可。只有十多天就滿期了,隨便那個都要調驗!’”

點驗(点验),◆逐一查對檢驗。○[明][陳子龍]《請申飭巡視職掌疏》:“至於器械馬匹,應照敕書,逐一不時點驗。”○《歧路燈》第三一回:“你這失單怎麼是目今字跡?這單上戲衣,可是你親手點驗,眼同過目,交與[譚紹聞]的麼?”[柳青]《銅墻鐵壁》第十章:“他站下等他們點驗了人數,走了,他才過去。”

倒驗(倒验),◆掉換查驗。○《西游記》第六八回:“﹝[三藏]﹞直至[端門]外,煩奏事官轉達天廷,欲倒驗關文。”

稱驗(称验),◆過秤檢驗。○[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荒政‧賑濟》:“其銀本官預先親眼稱驗。”

察驗(察验),◆審查;檢查。○《亢倉子‧用道》:“清心省念,察驗近習,務求賢良,以安萬姓,人主之道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原來外面扦子手查了一船私貨,爭着來報。當下[述農]就出去察驗、耽擱了好半天。”○[冰心]《兩個家庭》:“以後我覺得他的身子,一天一天的軟弱下去,便勉強他一同去到一個[德國]大夫那裏去察驗身體。”○[駱賓基]《山區收購站》:“要是紫貂皮,只在背毛上吹一吹,察驗察驗那些大針毛的彈力,就知道是栖居在山頂巉岩之巔的珍品。”

查驗(查验),◆檢查驗看。○[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清查之法》:“如本年遇有應解裁扣缺官銀兩,俱要查驗批迴,方准作數。”○[魯迅]《而已集‧再談香港》:“只是給錢呢,還是聽他逐件查驗呢?倘查驗,我一個人一時怎麼收拾呢?”

參驗(参验),◆考核驗證。○《韓非子‧孤憤》:“今人主不合參驗而行誅,不待見功而爵祿……故主上愈卑,而私門益尊。”○《戰國策‧魏策一》:“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揚人之醜者,而參驗之。”○《舊唐書‧方伎傳‧玄奘》:“嘗謂翻譯者多有訛謬,故就西域廣求異本以參驗之。”○[章炳麟]《<東三省政要>序》:“測量[錦][遼],積數歲參驗所得為書,名曰《東三省政要》。”

不驗(不验),◆不切實際;不能應驗。○[漢][桓寬]《鹽鐵論‧相刺》:“今儒者釋耒耜而學不驗之語,曠日彌久而無益於理。”○[唐][賈公彥]《序周禮廢興》:“[林孝存]以為[武帝]知[周]官末世瀆亂不驗之書。”○[清][王韜]《淞隱漫錄‧徐雙英》:“此前人所傳遁甲諸符咒,習之每多不驗。”

辯驗(辩验),◆辨別檢驗。辯,通“辨”。○《宋史‧岳雲傳》:“[霖]子[珂],以[淮西]十五御札辯驗彙次,凡出師應援之先後皆可考。”

報驗(报验),◆猶報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好殺之人,臨死報驗,子孫殃禍,其數甚多。”○[宋][阮閱]《增修詩話總龜後集》卷四五引《丹陽集》:“[流水長者]子,以象負水,救十千魚,生忉利天,可謂悲濟之極,報驗之速矣。”

八觀六驗(八观六验),◆國君從八個方面、六種途徑觀察、考驗人臣的方法。○《呂氏春秋‧論人》:“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

案驗(案验),◆查詢驗證。○《史記‧李斯列傳》:“﹝[二世]﹞欲案丞相,恐其不審,乃使人案驗[三川]守與盜通狀。”○《資治通鑒‧漢武帝征和三年》:“吏民以巫蠱相告言者,案驗多不實。”○[清][戴名世]《誥封光祿大夫同知張公墓志銘》:“[浙]人之逃匿山澤者多相聚為亂,死者不可勝數,且互相告訐,無辜者往往被羅織。公案驗得實,即釋之,所全活者甚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