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面对冲突时该怎么办(居家期间遭遇亲子冲突)

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尚未返校复课,多区也在实行居家办公的防疫措施。父母居家办公、孩子居家学习,共处一室难免产生亲子摩擦。居家期间,如何与孩子和谐相处、如何识别或避免孩子产生心理问题成了很多家庭的困惑。

5月23日,新京报记者通过微博连麦的方式,邀请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敬娟,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师、海淀区心理兼职教研员李响,行为契约教养法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刘朝莹以及心理咨询师、亲职帮创始人“晴天妈妈”,针对中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为学生和家长答疑解惑。

亲子面对冲突时该怎么办(居家期间遭遇亲子冲突)(1)

连麦直播现场,在线收看的家长们反映“干货满满”。 图/视频截图

组建学伴群、心理社团帮学生平衡居家学习与生活

直播期间,张敬娟和李响首先分别介绍了学校在这段时间采取的心理辅助举措。由于年龄段和学业目标不同,小学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组建学伴群互相敦促等形式,让孩子们“动起来”,在线上“沸腾起来”,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心他们;而中学阶段心理老师则重点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学业焦虑和情绪状态等问题,指导家长如何和孩子交流、处理亲子间的矛盾。

张敬娟介绍,疫情居家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不少小学生会在学习上有些懈怠,缺乏学习的意义感。于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在此期间开展了不少家校互动的活动,比如,让孩子们通过共同的爱好组建不同的小组群,自发互相监督打卡,提供彼此的支持;还将在六一期间发起“亲子挑战”的小游戏;鼓励家长建立一份亲子学习计划单,比如一次亲子阅读、一次亲子运动、一项才艺展示、一次线上家长会、一次劳动技能分享、一次志愿者的榜样行动……动员教师、家长、专家的力量保证孩子们的关系网络,即使居家彼此之间也紧密联系。

中学生的学业任务更重,因此心理教师做的工作更多的是帮助孩子们平衡居家学习和生活。李响介绍,其实早在2020年疫情刚开始时便摸索推出了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理指南,此次学校提前通过公众号告诉居家期间的不同群体,在不同阶段,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心理变化,如何针对性调适。学校还会通过组建心理社团,学伴之间分享自己的心理状态,彼此互助,如果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会帮助他向老师寻求帮助。

李响表示,目前正值“5.25”心理健康月,学校会把活动搬到线上,让学生分班级自主设计心理健康活动,班级挑选一个积极心理学的品质,如好奇、关爱、真诚等来设计活动,和大家分享,让大家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大家其实彼此是连接在一起的。”

不同学段孩子有各自的“成长中的烦恼”

在和孩子相处时,不同年龄段确实存在不同“成长中的烦恼”,同阶段家长们反映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专家和一线教师们表示,虽然每一个孩子都有个性,但同属于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存在共性,他们一一为家长解答了这些问题。

“小学六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必须了解不同年龄段特点,才会理解他的行为。”张敬娟介绍,低年级段比如一年级生,特点是容易两极化,即在学校是“模范生”,在家里是“小霸王”,可能是因为他一天的学习累了,也可能因为在家时行为约束没有了。“低年龄段孩子容易在评价高压下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和行为,家长要降低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的压力会影响孩子大脑的发展。”张敬娟建议不要过多指责孩子,不过给过多的负面反馈,孩子很快能平稳度过这个时期。

小学还有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是四年级,张敬娟用“U”形的成长发育曲线举例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U形底端,让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头疼,会觉得孩子的精神面貌、品质和品德都大不如前,变得“不听话”了。这是因为孩子突然间自我意识成长了,身体也变得强壮了,“开始挑战你”。因此,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同伴中树立美好形象,因为这时也是他们在乎群体评价的时候,比如十岁生日成长会、让孩子写下对家人的期待等等,给孩子提供实践的平台。

小学高年级则面临青春期问题,“少男少女的成长困惑出现了,他们的情绪真的是疾风骤雨,和家长的矛盾也容易激化。”张敬娟介绍,老师和家长可以给他们讲一些青春期的课程,以便他们了解自己,发展出应对方式。

“中学阶段还是涵盖了大部分的青春期的阶段,如果各位家长感觉小学的这些‘小毛头’已经很不好做工作了,那您做好准备,中学阶段我们要继续斗智斗勇。”李响笑着说,进入中学以后,孩子们会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意识,家长会觉得孩子更叛逆了。在这个阶段,不能用对待儿童的教养方式去控制他,或希望他在家长面前应更乖巧顺从。虽然孩子自主自由的意识成长了,但因为心智发展的局限性,对家长仍旧有依赖。这种依赖不是希望父母花时间陪自己,而往往是精神上的依赖,希望父母给与自己信任和支持,“建议家长要更相信孩子。”李响说道。

可尝试“五个一”、行为契约教养法

“如果刚好家里有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小朋友,你们在办公,孩子在上网课,首先不要觉得陷入‘鸡飞狗跳’的生活状态里,不要觉得‘我完蛋了,生活一团糟’,而要找到一个相对舒适的节奏。”对此,“晴天妈妈”在直播间送给大家“五个一”,即建立一张表、说一句鼓励的话、一起运动、一起做家务和一起聊聊新闻。“晴天妈妈”建议家长们要相信小朋友的自主能力,将父母的工作和孩子的学习、生活安排好,告诉孩子哪个时间段父母要工作,不要打扰自己,而哪个时间段孩子要上网课。“比如我现在直播,我的孩子们都在做自己的事情,不会打扰到我。”

“父母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认知,你不是给自己生了一个祖宗,是生了一个娃,跟他一起去共享生命,不要‘省着他’。”“晴天妈妈”笑着说,家长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运动、共同心跳,给孩子们安排家务活儿,可以锻炼孩子精细动作和各方面发展,和孩子们聊聊新闻,从新闻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期待,“跟孩子之间变成合伙关系,好事儿一起承担,坏事儿咱们一起分担。妈妈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累,最后崩溃。”

“列表不是只把孩子要做的事列出来,同时要有父母要做的事情。”作为行为契约教养法的创始人,刘朝莹认为,孩子在家里容易形成放松的状态,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让孩子理解在家里也要学习和工作,只是场地不同,“我们要和孩子用契约的方式进行互动。”刘朝莹表示,契约化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控力,不能只关注孩子的约定,亲子双方一定要有一起完成约定的过程。比如在2020年疫情刚开始时,这一方式确实得到了不少家长的正面反馈,她记得,有一对家长早晨在商量谁喊孩子起床时,听到了屋里的窗帘声,惊喜地发现孩子自己主动起床,完成自己一天的任务。

从学术层面来讲,刘朝莹认为,在封控、管控居家的状态下,确实孩子、成人和大学生都会遇到一些心理上的困扰,心理学叫做“危机状态”。要想让孩子平稳度过这一阶段,首先要提升他应对困难的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并提出不同困难下的解决方式。比如不能去健身房,就买设备在家锻炼。此外,还要学会“求助”,找学校的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帮忙。“这样我们增加了应对危机的能力,遇到困难有创伤也有恢复,让我们心理更加强壮。”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