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的简介(明堂的故事)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辞》

安善坊,尽一坊之地为教弩场。隋明堂在此坊。

- 宋敏求《长安志》

《长安志》里说了一件事,那就是隋朝的明堂在安善坊内。那么这个隋明堂是否真的在这里? 而明堂又是怎样一个存在呢?

明堂的简介(明堂的故事)(1)

长安108坊之安善坊大布局

明堂的简介(明堂的故事)(2)

安善坊在长安城的位置

明堂那点儿事儿

Ø 明堂:天子和上天沟通的场所

纵观华夏历史,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这和历史上几位立下了乐旷世奇功的牛掰大人物有关。

第一位是周公姬旦,他是为中华文明最早定“规矩”的人。周公定下来的“规矩”让中国人遵守了几千年。也正是因为这些规矩的存在,我们的文明才被称为“文明”。认可周公定下的这些规矩的人,在文化范畴上,会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不认同这种价值观的可被认为是“蛮夷”。某种意义上,是周公姬旦在精神上定义了谁是中国人。

第二位是秦始皇,秦王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国家产生了。由此,奠定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某种意义上讲,是秦始皇在“物理”上统一了中国,并给出了中国人的定义。

第三位和第四位是汉武帝刘彻及其曾孙汉宣帝刘病已。正是这二位接力定下了西汉以后两千年中华之帝国指导思想。国家的“大道”从“文景之治”于民休养生息的“黄老之道”,过渡到“汉武盛世”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在汉宣帝的“孝宣之治”时,最后定位于“霸道”和“王道”杂而治之的道路上。其精髓在于精神上追求儒家的理想境界,但却用秦始皇看重的“法家”规范去统治这个国家。 既有儒家的理想,又有法家的法度。至此一个完整的中华文明才腾空出世。

中国这片土地上,真正有国家的概念,严格意义上说,应该从西周周公的建制开始。周公建立了国家分封制度、继承制度、宗庙祭祀制度、道德伦理准则等等一系列“形而上”的规矩。有了这些概念,也就有了最初的国家概念,也就有了中国文明的开端。周公玩得是“大道”而非“器”这样的雕虫小技。

周公姬旦还解决了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那就是统治者的政权合法性问题。

什么样的政权才算是合法的政权?

周公的答案是“君权神授”,顺应天意,统治者和政府的法统要由天命所授。

统治者要顺应天意,并代表天意。所以君王就是“天子”, 是天的儿子。如果君王乱来,在道德上出现不公义的情况,老天爷就会收回其授权,这个君王也就失去了对老百姓统治的权利。

天子作为“天”和人的沟通媒介,他一方面要和天通过感应来沟通,以降下“天”的旨意,另一方面又要和万民沟通。而天子和上天沟通的场所就是“明堂”。

Ø 史前的明堂

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就有明堂了。那时还没有国家概念,各部落城邦被称为“国”。而黄帝将自己的明堂建在“国”之南十里之内、七里之外的地方。黄帝则在“明廷”内祭祀百神。这就是明堂的雏形。南的方位属阳,所以叫做“明堂”。

唐虞时代的布政和祭祀建筑为“五府”,而“府”就是聚集的意思。因为唐虞将五帝的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全都聚在一起祭祀,所以加“五府”。

传说中的夏朝,把太庙叫“世室”,意思是永远都不会毁灭;“世室”的一堂之上有五室,分别代表东北木,东南火,西南金,西北水,中央王这五个方位和金、木、水、火、土(王)五种属性;南面三阶,其他三面则两阶,共有九阶,而“九”为阳数最大之数;这“五室”象征着“地载五行”;每个室的大门全都正面相对,这象征五行生於四时;每个室有八个窗户,象征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气。

殷商时期,则把其首领行政的场所叫“重屋”。

周人的行政场所和唐虞时代的“五府”类似,被称为“明堂”。至此“明堂”这一概念横空出世;周人明堂的顶部是圆的,寓意天圆地方。每年九月,周人都要在明堂内祭祀五帝。此时的明堂更像是周人的祖庙;天上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为三颗星,其中的心宿二是一颗红超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所以天上的心宿,在地下对应的就是明堂。在明堂之内,要专门留一间房子给心宿。①

Ø 文王坐明堂

史籍上出现的第一个坐在明堂里的帝王是周文王。

周文王在翟国(今陕西省耀县、富平一带)时,他的正妃太姒做了一个梦。太姒觉得很奇怪,就让周文王为她解梦。

太姒说她梦到了殷商的朝廷庭院之内长满了荆棘,而周国的朝廷庭园内的宫殿之间则长出了梓树,片刻又化作松、柏、棫、柞等树。

周文王并不敢草率直接解梦,而是诏来了太子姬发(周武王)说他要占梦。第二天周文王命神祝用礼币告于周国宗庙的群神,然后沐浴更衣后,来到了周的明堂占梦。占梦完后,文王知道是吉兆。于是文王和太子姬发一同跪拜了上天。这是上天在给周文王授命,让他去灭了殷商,替天行道。②

周文王之所以选择在明堂之内,做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事-占卜,这是因为在明堂内,才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于此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明堂是个体现“天人合一”原则的神圣之地。

Ø 周公坐明堂

周公名叫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武王去世后,成王尚年幼,还在襁褓之中,于是周公摄政。并和召公分陕而治。

而周公也曾出现在了周的明堂之内,他为了避讳周成王,不选择在宗庙,而选择在明堂代表周成王以明堂之礼仪,来接受诸侯的朝拜。

当时周公背靠大门和窗户之间的斧文屏风,并面向正南而立。司马、司徒、司空三公立于中阶之前,面向北从东面走上台阶;诸侯之位在明堂东边的阼(念作)阶之东,他们面朝西由北面走上台阶;诸伯之国,他们的位置在西阶之西,面向东, 由北而上……③

明堂,是政权合法性的象征

明堂在周战国以后,似乎进入了衰落期。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但并没有看到有秦始皇修建明堂的记载。秦始皇依旧崇拜祖先,崇拜山川诸神,崇拜 “天极”等玄相,追求长生不老神仙世界。但是秦始皇修建的诸多宫殿中,却没有“明堂”。取而代之的是“极庙”等礼制建筑。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封禅泰山时,他在泰山设立了明堂,后又在女姑山(今青岛女姑山)设立了明堂。可以看出此时的明堂只不过是一个临时建筑,或者仅仅就是一个祭坛。从此可以看出,那时的统治者逐渐淡化了明堂的功用,只不过是一个和太庙一样的祭祀场所。

历史长河继续流淌,到了汉代以及后世,明堂却突然成了有些帝王为了证明其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标志。他们不惜一切力量要修建的一个金碧辉煌的明堂。而明堂这个建筑也和政权的合法性联系在了一起。

Ø 政权的合法性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

英语有个单词叫legitimacy;被翻译为合法性、正统性、正当性等。

启蒙时期英国的社会理论家约翰 · 洛克(John Locke)说:政治(政权)正当性来自群众或明示或暗示的同意。“君权神授”被中国古代以及中世纪之前欧洲政权广泛采用,这种方法也被认为是其统治具有合法性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欧洲有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在公元800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加冕查理曼大帝为“罗马人的皇帝”的事件。而这一年是中国的唐德宗李适的贞元十六年。

欧洲启蒙运动之后,欧洲的政权合法性改由执行民主政治和顺应民意,于是民选政府就是其政府合法性的根本;再看近代的中国,清末满清王朝被迫写出了《清帝退位诏书》,以授权袁世凯组织共和政府,以“禅让”方式实现了“主权转移”。而这个文件就成了袁世凯政府所称的合法性依据。

而对于“君权神授”的中国古代帝王,他们必须要说圆一个故事,那就是天子就是老天爷所委托治理天下的那个人, 而“明堂”这样一个礼制建筑,作为天子和上天的沟通场所,也成了政权合法性的标志。

Ø 王莽的明堂、辟雍

王莽篡了汉朝刘家的皇权,但是对篡来的新政权就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那就是文武百官和老百姓要对这个新政权的合法性给予承认。否则这个新政权很快就会分崩离析。而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向天下讲清楚,自己才是天所选的治理天下的委托人。

王莽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导演了禅让大戏,让上一届皇帝用宗教仪式将皇位让给自己。

即使这样 ,篡位的皇帝还是有些心虚。就好像有些人就怕别人说自己穷,于是那怕砸锅卖铁也一定要买一件世界一线品牌的重奢品牌的衣服穿。而明堂就成了这些心虚的帝王的重奢品牌衣服。

王莽甚至不惜拆了汉武帝建章宫内的豪华建筑,用拆下来的建材去营造他的“王莽七庙”以及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关于王莽的明堂辟雍,详情请参考《普宁坊》一章中的《汉明堂辟雍》一节。

Ø 北魏孝文帝的明堂

南北朝的北魏王朝,是鲜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政权。作为游牧的异族而入主中原,鲜卑人本来在心理上就战战兢兢。于是北魏孝文帝发布诏令,要快速使鲜卑北魏变成一个中国的北魏,北魏汉化就是他一生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而为了说明他是真龙天子,他和王莽一样,也想到了要修建明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夏四月,在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用了半年的时间修筑了明堂, 而且同时修建了太庙。这个明堂的设计者为北魏大臣李冲。

《木兰辞》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指的这个明堂。

隋的明堂

Ø 隋文帝的明堂

一切都是在说明自己才是真龙天子

隋文帝作为统一了中国南北方的史诗性人物,他虽然觉得自己才是当之无愧的真龙天子。但是他的隋朝,却也是从孤儿寡妇的外孙和女儿的手中篡过来的,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依然是杨坚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梗儿。

杨坚的外孙北周静帝禅让杨坚为帝后。 实际上杨坚在“政权合法性”问题上已经做了很多努力。 首先他像当初的王莽一样,演了一场禅让大戏;接着为了标榜新的王朝大隋和旧的王朝北周不一样,新王朝更有生命力,于是他以各种借口,放弃了旧都-汉长安城,而另辟新地,建设了新都-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唐长安城。

新都大兴城建造的制式极尽依稽玄象之能事,不但兼有象征天上紫薇垣的宫城、天上太微垣的皇城和天上天市垣的郭城,又有新都六条横亘在天子之城上面的六条黄土岗原象征《周易》乾卦的六爻。杨坚无处不在向大家说明,他才是接受天命的人,他才是真龙天子,一切都是天命,他的政权也具有无可争辩的合法性。

杨坚即位后,励精图治。开皇十一年(591年),隋朝平灭了南朝陈。此时隋文帝打破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而统一了中国南北方的千古一帝,是在他手中实现了中国南北方的再次统一。他也成了和秦始皇一样的符号类人物。

更厉害的是他还把国家治理的兴旺发达,出现了繁荣的“开皇之治”。他的政权合法性不再是一个问题了。但是明堂一直没有修建,依旧是他的一块心病。

那一年是开皇十三年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这一年是牛年。

正月十一,隋文帝在新都宫城大兴宫(唐太极宫)以北的大兴苑内的方丘地坛祭祀了感生帝,并且以的生身父亲“武元皇帝”杨忠的牌位为配享。

每个帝王都有两个父亲,一个是人间的生父,而另一个是皇帝在天上的父亲。感生帝就是帝王在天上的父亲。所谓“感生”,例如殷人的始祖契是其母简狄吞了一个神鸟蛋后,而生了简狄;周人的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嫄踩了沼泽地里巨人的大脚印而怀孕,这才生了后稷。这种神奇的帝王出生方式就是“感生”。汉高祖刘邦也说他的母亲和神相遇,才生了他。于是他说他的人间父亲是刘太公,而神仙父亲被认定是五帝之一的赤帝。

二月,隋文帝来到了岐州(今陕西岐山一代)。他看上了麟游县山里一块风景优美的地方,想在这里修建夏宫以避暑。隋文帝命宰相杨素监督,主持修建了新都大兴城(唐长安城)的宇文恺做为检校将作大匠,记室封德彝作为土木监。于是整个工程开工了。

回到大兴宫(唐长安太极宫)后,他下了一道制书禁止民间私自收藏预卜吉凶的纬候、图谶之类的书籍。

到了秋七月,天上出现了日蚀。

此时的隋文帝心想:“南朝也被平灭了,中华大地再次得到统一。是否这个明堂应该建立起来了?此时修建明堂正是时候。”

于是他叫来了礼部尚书牛弘等人一起讨论了这事。讨论这种事,肯定少不了宇文恺。此时的宇文恺将自己早已制作的明堂的木质模型,拿到了大兴宫(唐太极宫)。

宇文恺是按《月令》中描述的明堂建造的。数层的建筑“复庙重檐、五房四达”。 这个设计的所有细节全都有出处。

隋文帝看到这个模型非常喜欢,马上拍板在大兴城(唐长安城)的安业里划出规划地皮,马上准备修建明堂。

可惜的是明堂本是个远古传说中的建筑,而当时建在汉长安城南郊的汉明堂辟雍早在汉末早已损坏和荡然无存了。这个明堂究竟长什么样,谁都没有见到过。

在古籍上就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此时朝中的儒生们却表达了不同意见,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宇文恺的方案也被大家否定了。几年来大家一直争论不下,而礼制建筑绝不能没有依据,丝毫不能马虎。与其说不清楚,还不如暂时不建, 等到弄清楚了再建。就这样, 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都没有统一意见,于是这事就拖了下去。④

这一直到隋文帝在麟游仁寿宫驾崩,隋朝的明堂还都只是宇文恺手中的一张图纸和一个木头模型。

隋明堂规划留地是在安业坊还是安善坊?

书中暗表,到底准备在新都之内的哪个里坊修建明堂?史书记载出现了不一致。

唐宰相魏征写得《隋书》中,说是隋文帝在大兴城(唐长安城)的安业里留了规划用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抄的《隋书》, 也说是在安业坊(里);但是宋代宋敏求的《长安志》却说位置在安善坊,在介绍安业坊的一章中,却对明堂之事之字未提;清代学者徐松根据唐代史料撰写的《唐两京城坊考》是抄了《长安志》的内容,说隋明堂的位置在安善坊。⑤

实际上从隋到唐,从初唐到晚唐,长安108坊有些坊的名字曾经被改过数次,例如在《唐会要》中所说玄都观从汉长安故城迁至安善坊。但实际上并非签到了安善坊,而是迁到了崇业坊,所以徐松猜测崇业坊的旧名叫安善坊。而后来安善坊的旧名叫安业坊,也未曾可知?长安城内有些坊的名字还被相互替换过。⑥

还有一种情况,由于是后人所写的历史,有一个字写错了的可能性也很大。但无论如何,隋代明堂的选址在安善坊或者安业坊两坊之一。

Ø 隋炀帝的明堂

隋炀帝即位后,宇文恺又拿出了自己以前做的明堂模型,并给隋炀帝上《明堂议表》,想让隋炀帝重新开始商议明堂之事。

但是此时的隋炀帝一门心思想在建造东都以及征服高句丽上,显然隋炀帝对建造明堂的兴趣不大。

大业八年(612年),宇文恺跟随隋炀帝参加了征服高句丽的辽东大战。这一年的冬十月,57岁的宇文恺卒于工部尚书。隋朝的明堂也就仅仅停留在了图纸和木头模型之上了。而留作建明堂的长安安善坊(安业坊)的那一块土地,一直撂荒到了唐朝。

隋之后的明堂

随亡唐兴,唐高祖李渊建国时,由于全国还在到处打仗,因此修建明堂之事就未提上议事日程。

Ø 唐朝再议明堂

到了唐太宗执政期间,天下不但平定,而且“贞观之治”来临。唐太宗曾让群臣商议建立明堂之事。

但是唐太宗和隋文帝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明堂到底应该长什么样?有好几个版本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听完大家的讨论后,唐太宗也一脸蒙逼。以他的功绩和名声,建不建“明堂”这个建筑,不影响他的政权合法性。大唐的多半个江山都是他在马上得来的,虽然有“玄武门之变”的瑕疵,但是他接班后却成就了“贞观之治”这个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高不可攀的治国高峰,没有人怀疑他的执政合法性。也就是说,他也用不着用这种“贴胸毛装好汉”的方法来加强自己政权合法性。于是这事又被无限期拖延了。

永徽年间,唐高宗继唐太宗后,又打了一个“小高潮”,他整出了一个“永徽之治”。此时的唐朝国土成为最大,而且经济接着贞观之风而继续繁荣。于是高宗也召集文武百官再议修建明堂之事。在乾封元年 (666年)前后,唐高宗为了准备修建明堂,还从长安万年县析出了一个新的县,名叫“明堂县”,并将县廨设在了长安永乐坊西南隅的原越王李贞的宅内。于此同时将长安城朱雀大街西的长安县析出了另一个县,起名叫“乾封县”。⑦

后来,高宗得了高血压及中风,老是头晕。即使接受万国来朝这样牛逼的事,他都让给皇后武则天去办理。明堂的事再次被搁浅,一直到唐高宗离世,明堂也没有建起来。

在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又将乾封县归入长安县,并将明堂县归入万年县。这两个新设立的县,又同时消失了。⑧

Ø 武则天明堂

武则天执政后,她已经不满足太后辅政,她自己想当女皇。而此时,政权的合法性对她来说,就成了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女人当皇帝和传统礼制完全相违背,自然反对她的声音不绝于耳。而她就特别需要这种建明堂 “贴胸毛装好汉”的做法。

什么明堂制式的不统一,各种古籍说法不一致。到了她这里,那就不是事儿。她不和文武百官讨论什么制式外观,她只找北门学士商量此事,而且她的态度很明确:老娘就是要建明堂,至于是什么样子你们商量,只要给老娘整出一个明堂就行。实际上,对她来说,符不符合礼制,建成什么样子,对她又有什么关系。她只是相对大家表达:我也是真龙天子,只不过是只“母龙”。

当然除了建造明堂之外,她还导演了无数的“祥瑞”故事,这一招王莽当初也用了。武则天让自己的男宠薛怀义主持编纂了编一本《大云经》。武则天在经书中也成为了一个菩萨的化身。她要告诉大家她本是菩萨,来到人间,是替上天来治理这个国家的。她统治的合法性,甚至在宗教经典中,都能找到依据。

垂拱三年(687年)的春天,武则天下令拆除了原来隋炀帝所建的东都紫微城之正殿乾元殿。就在这个地址上开建明堂。

各位看官,是否看清楚了?明堂的位置本是要建在国(宫城)之南三里之外、七里之内的地方,光从这个选址上就完全不符合礼制。但是武则天不管这套,尽快交给了男宠薛怀义当监工,立马开建。

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明堂建成了。但由于此时武则天还是以太后摄政的形式参与政治,还未登基,因此,此时的明堂里面供奉的还是李唐的祖宗们。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这一年是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五年。薛怀义由于武则天又有了其他的男宠而争风吃醋,大怒之下,一把火烧了和明堂同时建起的天堂。天堂火起,延及明堂。第二天一早,二堂具毁。

给脸不要脸,怒不可遏的武则天在数日后,设了一个局,让人乱棍打死了薛怀义。并把他烧成灰后,砌入白马寺的塔中。

武则天的明堂, 让一个神圣的礼制建筑变成了一场狗血剧的舞台。

明堂是武则天接受天命的象征,也是她武周政权合法性的象征。烧毁明堂之恨,深入骨髓。烧毁了,就再修建。

武则天天册万岁二年(696年)三月,武则天新修了的明堂又落成了。而这次里面祭祀的对象,被换成了武家的祖宗了。此时的明堂又被称为“通天宫”。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光很快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有关这明堂的议论也越来越多了。

武则天所修建的明堂,对李唐王朝来说就是个不符合礼制的大怪物。长安为京师,洛阳为东都,太原为北都。毋庸置疑长安太极宫才应是礼制级别最高的皇宫,大明宫次之。而武则天为了自己武氏政权的合法性,却在东都建造了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明堂,不但有违礼制,而且僭越。而违反礼制和僭越在那个年代是天大的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终于下令,让将作大匠康纻素前往洛阳去毁了明堂。康纻素给出了唐玄宗一个建议,他奏请只拆除违反礼制高度的部分就行了,不必全都拆了。于是,最后降低了建筑物的高度,又拆去柱心木,在平座上新建八角楼。把明堂改成一个宫殿。这样一来,不和礼制以及僭越的问题就解决了。唐玄宗同意了他的建议。

可是不久,洛阳宫内就发生了一次大火,这个宫殿被烧毁,此后又被改造,起名为含元殿。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叛军也曾放火烧了一回这个被改造过的“含元殿”,帮唐军收复洛阳的回纥兵又放火烧了一次。于是,武则天的明堂彻底化为了焦土, 一点痕迹都找不到了。

Ø 唐以后的明堂

唐以后,宋徽宗在政和五年(1115年)在东京汴梁的宫城之内寝宫东南,大庆殿东侧营建了宋明堂。

那么明、清有明堂吗?答案是有。

今天北京天坛公园的祈年殿就是明堂。但无论外貌以及内容,和唐以前的明堂都有了很大区别。

隋明堂保留地所在的安善坊,后来又被唐高宗设为与“东市”,“西市”同等功能的长安“南市”及“中市”,后来又成为了京城禁军威远军营教弩场。而所有这一切,全都随着唐朝的灭亡而灰飞烟灭了。

1300年后的今天,这里出现了一条东西向宽阔的大马路穿过其中。这里整日车水马龙,这条马路叫小寨东路。今天的这里, 终于实现了唐高宗当年没有实现的商业规划。 如今的这里成为了今日西安最主要商圈之一的小寨商圈。在原安善坊的西门之北有个今日的“中市”,是年销售额百亿的赛格购物中心和网红打卡之地。在原安善坊的东门之北,是今天藏有国宝重器的国家级陕西历史博物馆。当你进入博物馆大厅,在武则天母亲荣国夫人杨氏顺陵的石狮子旁, 闭上眼睛,静下心来,你一定能听到当年教弩场上嗖嗖射弩之声。

明堂的简介(明堂的故事)(3)

赛格购物中心

明堂的简介(明堂的故事)(4)

陕西历史博物馆

明堂的简介(明堂的故事)(5)

武则天母亲荣国夫人杨氏顺陵的石狮

本文节选自笔者(MaxiM的历史和世界)系列丛书《长安108坊》。

如转发《今日头条》站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

————————————————————————————————————————————

注释:

① 明堂,古者天子布政之宫,在国南十里之内、七里之外,黄帝享百神於明廷是也。(南方阳明之地,因为明堂,路寝宫室之制同。)唐虞为五府,(府者聚也,合五帝之神祭之。)夏谓太庙为,(世室,不毁之义。)殷人谓路寝为重屋,周人谓五府为明堂。(形制同,故手。)夏后氏一堂之上为五室,(木室东北,火室东南,金室西南,水室西北,王室中央。)南面三阶。(三面两阶,则九阶矣。)五室者,象地载五行也。五行生於四时,故每室四达,(达,向也。四户相对。)一室八窗。(夹户之窗象八节。)周人有圆屋。九月,大享五帝於明堂。(即祖庙。)心为天子明堂。(东方之宿大火谓之辰,即心星也。)或以明堂独以一室耳。-唐 成伯璵《礼记外传》

② 十年正月,文王自商至程。太姒梦见商庭生棘,太子发取周庭之梓,树之于阙间,梓化为松柏柞棫。觉而惊,以告文王。文王不敢占,召太子发,命祝以币告于宗庙群神,然后占之于明堂,及发并拜吉梦,遂作《程寤》。” -《太平御览 卷八十四》;文王在翟,太姒梦见商之庭产棘,小子发取周棫庭之梓树於阙间,化为松柏棫柞,惊以告文王。文王曰召发于明堂,拜,告梦,受商之大命。-《程寤》

③ 《礼记·明堂位》曰: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周公摄王位,以明堂之礼仪朝诸侯也。不於宗庙,避王也。)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天子,周公也。负之言背也。斧扆为斧文屏风於户牖之间,周公於前立焉。)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朝之礼不于此,周公权用之。) -《礼仪部 · 卷十二 - 太平御览 》

④ 春,正月,壬子,上祀感生帝。壬戌,行幸岐州。二月,丙午,诏营仁寿宫于岐州之北,使杨素监之。素奏前莱州刺史宇文恺检校将作大匠,记室封德彝为土木监。于是夷山堙谷以立宫殿,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屯颠仆,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丁亥,上至自岐州……丁酉,制:“私家不得藏纬候、图谶。”秋,七月,戊辰晦,日有食之。是岁,上命礼部尚书牛弘等议明堂制度。宇文恺献明堂木样,上命有司规度安业里地,将立之;而诸儒异议,久之不决,乃罢之-《资治通鉴 隋纪二》

⑤ 安善坊,尽一坊之地为教弩场。隋明堂在此坊。- 宋敏求《长安志》;次南【安善坊】尽一坊之地为【教弩场】。隋明堂在此坊。-徐松 《唐两京城坊考》;隋将作大匠宇文恺依《月令》文,造明堂木样,重檐复庙,五房四达,丈尺规矩,皆有准凭,以献。高祖异之,命有司於郭内安业里为规兆(规划的区域。兆,通“ 垗 ”)。方欲崇建,又命详定,诸儒争论,莫之能决。牛弘等又条经史正之重奏。时议既多,久而不定,又议罢之。-《隋书 礼仪志》

⑥ 次南【崇业坊】。〈街前为选场。按《会要》言移玄都观至安善坊,疑安善为此坊之旧名。〉-《唐两京城坊考》

⑦ 次南【永乐坊】〈按“永乐”,《旧书裴度传》作“平乐”。〉西南隅,废明堂县廨。〈总章元年,分万年县置。其廨地本【越王贞】宅,长安三年废,还万年。后以其廨地赐驸马都尉【裴巽】。〉-《唐两京城坊考》

⑧ 总章元年(668年)分长安地置乾封县,分万年地置明堂县。永昌元年(689年)析长安地置永昌县。长安二年(702年)废乾封县入长安县,废明堂县入万年县。神龙元年(705年)废永昌县。-《长安县志》(备注:此处时间和《唐两京城坊考》所记载地时间略有出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