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谁写的 我无条件写作

无条件谁写的 我无条件写作(1)

我是微信朋友圈的长期「潜水者」。

人到中年,还是一事无成的loser,没什么「高大上」的东西觉得要拿出晒,所以,只有任由别人晒车晒房,晒欧美旅游,晒娃留学,晒股票大涨......有的老婆都晒了好几茬!

有时候碍于面子不过,也被朋友拉进各种奇形怪状、形似传销的「微商群」,退出又不好意思,只有一言不发。

所以,我是那种不管如何「狂轰滥炸」,我自「巍然不动」的「朋友圈潜水者」!有时候一连好几天都不打开微信。

因为,我知道重要的事要么是面谈,要是电话,微信只是辅助作用。

我也是个庸俗的人,我绝对能理解「吃麻辣烫都要拍照分享朋友圈」的行为: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我们十分热衷跟他人分享所见所闻和此时此刻的感受,「社交分享」可以说植入到我们的「骨髓」之中,抑制不了这种冲动。

微信、脸书、微博、推特等火爆全球社交软件,基于从不同社交层次,「即刻满足(Immediate satisfaction)」我们的「社交分享」的欲望。

但是,哪怕是三十年前的最聪明那一群人,都没有预料今天到社交软件的火爆,正如一句调侃所言:「我要会飞的汽车,却得到了140个字的推特」。

但其实如果从人性角度看,这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

英国社会学学者罗宾·邓巴(Robin Dunbar)甚至认为,人类之所以进化出「语言」能力,就是为了满足于社交场合上的「八卦分享」。

无条件谁写的 我无条件写作(2)

原始人类通过「梳毛社交」和「八卦社交」——闲聊道听途说,八卦家长里短,相谈甚欢,这种行为让我们释放快乐物质——内啡肽,带来一种愉悦的享受。

「八卦社交」相当于一种「心理按摩」,能促进个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并产生一种群体的归属感。

无条件谁写的 我无条件写作(3)

所以,人类是一架「化学机器」,也是天生的「社交动物」,「语言」是在社交中产生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通过语言与他人分享我的喜怒哀乐,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邓巴教授同时也是著名的【150定律】提出者,也即所谓的【邓巴数(Dunbar's number)】:与我们维持紧密的人际关系的人数约为100-230人,一般取中间数150人。【注1】

即便是进入网络时代,光速以信息传播,「邓巴数」依然有效。

这是因为维持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极高的智力资源,而由于人类大脑皮层的大小有限,因此,它所能提供的认知能力也具有一个上限。

也就是说:即便今天人类发明的机器的计算和储存能力一日千里,但我们还是有一颗原始狩猎时代就在使用的大脑。

邓巴教授通过收集手机通讯录的数据进行研究,给出的「亲密层级」是:

  • 5 位亲密朋友。
  • 15 位好朋友(包括5 位亲密朋友)。
  • 50 位朋友(包括5 位亲密朋友和15 位好朋友)。
  • 150 个熟人(包含全部层级分类)。【注2】

如下图所示:

无条件谁写的 我无条件写作(4)

此时此刻,我拿出手机看了一下通讯录和微信,经常联系真的不超过10个人。送水、送煤气的人,竟然比我的一些老同学和朋友的联系频率都高。

与【150定律】齐名的还有一个【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假设:世界上任意两个不相识的人,最多只需要六个人就可以建立起联系。

无条件谁写的 我无条件写作(5)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也叫【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

起源自1967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做的一次「小世界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6步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注3】

(说起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就不得不提他所做的【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这个实验给被改编成很多电影,比如:《死亡实验》)

著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有常年的跟踪研究,其研究显示截止2016年2月降至4.57人,当时facebook有16亿用户(约占世界人口的22%):

无条件谁写的 我无条件写作(6)

无条件谁写的 我无条件写作(7)

也就是说在facebook上,任意两个之间相隔3.57个人:

无条件谁写的 我无条件写作(8)

注4

依据【150定律】并结合【六度相隔假设】,也就是150的6次方,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大约为是11.4万亿人:

无条件谁写的 我无条件写作(9)

地球上的人口只有75亿,11.4万亿人可以覆盖1518.75个地球。

这个公式可以进一步抽象为:

无条件谁写的 我无条件写作(10)

(n表示复杂度,N表示人的总数,W表示每个人的联系宽度)

基于上述理论和数据可见,我们每个人「有效社交」在150人之内,超过150人就属于「无效社交」,也即「点头之交」,因为我们的大脑根本无法负担过载的信息。

150人的「小社交圈」通过「关键节点」联系到一起的,在互联网时代,这个节点不超过四个人。即便地球上11.4万亿人,仅仅需要六个人就能将任意两个人联系起来。

其实,我们核心社交圈不过50个人,15个人属于常联系,5个人属于最亲密,这些是「强联系」。这5个人可能是你的父母、配偶、子女等直系亲属。

据说微信就是基于「强联系」假设,所设计的一个产品,跟qq、msn等的根本区别在于「熟人社交」。

但我想很多人的微信联系人都超过了150人。有很多我们加了,认为可能以后会联系,但是之后基本上一句话都没说,都慢慢被遗忘,记不起来是谁。

所以,假设你的微信总有接二连三的信息「轰炸」,十有八九那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信息,你就需要开始清理通讯录、退出或者屏蔽一些朋友群了。

--------------

参考文献
  1. wiki:Dunbar's number,from:en.wikipedia/wiki/Dunbar's_number
  2. MAC CARRON P, KASKI K, DUNBAR R. Calling Dunbar's Numbers[J]. Social Networks, 2016, 47:151-5.
  3. wiki: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from:en.wikipedia/wiki/Six_degrees_of_separation
  4. facebook research,Three and a half degrees of separation from:research.fb/blog/2016/02/three-and-a-half-degrees-of-separatio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