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乡村振兴贡献大的人(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
10月19日,《中国日报》第十版专题聚焦湖南非凡十年。
记者 冯志伟 朱友芳
金秋时节,三湘大地一片丰收景象。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猕猴桃基地里,成熟的果子挂满枝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预计可收获猕猴桃350吨左右。”党的二十大代表、湘西花垣县双龙镇副镇长,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介绍。
施金通是十八洞村十年发展巨变的见证者。曾经,生活在十八洞村的祖祖辈辈有“三怕”:一怕养猪猪太壮,交通不便运不出;二怕孩子成绩好,考上大学送不了;三怕家人有病患,生病住院送不起。
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开始后,湖南选派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把致富能人选配到村支两委,把最穷的人家识别出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引导群众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后,积极发展乡村游、农家乐、猕猴桃、山泉水等产业,努力改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落后面貌。2016年,十八洞村实现整村脱贫。
到2021年底,十八洞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67元,村集体收入由过去的空白达到268万元。“现在,外出村民很多又回来了,做苗绣、办民宿、当导游、经营电商,幸福洋溢在脸上。”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施金通代表十八洞村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十八洞村的华丽蝶变是湖南逐梦小康、振兴乡村的实践样本,也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十年变革的生动缩影。如今,湖南全省68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十年来,湖南脱贫地区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356万人发展特色产业稳定增收,鼓了荷包、富了脑袋,69.4万“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贫困群众自愿搬出了“穷窝”,过上了新生活。
湖南湘乡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景象。
8月4日,湖南湘乡市壶天镇南岳坪村“翠林山居”民宿开门迎客,老板陈秋阳为第一拨客人烹制了一桌鲜美的农家菜。这家深山之中的民宿推窗见山、出门见水。“山沟沟里办民宿,放在10年前,做梦也不敢想。”陈秋阳说。南岳坪村是湘乡市最偏远的村落。10年前,村里没有一寸水泥路,土路弯弯绕绕坑洼不平,手扶拖拉机都很难开进来。村党总支书记陈霞冬说,路不通、电不稳,没产业、没出路,年轻人都选择外出谋生。
筑路修桥、改造电网,硬化拓宽村级道路,从拖拉机开不进到大巴车能开到家门口,不少青年才俊返乡创业。陈秋阳先办红薯粉丝加工厂,又扩大规模流转“山水林田”带动乡邻脱贫致富,并且带领群众修了一条长5.4公里的水泥“天路”。短短数年间,南岳坪村不仅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72人全部摆脱贫困。
中国式现代化,是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湖南,无数“南岳坪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显著增强。十年间,湖南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1987元,增加到2021年的13553元。2021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95元,较2012年增长146%。
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村委会主任朱霞投身乡村振兴,带领当地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从大山深处到湖区河畔,从边远乡村到新镇新城,湖南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贫困群众通过勤劳双手改变了自身命运,农村精神面貌从内而外发生了深刻改变,抒写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