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托物言志诗(这首托物言志诗世代流传)

在古诗之中,有一类叫做托物言志的作品,诗人总会借歌颂或批判一种客观的事物,以表达自己心中的志向。

或许是因为时代局限,生活在当朝当代的人不方便直接表达心中所想,因而便借此方式去抒发情感,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源于文人的含蓄委婉,为了让文学作品看起来更有深度和韵味。

四首托物言志诗(这首托物言志诗世代流传)(1)

但到了现在,这些作品的影响,历来的文人墨客也总习惯于将自己的志向隐于某种意象之中。

这篇文章,我们要接触到的是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一首经典作品,几乎人人从很小开始便读到过。

四首托物言志诗(这首托物言志诗世代流传)(2)

四首托物言志诗(这首托物言志诗世代流传)(3)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石灰被开采出来的过程:经过千次万次的开凿锤炼,石灰才得以被从深山之中开采出来,对于接下来烈火焚烧的又一个痛苦过程,石灰也把它看得平平常常。

一个“千锤万凿”表明被锤打开凿的次数之多,一个“烈火焚烧”表明了石灰所要经历的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磨砺。

此句生动形象而又真真切切地写出了石灰的一生所遭遇的坎坷和不易,为下文表明自己的志向做了铺垫。

四首托物言志诗(这首托物言志诗世代流传)(4)

紧接着一句“粉骨碎身”照应了前两句的“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一个“浑”字将之前所有经历的困苦磨难都统统化为乌有,体现出一种大义凛然、临危不惧的气魄。

石灰不在意这些,只是为把自己最终的清白留给这人世间。

这里的潜藏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虽然写的是石灰,实则借喻的是自己。“清白”一词一语双关,一方面指石灰洁白的颜色,一方面指的是自己本身一种高洁的情操。

哪怕是粉身碎骨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只要能把自己的高洁品质留在这世上,便也就死而无悔了!这深深地体现出了这位民族英雄在艰难困苦面前的英雄气节。

四首托物言志诗(这首托物言志诗世代流传)(5)

于谦的一生,可谓真的是言行一致,身心如一。他一生为官清廉,为民做了很多有益之事,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他上任为官后,曾经为很多被冤枉入狱的人平反昭雪,并且多次组织救灾赈荒,但是,清廉公正的他却不被当时的佞臣容纳,屡屡设计意欲除之而后快。

在明英宗时期,外敌入侵,英宗被俘虏,于谦建议从长计议,暂且另立景帝,并带率领精兵拼死固守北京,最终击退了入侵者,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四首托物言志诗(这首托物言志诗世代流传)(6)

但归来后的英宗却听信谗言,以谋逆之罪将于谦这位民族英雄冤杀了。

以于谦当时手中所掌握的兵力,以及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他完全可以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从此无忧,但是他却从未想过走上这条路,只是因为他心中对高洁和清白的追求。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本人最真实的写照了,他真真正正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自己的一身正气与满袖清白留在了朗朗乾坤之下。

四首托物言志诗(这首托物言志诗世代流传)(7)

其实,名与利的抉择本就是件很难的事情,有些人所追求的是享受当下,而有些人更在意留名千古,有些人心中装着自己,有些人却是心系天下。无论何种活法,但求无愧于心便好!

(本文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诗妹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