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为什么没有留下来当皇帝 你以为我在洗白
了解一点古代战争史的人,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安禄山。
“安史之乱”已定性,安禄山被逼成为一颗不得不造反的棋子,而一个王朝的覆灭绝不可能只由某一二个人造成。
不,这不是洗白,历史不存在洗白,历史只存在赤裸,各种人性的赤裸和权力的赤裸。
作为杂胡的代表人物,安禄山曾是总裁唐玄宗办公室里最会烘托气氛的谐星。
他公然戏弄太子李亨,明里暗里惧怕李林甫,又和杨贵妃暧昧不清。
他从前期的人人唾弃的野种弃儿,到后期公然在华清池里泡澡,与右相杨国忠斗嘴,最后接受部下怂恿,再借助太子和杨国忠的公然助力,终究向一代大反贼的人生目标进击,这么大的功业,当然不可能是由一个小人完成。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有勇有谋却被亲儿子谋杀的超级胖子安禄山的一生。
杂胡们的大大爱国心
天宝十三载(754年)农历三月初,金灿灿的太阳照耀着古都西安,唐玄宗在他的皇宫办公室里忙着练习签名,人民也都十分安乐,这座城市已经好久没有过战争了。
只有一个人心里不怎么高兴,这人就是杨贵妃的堂哥杨国忠。
他不高兴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安禄山这个杂胡总算在初一日离开京城,但他临走时还不忘恶心杨国忠一下,那就是让杨玉环为他吹枕边风,导致驸马张垍没坐上左相的位置,而他杨国忠也里外不是人。
皇上那天是这么跟杨国忠说的:
大舅子啊,是这样,这两天我想了想,驸马张垍确实还差点火候,不适合宰相这个位置,你看安禄山怎么样,要不然提拔他为左相,和你这个右相一起辅佐朕?
杨国忠就怕这个,他一皱眉,没别人,一定是杨玉环昨天晚上又吹了枕边风,于是他转了几下眼珠,回答说:皇上,臣觉得不合适,因为安禄山是个武人,而且他认不得多少汉字,您想,他要是当上左相,那四夷会不会从此小看咱们大唐没人才?
李隆基想了想,这话也有道理,要不放放吧,但他知道杨国忠一向和安禄山不对付,于是又嘱咐:这些胡人呢是一定要团结的,外头有安禄山团结好四夷,朝里有你这个宰相,你们两个好好的,朕才能睡个好觉。
而君臣两人说的杂胡头领安禄山以及他的那些包括四夷各族及汉人的部下们,从初一那天一出长安的城门,就接连倒换着买票,马不停蹄地换马车、换船,这几天也着急赶回他们的大本营——北京西南的范阳郡去。
安禄山本人是拓羯与突厥的后代,因此叫杂胡,路上跟着安禄山的属于是“四夷”的部下们,包括有靺鞨人、匈奴人、奚人、契丹人,快到范阳郡的路上,这些人唠唠叨叨,弄得安禄山的心情也起伏不定。
部下们说的内容与杨国忠的有关,他们都觉得,杨国忠这种人,本来纯粹靠着杨贵妃上位,心眼还贼坏,一天到晚说安禄山的坏话,就是逆相。
大家撺掇安禄山说:英雄顺天而为,你才是顺相,如今已经是从一品了,再往上也只有宰相这个位置可以谋划,方显我四夷的威风,可是那个杨国忠在,咱就当不成宰相,不如索性想个办法收拾了他。
这些人都是多年以来扶助他成就事业的功臣,大家的委屈本不是一天累积起来的,安禄山不能反驳他们,但也不能表态,他把眼睛转向了真人法师杨松筠,杨松筠这个人以会看面相出名,是安禄山花了大价钱请来的。
杨松筠微微一笑,明白安禄山这是让他们几个汉人表决。
他挥了一下拂尘,说:杨相这个人气数将尽。
杨真人说完,旁边的两位汉人幕僚严庄和高尚也憋不住了,尤其是高尚,他是一个暴脾气:我建议清君侧,除杨相!
安禄山急忙站起,假装慌张的说:你听听你,有什么不能回府后再商量吗?
其实从十年前皇上封安禄山当“东平郡王”的时候,安禄山就有了想当宰相的野心,可惜那个时候他怕首辅宰相李林甫,虽然他和李林甫同样属于从一品,同样有铁券,而且他这个大唐开国以来唯一受封的异姓王手握精兵,实际比李林甫威胁更大,但他一直不敢轻举妄动。
直到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病死,安禄山又把河东节度使的权柄牢牢把握在了手里,手握20万精兵,他突然野心更大了,同时危机也更重了。
他感觉得到,他的那些杂胡部下们,之所以极其爱戴皇帝,不过是由于皇帝宽容地给了他们外族更多权力,而他们不能容许有一天奸相误国,是因为奸相一旦得逞,会把他们一网打尽。
所以,安禄山痛着他们的痛,他当然知道部下说的对,掌握了大唐三分之一还多的兵马,就意味着要么后退,要么走上断头台,已经没了中间路。
何况,到不成功就成仁之时,你不动作,部下也会让你死。
唐玄宗还没那么昏庸
安禄山之所以马不停蹄地往大本营奔跑,当然是因为他有了从未有过的危机感,他知道自己的野心迟早有一天会暴露,那么,唐玄宗为什么不知道?这个当初帮太平公主铲除韦皇后、帮父亲坐上皇位、创建“开元盛世”的皇帝,真的到后期突然昏庸了?
当然不是,或者说不全是。
这一切得从李林甫当上臣相说起。
李林甫这个人,有大才能,但也是个大奸臣,唐玄宗的政治治理开始滑坡,就是从任用李林甫为首辅宰相开始的。
李林甫重修法条,励精图治,在开元年间的确展示了重要才能。
为了执行唐玄宗靖边与防备边疆反乱的政策,李林甫将唐朝从西到东、南到北分出十大藩镇,一开始确实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大唐各方势力由此安定,个个不敢再轻举妄动。
但坏就坏在安禄山受宠过度。
唐玄宗重用安禄山的本意,是以“杂胡之子”反治“杂胡”,正如他设置了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个宰相,不仅让他俩互相斗,而且还让李林甫压着安禄山,安禄山时不时踩太子一脚,太子再拿杨国忠出气一样,说白了都是帝王的制衡之术。
前边说过,安禄山是拓羯与突厥人生下的混血人种,安禄山的妈妈本在突厥当女巫,据说安禄山是她在突厥神山“轧荦山”上跳完大神怀上的。
虽说人人后来都知道安禄山有爸爸,但架不住人人宣扬他的神话般的光环,毕竟,生在大年初一,不知道爸爸踪迹,最后妈妈也不知所踪的他,实在太符合“天降大任”这种命运了。
安禄山是从天宝初年(742年)成为平卢(今天的辽宁朝阳)节度使的,到天宝三载又入手了范阳(今北京西南)节度使,后来到751年,与李林甫暗中达成政治交易以后,又顺利跟唐玄宗要到了河东(今山西太原)节度使,成了这三个地方的独立大王。
那么,唐玄宗为什么让他当这么多地方的王呢?
主要是因为这几个区域集结了大部分的胡人民族,尤其是河东,当时集结着来自东北和西北的杂胡,用安禄山去管他们,一手是威,一手是恩,恩威并用,胡人老百姓可以过好生活的话,就不可能再想陷入战乱中。
唐玄宗打的算盘原本是很好的,只是他过于相信安禄山了。
想当年,安禄山因为打契丹时贪功冒进,连他的干爹张守珪都主张杀他,张九龄看他的面相,说他是“假憨直、真奸臣,面带反相”,因而也主张军法处置。
架不住杨贵妃和高力士迷上了这个大胖子的“胡旋舞”,背后更收了无数金银财宝,硬保下安禄山,从此唐玄宗就跟吃了安禄山的迷魂药似的,在“与胡儿共享荣华”的斜坡上越滑越离谱。
到了754年安禄山在路上与部下商讨“清君侧”之事的时候,不算安禄山自己作为节度使和东平郡王权利范围内招聘的雇佣兵,单是他当三个地方的节度使,手下就有十八万三千九百名将士可用,所以以最保守估计,他手下也有了20万将士可用。
而当时大唐的所有藩镇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过才49万多。
转身之后的各怀鬼胎
唐玄宗知道李林甫和杨国忠各怀心事,也知道太子李亨常常受各方势力的夹板气,但他一直相信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宦官高力士、贵妃杨玉环以及胡儿安禄山。
尤其是安禄山,他太会搞气氛了,从当初高力士等人为他求情开始,到李林甫后来大力举荐,唐玄宗不仅爱上了安禄山的“憨直和单纯”,而且特别喜欢他那种独一无二的忠诚。
有一次,安禄山上殿拜皇帝,起身以后就不再拜,好像根本没看到旁边还站着太子李亨。
李隆基就问他:你怎么不拜太子?
安禄山故意惊讶地问:臣是胡人,不知道太子是什么职位?
李隆基便说:他是储君,是将来会继承我这个位置的人。
安禄山对着皇上再次下跪:臣因为眼里只有皇上一个人,因此竟然不知道还有储君。
为了现任竟然敢把下一任的皇上得罪,连后路都不给自己留,可见这个人有多憨直,皇上李隆基因此更高兴了,不仅不怪罪安禄山,还把他一起叫到勤政楼,特别在御塌旁边设一张木塌,中间只隔一张半透明的屏风,让安禄山和他平躺平坐。
安禄山知道皇上不喜欢太子,防备着他,所以他敢不把太子放在眼里,而是转身与皇上最宠爱的人——杨玉环结成联盟。
杨贵妃比安禄山小16岁,可是安禄山尊她为母,那么也就是尊唐玄宗为父,看着宠臣和爱妃能够如此和睦,无疑是唐玄宗晚年执政生活中的一种温馨安慰。
杨贵妃喜欢安禄山向她进献的花钿财宝,喜欢这个超级胖子讲的笑话,以及他那跳起来比舞女还要柔美和迅疾三分的胡人舞。
她的华清温泉池底铺的是安禄山精心选用的白玉石,义子贴心地为她刻下凫雁、鱼龙以及石梁花,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池上石梁,那上头雕刻的莲花,仿佛要从雾气腾腾的池中伸出去,正在含苞欲放。
安禄山善于奉承人,更善于奉承女人,他使出浑身解数,将当初没发家时在幽州边境学的那些民间小把戏尽情在贵妃面前展现,当他查探得杨贵妃偶尔与唐玄宗的不睦时,不仅有让贵妃变愉快的法子,而且还能让唐玄宗很快察觉自己最爱的女人和宠臣都其实很爱他。
于是,唐玄宗将朝政大部分交给李林甫,时不时来个三人共嬉戏,没人敢说什么,大家都知道,早期孤独够了的玄宗,将这样的时光当作是他晚年极大的乐趣之一。
在李林甫这边,他既压制着安禄山,又帮安禄山时不时压制着杨国忠,李林甫曾对身边人说,人人说我权势滔天,是大唐的奸相,可是皇上之所以用我,就是要我当恶人,对内压伏杨国忠,对外镇着安禄山,这样一来,太子一党也不敢再轻举妄动。
如果说在李林甫生前安禄山还不敢反的话,那么等他设计终究帮助了结了李林甫以后,便是搬开了他通往权力巅峰的一块大石。
加上杨贵妃一直为安禄山铺路,唐玄宗更相信自己的胡儿,而杨国忠屡告安禄山不赢,摄于杨贵妃的威势也不敢太过分,只得暗地里和太子一样,希望快速逼反安禄山,然后再以雷霆之势除掉他这股势力。
由此,安禄山既不能不反,又不能选错时机,从天宝十四载三月初起,没封成宰相的他,反而成了惊弓之鸟,好怕唐玄宗发现他其实已经不想当宰相了,而是有了真正明晰的夺位意图,于是,他心急火燎地跑回了范阳郡,在那里开始他最后的部署。
军阀够胆给安史立墓
天宝十三载,安禄山一回到大本营范阳郡,就清点他城里“雄武楼”中的武器和粮食,这座城楼对外宣称是为防御外敌备用的军事仓库,实际多年来已经藏满了安禄山所需的军事装备和后勤所需,但仅仅有这些还不够,这只是战备之一。
第二项战备,是战马和牛羊,至今已有一万五千匹战马和五万多头牛羊。
另外,安禄山多年前就分别派遣商队和各地胡人交易,每年从中获取数百万的高额利润作为军费。
第三项战备,是文武心腹,安禄山将谋臣张通儒及许多幕僚聚集身边,共商“名为清君侧,实为造反”的大计,他派了刘骆谷等人在长安城内做情报人员,然后又挑选出20多名武将心腹,这些武将帮安禄山挑选出能“以一当百”的精锐战士共8千名。
第四项战备,是安禄山命人在暗地里制成的一万多件官袍和金鱼袋,这个虽然不是金银财宝,但代表着将来的高官厚禄,他预备到时大事一定,就用来笼络官员、安定人心。
政权是需要快速加固的,与唐分庭抗礼,这些东西才是最终的法宝。
好了,现在可以纵观一下安禄山起事前掌握的局面了。
首先,他身为三镇节度使,挟制着东面和中间的大部分兵力。
其次,他兼任河北的采访处置使(天宝九年封的职),负责着河北所有官员在任时的成绩考核,换句话说,他有对河北的实际控制权,好多官员背地里都与他有不清不楚的一腿。
再次,他比较高的两个职位分别是东陵君王和御史大夫(最高监查长)。
这两个职位一个为他带来了一半的免死权和杂胡各族对他的盲目崇拜,另一个和当任河北采访处置使差不多,他背地里抓着许多官员的小辫子,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我们前边从种族不同、制度败坏、权利斗争的角度说明了安禄山的造反是历史必然而不是个人偶然,那么,当安禄山从北京一路经过河南往西安打过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能臣良将挡住他并给他痛击呢?
有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叫李光弼,一个叫郭子仪。
这两个人在安禄山拉着20万大军一路杀过河南开封,占了洛阳并自封雄武皇帝以后,一度把他打得想通了,还是先回范阳郡称王去吧。
但历史就是这么大胆,他让哥舒翰给安禄山送去了人头,哥舒翰带8万大军竟然被安禄山方面大败,之后哥舒翰手下叛变,致使潼关失守。
潼关一失守,唐玄宗就带着杨贵妃跑了,那以后,太子联合宦官在马嵬坡做掉杨国忠,又杀了杨贵妃,唐玄宗的精气神一下子就没了大半,而安禄山占了长安以后,又派人血洗河南颍川(今禹州),将大半个北方搞得是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都说若是国无良将,民生必将倒悬,其实也不是别的藩王不能打,而是他们都在拥兵自重,唐朝的藩王政策养肥的不止安禄山一人,只是当时必须起事的是他而已。
安史之乱一共持续了八年,安禄山最终死在次子安庆绪手里:他儿子指使他最信任的太监李猪儿在757年的某个夜晚一刀杀了他,然后埋到床下现挖的一个大洞里。
至于另一位造反的主角史思明,在杀了安庆绪以后不久,最终也被自己的儿子杀害了。
值得深思的是,安禄山死后,包括军阀田承嗣在内,很多人公然为他立碑,纪念他的造反和建立的功勋。
这种行径在很长的时间内引发胡人争相效仿,在他们眼里,安禄山以另一种方式成为了杂胡们永久的英雄。
尾声
安史之乱不仅改变了唐朝的整个政治生态,在那之后,中国南北的贫富分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叛军对北方人民的多年祸害,很多北方人移居南方,使南方一步步富于北方,造就了南方在文化等各方面的快速进步。
安禄山作为叛军的领头人,毋庸置疑要对这段历史负主要责任,但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唐朝政治斗争的必然产物,巍巍大唐,虽容得下四夷安居乐业,但所有的逆势而为,都需要在一个王朝真正失行无德的时候才能靠顺水推舟获得成功。
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是迷人的,也是顺应了历史的。
参考文献:
《大唐之变:安史之乱与盛唐的崩裂》
《各界》“安禄山:从‘偷羊贼’到封疆大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