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最近网上的一个热点话题是争论《孟子•告子下》里到底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教科书上现在是“是人”,而大多数人认为应该是“斯人”,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有句话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句话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有句话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最近网上的一个热点话题是争论《孟子•告子下》里到底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教科书上现在是“是人”,而大多数人认为应该是“斯人”。

本来觉得这个话题是很容易讨论清楚的,未成想随着时间的流逝,讨论越来越激烈,热度愈高,参与者愈众,久久不能平息。

大致可以把参与各方分为以下几类:

记忆帮。本帮入门门槛低,人数众多,可比拟当年的江湖第一大帮—丐帮。加入本帮只需要把小学时的背书记忆翻出来作为佐证即可,参与度极高,存在感爆表。多数帮众认为当年背的是“斯人”,少数认为是“是人”。

考古派。本派重视考据,鄙视记忆帮的只凭印象的主观臆断做法,从古文簿记到历年的教材课本,统统找出来作为呈堂证供。结论是多数证据指向“是人也”,少数指向“斯人也”。

科幻主义者。认为是发生了平行宇宙事件,即所谓“曼德拉效应”。小时候确实是“斯人也”,现在到了另一个平行宇宙,而这个宇宙的历史是“是人也”。

阴谋教。本教本着“怀疑一切,一切皆为阴谋”的态度,认为当初确实是“斯人也”,由于某些不可告人之目的,想要抹去众人的记忆,改为“是人也”。本教的一大痛点是找不出动机,说不出改成“是人也”的好处是什么。

细察各方参与者的论证过程和论据,感觉少了一些最为关键的东西:争论都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触及本质。

文字,尤其是古文,对于准确表达是有很高的要求的。类似于这种经典范文,基本都已达到了关键文字一羽不能加,一字不能改的境界。

“是”和“斯”都有“这个”的意思,但是“是”的强调“这个”的语气更重,比如“是日”,“当是时也”,“是所望于群公”等等;“斯”,则更多的有怀念,感概,抒发感情的意思,强调“这个”的语气并不强烈,比如斯人已逝,唯楚有才,于斯为盛,逝者如斯夫等等。

回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重点在于强调“是”,重音也落在“是”上。整句的重心是在强调老天会把重要责任赐予“这个”人,与后面的“必先苦其心志”等联通,语气一以贯之,酣畅淋漓,语感好的读一下结果自明,换成“斯”就没有这个语感了。

感慨于尘世的浮躁,难求纯粹的心灵和敏锐的感知,特成立本源教正本清源,欲入我门者,可缴纳束脩十条并需通过文字感知能力考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