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1)

清代耳饰

《羽林郎》引发的思考

“头上蓝田玉,后大秦珠”,这是汉代五言诗《羽林郎》中描写卖酒胡姬的诗句。蓝田玉是指用蓝田玉做的头饰,比如发簪之类;大秦珠是大秦国所产宝珠做的耳饰。大家注意没有?头上戴玉饰没有问题,但是耳饰不是戴在耳下吗?诗中为何说是在“耳后”呢?这就涉及到了中国耳饰发展过程中,某一段时期存在过的一个特殊现象:“不尚穿耳”

中华民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从来不乏精美繁复的饰品。但是唯独对于耳饰,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处于空白或者不发展的状态。在汉朝,儒教的思想占了主导地位,它最基础的思想就是“忠孝思想”,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连头发这种毫无痛感的角质蛋白组织都不能随意伤害,何况有血有肉的耳朵了。所以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可以戴首饰,但是务必保持身体的全形,不能有所伤害。在这样文化背景下,以穿耳为佩戴形式的耳饰就逐渐退出了中原地区女性们的首饰盒。在此这个时间段,所发现的耳环、耳坠多是存在于少数民族墓葬。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2)

珍珠耳饰自古有之

《羽林郎》中的女主虽然是胡姬,但是她穿长裾、大袖的合欢襦、戴陕西蓝田所产首饰、梳着汉人的双环发髻,已经完全是汉人的打扮了。这时她所戴的耳饰就应该是汉代所流行的“簪珥”。虽然不能穿耳戴饰物,但是怎么能够阻挡女性对耳部的装饰呢?她们就采用了一种折中的方式,就是将以前需要穿耳而佩戴的垂珠,系在簪子头上。或簪于耳前,就有《陌上桑》的“头上堕倭髻,耳中明月珠”,或簪于耳后,就有《玉林郎》中的“耳后大秦珠”。

《羽林郎》: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那自古以来中国的耳饰一直是这样的吗?不,并非一直如此,耳饰发展过程而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伴随着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背景,人们对于耳饰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把耳饰发展的历史来梳理一下,看看这种美丽的饰品的前生今世。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3)

玉玦是最原始的耳饰

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最早的耳饰:玦

凡耳饰有玦、珰、瑱、耳环、耳坠、丁香、耳钳七种,最早出现的耳饰就是玦。

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最早的玉玦是兴隆洼文化遗址所发现的玉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的文化遗址距今8200—7400年。在此遗址中发现了玉玦、玉斧、玉锛等玉石制品,这些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其中就有玉玦,可见古人对于耳朵装饰的重视。玉玦的样子是环形有缺口如下图。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4)

兴隆洼出土的玉玦

因为玉玦的功能在后世发生过变化,大家对于玉玦作为佩饰的功能比较熟悉,对于它做耳饰有些陌生。我只要说一点,大家一下子理解了。兴隆洼发现的这对玉玦的直径是3.3厘米!只有手指肚那么大,这个尺寸当佩饰就有些不老合适了,稍微远一点就看不见了。况且它们是在男主人遗骸的耳部发现的,其作用只能是耳饰。玉玦上的裂口正好塞进耳洞,又不至于太大,在活动的时候脱落。如今很多偏远地区的居民,依然在佩戴这种耳饰。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5)

如今多用金属的了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6)

觉得很酷?都是古人玩剩的

在新石器时代的其他墓葬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玉玦,位置多是在遗骸耳部。同时期发现的人偶像耳部也有穿孔,可以佐证玉玦作为耳饰的功能。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7)

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的玉人有明显的耳洞

如果大家都戴玉玦,对于一些时尚人士来说,岂不是显示不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来?于是在极少数有钱又有闲的时尚人士的墓葬中我们还发现了另外一种耳饰:耳珰,耳珰的出现要比玉玦出现晚1500年左右耳珰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蘑菇形状的,一种是腰鼓形状的。佩戴方式与玉玦略有不同,但是也要求有耳洞,是直接塞进耳洞的,利用耳珰的边缘卡住,我给大家打个图,大家就秒懂了。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8)

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水晶耳珰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9)

最右边的为辽宁新乐遗址的煤精耳珰

除此之外,在甘肃、辽宁、山东、四川地区还发现了极少量的原始的耳坠,

新石器时代,还没有成熟的金属冶炼技术,所以我们所发现的耳饰多是玉石所做,也有少数陶、煤精、牙齿、骨骼等材料的。其中以玉玦最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越来越多,造型也开始丰富起来,是这一时期耳饰的主流。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10)

青铜时代开始了

进入青铜时代,中原民族耳饰逐渐衰落,周边民族耳饰方兴未艾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人类文明进入了青铜时代,人们开始制作使用金属饰品。可有趣的是,在中原文化中,耳饰却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进入发展的低谷。

这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发生的,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青铜耳环和少量金耳环。进入商周之后,尤其是周代之后,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认为损伤自己身体来戴装饰品,是一种野蛮的、不道德行为。在商朝晚期,玉玦也就不再作为耳饰来使用,改作佩饰,也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意义。因为不再需要悬挂在耳朵上,玉玦的尺寸也变大,有的玉玦甚至有26厘米长。在鸿门宴上,范增以玦示项羽,若只有新石器时代的3厘米大小,估计项羽要走到眼前去看了。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11)

鸿门宴

以前戴耳饰戴习惯了,如今不让戴了,觉得耳朵空空的,不习惯怎么办?

古人自然有办法,他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发明了“瑱”。“瑱”的文化礼仪作用要重于装饰作用,瑱有两种材质,一种是用玉石制作,也叫“珥”,还有一种用绵做的,叫黈纩(tou三声kuang四声),原来是用来做耳塞的,此时是悬挂在君侯耳边,提醒他们要戒妄听,谨慎自重。这种耳饰是要系在冠冕之上的,只有拥有相当地位的贵族男子才能使用,并不普遍,其他中原男子是不戴耳饰的。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12)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瑱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13)

元代永乐宫壁画中的瑱,女性是不穿耳的

至于贵族女子,也是不能穿耳戴耳饰的。《庄子·内篇·德充符》云:“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

与中原地区轻视耳饰的习俗相反,周边民族地区对于耳饰的喜爱却方兴未艾。以出土耳饰的种类为依据,我们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1、耳环主要存在于青铜文化早期的夏家店文化遗址,分布在燕山南北、辽河流域、青海、新疆、甘肃等地;

2、耳坠主要分布在匈奴文化地区,时间主要在战国时期。

3、蟠蛇形耳饰主要分布在山陕地区北部鬼方人居住地区。

这些耳饰多是以黄金打造,并且镶嵌有绿松石、玛瑙等宝石,连缀以摇叶,非常华丽、精美。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14)

夏家店文化金耳环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15)

刘家河商代墓葬金耳环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16)

陕西淳化县西周时期墓葬蟠蛇形耳饰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17)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阿鲁柴登匈奴墓葬(战国)出土的一对金镶松石耳坠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18)

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沟畔战国时期二号匈奴墓出土耳坠

耳坠这种饰品在中原地区极少发现,《古今事物考》也说:“耳坠,夷狄男子之饰也,晋始用之中国。”

但在山东淄博临淄区商王村一处战国晚期墓葬中也出土过一对金耳坠。这对金耳坠由金丝、金片、绿松石组成,这是匈奴耳坠的主要组成部件。但是其做工风格要比我们在匈奴墓葬中所发现的金耳坠要精细的多,而且上面还镶嵌了匈奴地区所难以见到的珍珠,这个可能反映了战国晚期两地文化的浸润交流。遗憾的迄今为止,在汉地发现的类似耳坠只此一件,我们很难就此下定这个结论,要等以后有更多的证据时才能确定。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19)

山东临淄商王村战国晚期墓出土耳坠

汉朝至三国时期,依然不流行穿耳,簪珥成为主要的耳饰

第一部分我们介绍过,汉代时儒家成为思想领域的主导,不穿耳的限制更加严格,这个时期中原地区出土的耳饰大大减少,但是并非没有。这一时期发现的耳饰以耳珰为主,新石器时代那种蘑菇形的耳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腰鼓形的耳珰。

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曰:“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淫好走,故以此(琅)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20)

珰也要穿耳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21)

汉代耳珰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22)

东汉琉璃耳珰

耳珰有实心的,这必然要穿耳而戴,也有空心的,中间可以穿珠,并称珥珰。可能在汉朝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可否穿耳的态度是不同的。死于汉文帝十二年的轪侯夫人辛追是没有穿耳的,在她的陪葬品中只发现了假发和发簪。出土的汉代陶俑上也没有耳洞,可见汉朝的风气的确是不尚穿耳的。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23)

汉朝发式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24)

马王堆帛画中的辛追夫人头戴步摇,没有耳饰

不能穿耳,那么汉朝女性就彻底放弃了耳饰么?

不会的,谁又会拒绝美好的东西呢?人们就发明了“簪珥”,簪这种首饰是一直有的,因为古人留长头发,要用簪来固定头发。贵妇人们还要带假发,要用簪来固定假发,所以要同时插好几只簪。“珥”是珰上的垂珠,既然不能穿耳戴珰,人们就把珥连接在了簪上。这样发簪插在头上,珥就下垂在耳朵边上,就算是装饰耳朵了。这种首饰甚至被写在了东汉的舆服制度中,成为官方认可的,内命妇、外命妇必备的首饰。

《后汉书·舆服志》载:

“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亲蚕礼),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翦氂蔮(假发),簪珥。珥,耳珰垂珠也。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假结,步摇,簪珥。”

“贵人助蚕服,纯縹上下,深衣制。大手结,墨瑇瑁,又加簪珥。长公主见会衣服,加步摇,公主大手结,皆有簪珥,衣服同制。”

“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这是东汉的制度,而汉书是没有的,簪珥成为贵妇服饰制度,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这一时期贵族妇女的首饰很单调,一共只有三种:假发(氂蔮、假结、大手结、绀缯蔮)、步摇、簪珥。其中步摇只有皇后和贵人才能戴,只有簪珥是贵妇通用的,只是不同身份的人,簪擿的质地不同,以作区别。簪珥一戴是左右一对,用来固定假发,上面下垂的珥垂在耳前。珥也有约束人的作用,在举行礼仪时,要谨慎,不能乱动,否则,珥就会敲打面部,引起不适,它的礼仪作用是超越了装饰作用的。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25)

北魏木板漆画中周太姜头上戴着簪珥

既然服饰制度都规定了要用簪珥,此时你再穿耳戴珰垂珥就显的有些多余,因此穿耳的现象就越来越稀少了。

两晋时期,簪珥依然是贵妇的制服,没有什么大的变动。

《晋书·舆服》:“皇后谒庙,其服皁上皁下,亲蚕则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首饰则假髮,步摇,俗谓之珠松是也,簪珥。”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26)

北齐校书图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南下建立政权,穿耳风俗重现

我们的俗语中一提到耳饰,首先用到的词,恐怕就是“耳环”了,不论什么样的耳饰,都用耳环泛指。但是由于中原地区很长时间里都没有穿耳的习惯,耳环这个词在汉语中出现的时间是相当晚的。

而且对于这种耳饰的称呼最初不是叫耳环,而是叫。穿耳戴鐻,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习俗,不分男女。

《集韵·鱼藻》载:“鐻,金银器名。”又“璩,环属,戎夷贯耳。通作鐻。”

《南史·夷貊上》:“林邑国……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以下……穿耳贯小环。”“狼牙脩国……其王及贵臣乃加云霞布覆胛,以金绳为络带,金环贯耳。

这一时期发现耳环的墓葬主要就分布在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地区。例如:宁夏固原的北魏漆棺出土了金耳环两枚;宁夏固原三营和寨科北魏墓出土出土绿松石金耳环两对;辽宁朝阳鲜卑墓葬出土金耳环四件;辽宁朝阳北票喇嘛洞墓地出土铜包金耳环两件;吉林榆林大坡老河深汉墓中出土金耳环11件;河北定县北魏石函出土银耳环两枚;蒙古右察右中旗七郎山北朝时鲜卑族男性墓葬,出土圆形耳环两件。

这些鲜卑墓葬中出土的耳环与汉朝时期,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喜欢耳环的情况是相承的。

在匈奴势力衰减以后的时间段内,发现的华丽耳坠的数量减少了,只有在山西大同南电焊厂北魏墓葬中发现了一对装饰复杂的金耳坠,在河北定县北魏石函中发现一对匈奴风格金耳坠,同时还发现了41枚萨珊王朝的银币,琉璃器、珊瑚器皆非中土之物。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27)

河北定县北魏金耳坠

唐朝延续“不尚穿耳”的风俗,传世唐画中没有人戴耳饰

唐朝是个开放的朝代,唐朝妇女在服饰和妆容上的大胆夸张程度令人瞠目,但是她对于穿耳这种事,一点也不感冒。尽管这一时期外来文化盛行,一点也没有动摇她们保护耳朵的完整。在唐朝所遗留的画作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唐朝妇女穿耳的现象。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28)

簪花侍女图中无一人穿耳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29)

簪花侍女图局部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30)

簪花侍女图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31)

捣练图中也无人穿耳(中唐)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32)

宫乐图(晚唐)也无人穿耳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33)

挥扇仕女图也无人穿耳

这些世俗画中,不管是贵妇还是女仆都没有穿耳戴饰的。当然唐朝另外一种画中却普遍存在穿耳带饰的现象,就是宗教类的画作,里面的菩萨、飞天、供养人因为都不是唐人,他们是穿耳的。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34)

阎立本的天王送子图

这幅阎立本的《天王送子图》的女神是穿耳带了一副大耳环的。这种耳环是鲜卑人的风格,阎立本出生在隋文帝仁寿元年,隋文帝的老婆独孤伽罗就是鲜卑人。这个时候,鲜卑人穿戴风格的影响还是很深的,阎立本小时候见过鲜卑贵妇穿耳的情形,他的画作中出现这种耳环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35)

敦煌反弹琵琶壁画

在敦煌壁画中的菩萨、飞天则带着南亚风格的大耳环,但是有趣的是,唐朝女性可以穿粟特人的裙子,戴印度人的璎珞,披波斯人的披帛,涂吐蕃人的胭脂,就是不穿耳,打死也不穿,这也许是儒家文化的强大影响吧。

这一时期的墓葬中有零星发现耳饰的,但多是少数民族或者外来人员的墓葬。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36)

唐朝贺若氏(鲜卑人)墓葬耳饰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37)

扬州三元路窖藏耳坠,同时出土的物品也非中原之物

“不尚穿耳”这一条在五代时也坚持下来了,《韩熙载夜宴图》中,也没有一位女性是穿耳的。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38)

韩熙载夜宴图

宋朝风气一大转,穿耳逐渐成为时尚

从墓葬出土的文物来看,宋朝确实逐渐开始流行穿耳带饰了。这中间一定是有一个转变的过程的,而不是突然间就流行起来了。

目前的证据是有一些矛盾的。

我们看到的故宫南薰殿旧藏宋帝后画像中,各朝皇后们都是带着珠排环的。但是晋祠中的塑像,确定是宋代早期塑造的,无论是圣母像还是侍女像,无一人有穿耳带饰。

后世有人对南薰殿藏画的创作年代提出质疑。目前确定的是《元朝后妃太子像》的绢质为明代之物(余辉),这是明朝重新画的。宋朝帝后画像中,宣祖昭宪太后的画像明显是明朝服饰,而非宋朝服饰,应该是明朝所画;一幅宋太祖立像中腰带的款式也是明朝款式,而非宋朝;宋徽宗常服像的头巾和衣服都是明朝款式。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39)

昭宪太后的服饰显然是明制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40)

太祖立像的帽翅尺寸不对,腰带服饰都非宋制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41)

宋徽宗穿越到了明朝

因此有学者建议谨慎采用南薰殿宋朝帝后画像,作为研究宋朝服饰的依据。但是其他帝后画像各有不同,似乎又能展现出北宋到南宋不同的画风,并非同时而做,因此暂时不能加以完全否定。

我们看到从真宗皇后刘娥开始,宋朝皇后坐像都是带的珠排环,也就是一大长串的珍珠,脸上贴着珍珠面靥。可是我们再细心点看,珠排环的珍珠数量却个个都不同。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42)

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章献明肃皇后的珠排环下垂的部分只有六颗珍珠。慈圣光献皇后就变成了七颗。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43)

慈圣光献皇后曹氏

到了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这里就变成了十颗珍珠。而钦圣皇后向氏的珠排环的珍珠竟然有十五颗。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44)

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45)

钦圣皇后向氏

昭慈皇后孟氏因为两度废立只有道装像,她是没有耳饰的。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46)

孟氏,也看不出来她有没有穿耳

徽宗显肃皇后郑氏的排环又减少到十三粒珍珠,钦宗怀仁皇后朱琏又减少到十二粒。高宗皇后吴氏的保持在十二粒珍珠。光宗皇后李凤娘的减少为九粒。恭圣仁烈皇后杨桂枝的减少为八粒。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47)

显肃皇后郑氏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48)

怀仁皇后朱琏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49)

高宗皇后吴氏

我们看到这些珠排环不但款式有所差别,珍珠的数目也从来没有统一过,这也许体现出耳环发展初期,制度并没有那么严肃。《宋史·舆服志》中对于后妃之服饰规定的已经非常详细了,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什么衣服,戴多少花都定下了,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有耳饰的规定,这也许就是帝后画像中珠排环不统一的原因吧。

《宋史·舆服志》:

后妃之服。一曰祎衣,二曰朱衣,三曰礼衣,四曰鞠衣。皇后首饰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寇饰以九龙四凤。祎之衣,深青织成,翟文赤质,五色十二等。青纱中单,黼领,罗縠褾襈,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用翟为章,三等。大带随衣色,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革带以青衣之,白玉双佩,黑组,双大绶,小绶三,间施玉环三,青韈、舄,舄加金饰。受册、朝谒景灵宫服之。鞠衣,黄罗为之,蔽膝、大带、革舄随衣色,余同祎衣,唯无翟文,亲蚕服之。

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以九翚、四凤。褕翟,青罗绣为摇翟之形,编次于衣,青质,五色九等。素纱中单,黼领,罗縠褾襈,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以摇翟为章,二等。大带随衣色,不朱里,纰其外,余仿皇后冠服之制,受册服之。

这是后妃服制,要使用珠排环,那么民间可以使用吗?宋朝十分看重珍珠,按制度来说,珍珠是大内禁物,其他人是不能使用的。可是有后妃引领时尚,越禁止民间使用,民间越觉得是提高自己身份的好东西。就出现了一些有钱人家的女性僭用珠排环的现象,尤其在南宋时期。

南宋吴自牧写的《梦梁录》中记载了临安城中嫁娶的风俗,里面就提到了仕宦人家嫁女时陪送物品,其中就有“珠翠排环”,可见南宋时,穿耳戴饰已然成为民风。

《梦梁录》:更言士宦,亦送销金大袖,黄罗销金裙,缎红长裙,或红素罗大袖缎亦得。珠翠特髻,珠翠团冠,四时冠花,珠翠排环等首饰,及上细杂色彩缎匹帛,加以花茶果物、团圆饼、羊酒等物。又送官会银铤,谓之"下财礼",亦用双缄聘启礼状。或下等人家,所送一二匹,官会一二封,加以鹅酒茶饼而已。

在北宋时期的世俗画中,女子穿耳的还是很罕见的,但是南宋画中,就开始出现了穿耳戴饰的女子。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50)

北宋刘师古的《瑶台步月图》中五位女子皆未戴耳饰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51)

南宋刘松年的《宫女图》中中间的女子就带着珍珠耳饰

从出土的耳饰来看,宋朝耳饰的特点是以耳环为主,材质多为金银质,题材则以瓜果、花叶等植物纹饰为主,生活气息浓郁,有少量动物和人物花纹。宋朝的耳饰虽然花样繁多,但总体风格还是比较内敛的,个头不大。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52)

江西彭泽北宋易氏夫人墓出土金耳环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53)

湖南常德三湘酒厂出土一把莲金耳环

宋朝耳饰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南宋时期的耳饰要比北宋时期的多,南方地区发现的耳饰比北方地区多。这也说明了宋朝穿耳带饰成为主流行为应该是在南宋时期。南宋时期,程朱理学流行,宣扬男尊女卑,强调男女有别,至于之前的不伤害自己的身体就是孝道的说法就受到了冲击。

如何体现男女的差别呢?扎耳朵眼,带耳环就是其中之一,裹小脚的陋习也是这个时期推广开来的。如同儒家思想造成了中原文明废除穿耳带饰的习俗,在南宋时,由于儒家思想的变化,又促进了穿耳带饰的发展。

辽金耳饰蓬勃发展,且自成一体

辽国为契丹人所建,契丹人出鲜卑,俗好戴耳饰,而且不分男女,尤喜金耳饰。又因契丹人信仰萨满教、佛教,他们的这种精神文化不同,也造成了辽国耳饰呈现出与宋朝截然不同的风格。源于佛教的摩羯纹耳饰流行,很少见到有宋朝的瓜果植物纹饰。由于契丹人热爱金饰品,他们的耳环比宋朝耳饰要夸张繁复许多。耳饰品种主要以耳环为主,有少量耳坠。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54)

辽代摩羯鱼耳饰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55)

内蒙古赤峰出土辽代迦陵频伽鸟金耳坠

金代由女真人建立,他们的习俗是男女都穿耳戴饰,崇尚简洁的造型,耳饰通常尺寸小,少装饰。其男子流行佩戴金嵌宝丁香式耳饰:丁香。这种耳饰跟后世的耳钉一样,不是缀在耳下,而是塞在耳洞中,这样既不失装饰效果,又不妨碍骑马打猎,对后世影响很深。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56)

黑龙江阿城出土的完颜宴所佩戴的镶东珠丁香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57)

哈尔滨新香坊金墓出土的葵花形丁香(左),镶玉绶带鸟金耳坠(右)

元代穿耳带饰彻底放开,尤其喜爱镶宝石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游牧民族原本就是不论男女都带耳饰的,穿耳带饰是稀松平常的。蒙古男子的耳饰比较简单,一般就是金环穿耳,下缀一珠,元代历代帝王像在元成宗铁木耳之后都是如此佩戴。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58)

元成宗

蒙古女性的耳饰就比较复杂了。通常的装饰是:头戴姑姑冠,两边悬“大塔形葫声环”,耳朵上带

或是天生葫芦,或四珠,或天生茄儿,或一珠。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59)

发明比甲的世祖皇后察必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60)

海迷失后耳朵上是天生茄儿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61)

阔阔真耳朵上戴的是葫芦耳环,这种耳环后来成为了明朝皇后标配

在民间,宋人的瓜果纹饰耳环继续流传,金人的丁香耳饰也为蒙古人和汉人所接受,并且融合为一体,耳坠的形势也有,只是一改匈奴人的夸张复杂,变得收敛含蓄,贴近生活。这一时期,是耳饰普及,以及各种文化融汇碰撞时期。

另外,由于元代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产自西域的各种宝石经由色目商人专卖到元朝,各种镶宝石的金银首饰这时也非常流行。由于蒙古人尚白,珍珠依然是人们的心头好,所以皇后的耳饰是以珍珠为主体制作而成的。

明朝耳饰成为女性必备首饰,并且明确写在内外命妇的服制中,获得了法定地位

首次将耳饰写到会典中的是明朝。《大明会典》卷之六十中,洪武三年规定的皇后礼服中,并没有耳饰,在永乐三年重新修订版中,则更为详细具体地规定了皇后礼服的形制,添加了“珠排环一对”,并且配有图形。但有趣的是明成祖仁孝皇后像中,她带的并非是珠排环,而是葫芦环,有明一代的皇后像中也没有出现过珠排环,只有葫芦环,这是什么缘故呢?

《大明会典》卷之六十·冠服  洪武三年定冠為圖匡。冒以翡翠。上飾以九龍四鳳。大花十二樹。小花如大花之數。兩博鬢十二鈿。服褘衣。深青為質、畫翟赤質五色十二等。素紗中單。黻領。朱羅縠褾(袪去去改巽)裾。蔽膝隨衣色。以緅為領緣。用翟為章三等。大帶隨衣色。朱裏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玉革帶。青襪。青舄以金飾  永樂三年定九龍四鳳冠。漆竹絲為圓匡。冒以翡翠。上飾翠龍九、金鳳四。正中一龍、銜大珠一。上有翠蓋。下垂珠結。餘皆口銜珠滴。珠翠雲四十片。大珠花十二樹。 皆牡丹花、每樹花二朵、蕊頭二箇、翠花九葉。小珠花如大珠花之數。 皆穰花飄枝、每枝花一朵、半開一朵、翠葉五葉。 三博鬢。 左右共六扇。飾以金龍翠雲、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飾珠寶鈿花十二。翠鈿如其數。托裏金口圈一副珠翠面花五事。珠排環一對。皂羅額子一。描金龍文、用珠二十一顆。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62)

明成祖仁孝皇后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63)

会典中的珠排环下垂之珠固定为七颗

《大明会典》中皇帝纳后礼中有三种耳饰:四珠葫芦环一双、八珠环一双,珠排环一双。从排列顺序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明朝四珠葫芦环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八珠环,再次是珠排环。有可能是四珠葫芦环用的珍珠最少,需要的珍珠也要最大,而珠排环用的珍珠多,却都是小珠,所以在珍贵、高级程度上就下降了,也不如宋朝那样受到重视了。所以在明朝皇后画像中,出现的只有两种耳环,一种四珠葫芦环(左右共四珠),一种八珠环(左右共八珠)。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64)

孝康敬皇后戴八珠环

除了这几种耳环之外,还有一种梅花环,明穆宗的孝安皇后像用的就是梅花环。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65)

孝安皇后的凤冠没有珠结,带梅花环

这些是朝廷制度中规定的贵妇人的耳饰,用于出席正式场合时佩带。通过梳理,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明朝的葫芦环和元朝皇后的葫芦环是一脉相承的,包括元世祖皇后察必所发明的皇后吉服比甲,也被明朝采用成为皇后吉服之一,到了清朝,比甲依然是皇后的吉服,这就是文化的传承,与朝代或民族无关。与元朝葫芦环稍有不同的是,明朝葫芦环的脚特别长,尤其是礼仪用耳饰。这个可能是为了控制人在行礼仪过程中,注意不要随便乱动,动了就会刺到自己,起到了约束的作用,让人看起来更加稳重。在明朝后期,后妃们越来越觉得这种长脚非常的不便,逐渐缩短了脚的长度,明初的长脚耳环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66)

孝慈高皇后的耳环脚都要扎到她的脸了

在民间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耳饰成为了女性热爱的装饰品,不管贫富,家中都会有耳饰。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说:“耳上的环儿。此乃女子平常时所戴,爱轻巧的,也少不得戴对丁香儿,那极贫小户人家,没有金的银的,就是铜锡的,也要买对儿戴着。”

穿耳戴饰是如此普遍,甚至演化出一个专门穿耳的节日!当然这个节日是自发形成,各地日期有所差异。《陇头刍语》中说的是正月二十是天穿日,宜在此日穿耳;《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的湖北德安府是腊八节这天穿耳;通州地区则是在二月十五的花朝节穿耳。能演变成一个节日,就说明这个时候,穿耳已然成为了每个女孩成长过程中的必备功课了。

因为有如此普遍的穿耳,对于耳饰的需求也就很火爆了,若是只有单调的几种花样,显然是不能赢得广大女性的青睐的。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明朝耳饰的设计大比拼开始了。

后妃贵妇所戴的耳环有国家制度,不能轻易僭越,但是可以戴类似的仿制款啊。珍珠葫芦环不能轻易戴,可以戴个空心金葫芦环,又有贵妇范儿,又不犯法,多好。因为皇后引领时尚潮流,明朝的葫芦形耳环超级多。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67)

南京尧化门出土锤揲十楞金葫芦耳环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68)

余杭超山明墓出土累丝金葫芦耳环

除了葫芦形耳环之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耳饰,简洁的款式有前朝流行过的垂珠耳饰、环形耳饰、丁香;复杂的款式早已经突破了宋朝以瓜果植物为主题的限制,随着累丝技术发展,耳饰可以做得轻巧而繁复,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很多前朝未有的精美复杂耳饰,有金镶宝琵琶耳饰、灯笼形耳饰、人物神仙耳饰、动物形耳饰、金楼阁形耳饰、文字纹耳饰等等。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69)

南京郎家山宋盛夫人墓出土金镶宝琵琶形耳环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70)

南京鼓楼出土灯笼形耳环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71)

南京徐达家族墓毛女采药耳环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72)

定陵出土玉兔捣药耳环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73)

徐大家族墓出土楼阁耳环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74)

江西益庄王墓出土寿字耳环

清朝传承了明朝的耳饰款式,又加入了满族风格,材质有所扩展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政权,渔猎民族原有自己带耳饰的文化传统,不论男女都是会穿耳带饰的。入主中原之后,他们虽然大量接受了汉文化,但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满族女性穿耳的习惯是一耳三钳的,也就是一只耳朵上要打三个孔,带三只耳环。从清朝历代后妃相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75)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的画像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左右两边各有三只葫芦环,可见葫芦环这种形式是和元、明是有继承关系的。因为一只耳朵戴了三只,所以每只葫芦环的大小比元朝、明朝时期的皇后带的都要小很多。一方面有耳朵承受能力的原因,太大会不舒服;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满族重视东珠,而东珠的个头普遍要比南珠小一些,很难见到有明朝所用合浦珠那么大粒的。

除了看重东珠,满族人还特别喜欢点翠首饰,翠羽与黄金相互对比产的视觉冲击很强,深受满人的喜爱,这种工艺自然也被运用到了耳饰中。小小的耳饰如何使用点翠呢?这还是从一耳三钳而来。在清中后期,满人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一些习俗,其中就包括一耳三钳,但是皇帝曾经一再重申过要保持传统,那怎么办呢?就产生了一种耳坠,上面是一个脚,下面连接一个腰结,腰结下缀三列耳坠。腰结是有一定面积的,可以在上面点翠。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一种流苏形的耳坠,加上点翠、镶宝,看起来很有气派,成为重大场合女性打扮自己的重要配饰。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76)

故宫博物院藏银镀金点翠荷叶东珠耳坠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77)

清晚期龙形点翠流苏耳环

汉族女子的耳饰依然使用明朝的款式,但是比起明晚期那种夸张繁复的耳环来,清朝汉族女子的耳饰风格要收敛很多。明朝时,耳饰主要以耳环为主,耳坠因为会来回摆动,不甚庄严,主要为未婚女子佩戴。到了清朝耳坠异军突起,超越了耳环,占据了数量上的主体地位,小巧简洁的耳坠成为女性的最爱。满族女性所佩戴的小巧耳钳也为汉族女性所接受,尤其是已婚女性,不适合戴夸张华丽的耳饰,小巧的耳钳或丁香就成了她们的首选。

在清中后期,由于外国文化不断传入,耳饰的材质也大大扩展,传统的金银、珍珠、羽毛、玉石、琥珀、绿松、玛瑙这些宝石依然在广泛使用,另外珊瑚、青金石、碧玺、水晶、翡翠、钻石、玻璃、珐琅也大量运用在耳饰上。西方加工宝石的方法以及镶嵌方式也在影响着中国耳饰的加工工艺。

十大顶级珍珠耳饰(耳边明月千年梦)(78)

现代的耳饰

结论

从耳饰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管窥整个传统文化的历程,小小的耳饰传达了如此丰富的文化信息,不但有主导中国历史的思想理论的变化,有着王朝的繁荣衰落,还有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如今穿耳戴饰脱离了礼教、脱离了等级制度、脱离了风俗约束,成为个人的自由选择,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明和进步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