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墓地出土文物(汉代楚国文物来到山西博物院)

汉代墓地出土文物(汉代楚国文物来到山西博物院)(1)

汉代墓地出土文物(汉代楚国文物来到山西博物院)(2)

汉代墓地出土文物(汉代楚国文物来到山西博物院)(3)

左上图为铜豹镇,西汉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大图为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的S形玉龙。右下图为徐州博物馆藏的陶俑。 山西博物院胡健摄

汉代墓地出土文物(汉代楚国文物来到山西博物院)(4)

汉代墓地出土文物(汉代楚国文物来到山西博物院)(5)

汉代墓地出土文物(汉代楚国文物来到山西博物院)(6)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6月21日,由山西博物院、徐州博物馆主办,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太原市博物馆协办的“大汉楚王——徐州汉代楚国文物精品展”在山西博物院主馆一层临展厅盛大启幕。汉代楚国文物来晋博,跨越时空、跨越地区,无疑成为文明守望的传承和交融。

汉代楚国有何风韵?

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灿若星辰,深深地滋养着万千中华儿女的血脉。汉代是一个蓬勃向上的时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江苏徐州,素称“五省通衢”,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的发祥地。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废楚王韩信,封少弟刘交为楚王,建都于此。从此,彭城作为西汉楚王国的都城历经了十二代楚王的统治,见证楚王国190余年的历史。汉风楚韵在这里得到极致的体现,留下了丰富的汉文化遗存。

本次展览精选270余件汉代文物,以徐州地区多座汉代诸侯王墓出土文物为主,同时辅以山西地区代王陵及相关汉墓出土文物,力求从多角度解读汉代诸侯国的历史风貌,为公众了解汉代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揭开大汉王朝神秘面纱

汉代王侯贵族的生活到底有多奢华?楚汉雄兵到底有多威武?汉代特有的玉葬制度如何演进和发展?本次展览共分四个单元,为你揭开大汉王朝的神秘面纱。

第一单元是“制同京师”。汉承秦制,刘邦建立西汉帝国后,鉴秦之衰,大封宗族与功臣。汉初诸侯王封国制度与职官皆参照帝国中央之制。徐州西汉楚王墓中出土了众多印章、封泥等反映封国官制与职能的资料,真实再现汉代封国的官制与权力运作方式,从中可以略窥西汉楚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是“盛世繁华”。西汉早期,汉帝国引亡秦之鉴,偃旗息鼓,与民休息,国力日渐强盛。楚国因其独特的政治地位、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国力迅速发展,为楚国王侯贵族的奢华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

汉代人信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传统观念,厚葬之风盛行。墓葬形制宅第化,随葬物品生活化,陶质明器的制作专门化,精美的玉器、陶器、青铜器等随葬品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特色。

第三单元是“锐兵强阵”。1984年在徐州东郊狮子山发现的兵马俑坑,是我国继秦始皇兵马俑和咸阳杨家湾汉兵马俑之后的第三次重要发现,生动再现了楚王国由步兵、车兵和骑兵组成的威武雄师,以及完善的军事装备。

从艺术方面看,狮子山兵马俑在继承秦代雕塑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升华,开创了写意雕塑作品的先河。工匠们通过眼、眉、鼻的微小变化,刻画出多种栩栩如生的神态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四单元是“永生之梦”。汉代是我国丧葬用玉最兴盛的时期,以玉衣殓葬更是空前绝后,成为汉代丧葬制度的显著特征。楚王墓中的玉器以其精绝的雕琢工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玉器发展史中一个空前绝后的用玉时代和制玉高峰。

西汉中期以后,随葬的装饰用玉明显减少,这与王国力量削弱已无力制作可媲美早期楚王陵墓随葬的精美玉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王朝礼制的强化、用玉制度逐渐规范、诸侯王随葬玉器被简化有关。

汉代人崇尚厚葬,讲究事死如事生。这些布置得宛若生前宅第的贵族墓葬,在地下沉默2000余年后,随着考古发现而穿越时空,呈现在今人面前,再现大汉风华。

展品中,一件金缕玉衣格外珍贵,它由金丝连缀2537块玉片,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鞋套等十余部件组成。

徐州博物馆藏品部副主任仇文华介绍,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所穿的殓尸用具,用金属丝或丝线将玉片连缀而成,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后汉书·礼仪志》载,汉代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

本次展览展期至10月10日。围绕展览,山西博物院还将推出网上展厅、直播、专家讲座及研学教育等系列配套活动,邀您走进展厅,亲临现场,与山西博物院共同讲述中国故事,领略非同寻常的“楚汉风韵”。

1.汉代的金缕玉衣。

2.展厅现场。

3.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铁扎甲。

来源:山西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